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准训练)——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山西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的农业大区,具有季节性冻土的特点,每年随着冬初冷空气活动增强,土壤开始封冻,冻土逐渐增厚,冬后气温回升,土壤解冻。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山西省山地冻土厚度变薄、土壤封冻期缩短的趋势。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单位:c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山西省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地势起伏
2.甲区域冬季气温呈升高趋势,但冻土深度变化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质黏性重 B.积雪厚度大 C.地势坡度大 D.大风日数多
3.冻土厚度变薄对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A.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B.降低作物生长积温
C.加剧冬春季节干旱 D.缩短农作物生长期
野外调查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手段,北京市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本校树木调查后发现,校园内较多的树木是杨树、柳树等当地树种,这些树种长势良好,而引种的一些热带树种则长的不太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校园内的杨树、柳树等当地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5.校园内引种的一些热带树种长势不好,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灌溉水量少 B.土壤贫瘠 C.热量不足 D.地面硬化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题。
6.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地形 D.生物
7.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地表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9.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如图示意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题。
10.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澳大利亚大陆 B.亚欧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11.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2.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围栏封育和不同强度的放牧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对生物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科尔沁沙地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生植物需水量少 B.高寒草甸生根条件低
C.灌丛热量需求小 D.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快
2.不同放牧强度下,对深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放牧畜种 B.地下水位 C.物种根系 D.土壤肥力
马达加斯加岛的Q地(如图2)为丘陵地形,年降水量约为900mm,季节变化明显。在Q地这片落叶林地上,过去以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玉米为主,因土壤贫瘠而单产很低。近年来,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指导下实施蔬菜(雨季)和水稻(干季)轮作。右表阴影部分示意马达加斯加Q地过去传统种植的农事活动月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表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的传统农事活动是( )
A.甲一播种 乙一休耕 丙一收获 B.甲一休耕 乙一播种 丙一收获
C.甲一收获 乙一播种 丙一休耕 D.甲一播种 乙一收获 丙一休耕
4.该岛Q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有( )
①乔木多板状根 ②雨季土壤淋溶作用强
③枯枝落叶较多 ④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为了改善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烧林增肥 B.人工增雨 C.覆膜防冻 D.修渠灌溉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的“稻虾共生”模式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典范。“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即小龙虾与中稻轮作),以种植水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综合种养模式。每年的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3~8月收获成虾,5月下旬、6月上旬整田、插秧,如此循环轮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区域内各要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 B.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不利
C.虾食用害虫.也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 D.稻虾共生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
7.“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 )
①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 ②农药成本高
③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 ④水稻一般没有病虫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变化。下列对其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B.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
C.区域发展只需考虑自身地理条件
D.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长期保持不变
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泰加林形态特征相符是( )
A.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 D.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茎花现象
10.导致泰加林南界在大兴安岭东、西坡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 B.光照 C.水分 D.热量
11.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南坡。推测其原因是( )
A.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 B.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
C.南坡是阳坡,光照较强 D.南坡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12.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___、B____、C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____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___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B自然带在我国主要分布省区是____,C自然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图中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变深,主要是自北向南纬度增高气温降低,季节性冻土层最大深度变深,A正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势起伏对季节性冻土厚度影响较小,BCD错误。故答案选A。
2.答案:B
解析:图中甲处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冰雪的反射率高,融雪吸热导致,封冻时间维持时间长,冬季气温虽然升高,但对冻土厚度影响较小,B正确;土质、地势坡度对冻土厚度影响较小,AC错误;该地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风,大风日数多,冻土层应该变厚,D错误。故答案选B。
3.答案:C
解析:冻土厚度变薄,封冻时间缩短,促进土壤水分蒸发,A错误;冻土层的厚度对作物生长积温影响较小,B错误;冻土厚度变薄,封冻时间缩短,促进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加剧冬春季节干旱,C正确;封冻时间缩短播种时间提前,延长农作物生长期,D错误。故答案选C。
4.答案:A
解析:北京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为落叶阔叶林。A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北京市属温带,热带树种较适宜的是热带气候,热量不足是限制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
答案:6.D;7.A
解析:6.生物是促进士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尤其是陆生植物与土壤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所以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生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图示区域地表径流量与植被獲盖率呈负相关,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暈越低;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土壤容易被冲走。①②正确。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岩石,地下径流量不受当地气温影响,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8.D;9.B
解析:8.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9.图中演变过程由最初的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故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0.B;11.B
解析:10.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根据图中经度和自然带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亚欧大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图中自然带的变化趋势是从低纬向高纬,因此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解析:(1)对比甲乙两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情况,可知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读出甲图中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1.答案:A
解析:A.科尔沁沙地地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降水少,适宜草类生长,由图可知,地下生物最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中,说明该地区植被根系较浅、需水少、易存活,多为一年生植物,其只要有点降水便快速萌发、生根,受放牧强度影响不大,故正确; B.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不适合分布在科尔沁沙地,不符合题意; C.灌丛组成种类众多,生活型多样,类型复杂。从热带到温带,自低地至高山均有分布,适宜性很广,不符合题意; D.相比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条件更加苛刻,在图示区域所占比例小,对物种丰富度影响小,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在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深层土壤的地下生物量变化不大,说明放牧牲畜对其影响小,A错误。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图示深度不到半米,地下水对该深度的生物量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多为一年生植物,根系较浅,放牧强度越大,对其根系破坏越大,而土壤深层则多为多年生植物的根系,不同放牧强度对深层根系的影响小,故地下生物量变化小,C正确。土壤肥力集中在表层,对深层土壤的地下生物量影响有限,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过去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方式种植玉米为主”,根据表中“砍伐焚烧“的时间可知,甲代表休耕,休耕末期砍伐焚烧为下-步的播种做准备,进而可知乙代表播种,且12月份,进入雨季,地表比较湿润,适宜耕作。表中显示1、2、3、4月份为作物生长期,所以丙代表的5、6月份为收获期。综上可知,甲、乙、丙分别代表休耕、播种、收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
5.答案:D
解析:
6.答案:A
解析: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投放,A正确;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有利,B错误;虾食用害虫,不会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C错误;稻虾共生减少施肥、除虫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①③正确;农药成本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水稻害虫较多,②④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条件,A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B正确;区域发展既要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C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读图,泰加林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一侧,根据所学,属于针叶林,应该是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C正确;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B错误;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茎花现象,这应该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泰加林南界在大兴安岭东坡分布的纬度较高,大致在52°N,而在西坡分布纬度较低,大致在49°N。由于泰加林适合在寒冷地区生长,我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兴安岭西侧冬季处于西北季风迎风坡,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因此泰加林分布纬度较低;而大兴安岭东侧处在背风坡,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一些,气温较高,因此泰加林分布纬度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热量,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大兴安岭西坡处在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因此水分条件是影响当地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是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比山脊南侧好,因此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山脊南坡,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2.(1)答案: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ABC都地处温带,C位于塔里森木盆地,为温带荒漠带,B地处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带,A地东北地区的东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答案: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热量 中纬度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由A到B再到C,体现了由沿海内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由于亚欧大陆中纬度东西跨度大,由沿海内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特别明显。
(3)答案:温带季风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 耐旱
解析:根据第一小题的分析,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为温带草原带,C为温带荒漠带。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我国温带草原带主要分布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C为温带荒漠带,水资源缺乏,所以C自然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耐旱。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植被
知识点2 土壤
知识点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4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类型 成因 举例
天然植被 天然形成 森林、草原、荒漠
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 经济林、人工草场
3.形成过程:
4.植被的垂直结构
(1)植被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因素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拓展】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5.植被与环境
(1)植被指示作用: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多水环境;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矮牵牛花指示SO 污染。
(2)植被适应性
①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少的亚寒带地区,为了抗寒和抗旱叶子缩小成针形。
②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叶刺。
③热带植物叶宽大,适应多雨的环境。
二、森林
1.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
2.类型:
植被 分布 特点
气候区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
1.形成原因:
(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类型
草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大陆内部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
(1)分布:气候干旱地区。
(2)气候特点:降水稀少。
(3)植被特点: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重难点提升】
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1.地形、水文、土壤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1)地形
①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2)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3)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2.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要素 对植被的影响
热量 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②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
光照 ①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成长,喜光植物向阳侧生长好;②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③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都尽量向上生长,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
水分 ①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也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习题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湖北省襄阳市一位地理教研员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
A.马来群岛 B.新西兰北岛 C.印度半岛 D.马达加斯加岛
4.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开始集中落叶的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5.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分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为阔叶。故选D。
2.答案:B
解析: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故选B。
3.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最接近该地区的是马来群岛,最有可能源自马来群岛,A正确。新西兰北岛、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距离该地区较远,BC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当地地处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热带落叶混交林集中落叶是当地的秋季(3-4-5月),故选B。
5.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快速递减,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D正确。当地都是热带,跟热量关系不大,光照和地形对植被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知识点2 土壤
1.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土壤颜色 成因
黑土 土壤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我国东北平原广泛分布的黑土就是富含腐殖质的典型土壤。也有些土壤因为其他原因,颜色也很暗。
红土和黄土 土壤因含有大量氧化铁而呈红色或黄色。土壤含有大量非水化的氧化铁呈红色,含有大量水化氧化铁呈黄色
灰土 长期受水浸泡的土壤
3.土壤质地
(1)分类: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2)
类型 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砂土 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拓展】
土壤的透气性能与透水性能
砂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强,透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差,透水性能最差。
4.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5.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①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作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对土壤的作用(生物循环)
过程: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3)气候
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②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拓展】
不同地形的土壤特点
地形 土壤特点
山谷 河流发育,多下渗,土层厚,多有机质,土壤肥沃
山脊 坡度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迎风坡 多降水,含水量大;土层厚,土质黏重
高海拔 太阳辐射强,低温,地下水位高,冻土广布
山前冲积扇 泥沙淤积,土层深厚且肥沃,矿物等养分含量高
平坦地形 土层深厚,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外力侵蚀速率慢
6.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1)功能:
①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地球表面生机盎然(植物),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③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
(2)养护: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重难点提升】
1.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盐碱地
(1)成因
地区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2)综合治理
习题
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
7.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物量 ②土壤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 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
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以胡杨为主要群种的荒漠植物群落,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5.73 1.41 0.36
350 乔—灌—草 40.33 4.42 1.50 0.37
650 乔—灌—草 74.33 19.27 1.37 0.40
950 乔—草 45.00 7.78 1.40 0.50
1250 乔—草 34.33 2.32 1.62 1.98
9.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与群落盖度变化趋势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土壤含水量 ②土壤容重 ③土壤含盐量 ④土壤有机质含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1.在离河岸950米以外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习题答案及解析
6.答案:D
解析: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故AC错误。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故B错误,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故①②正确。成土母质不会影响腐殖质含量,故③错误。甲、乙两地的地表径流差异不大,故④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丙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流速缓慢,多泥沙淤积,所以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差,D正确,AC错误。该集水区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温度较低,微生物活动不活跃,所以腐殖质分解慢,B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读表可知,群落盖度的空间变化是: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①正确;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②错误;土壤电导率一直缓增;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一直缓增,③错误④正确;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无法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分;该地胡杨为主要群种,涵养水源作用较强,使浅层土壤中含有水分,可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使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正确,C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不严重,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离河岸950米以外地段,土壤水分减少,只能满足乔木生长所需水分,灌木因缺水消失,B正确;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不是灌木竞争对手,D错误;在该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错误;故选B。
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其整体性表现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地壳运动、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含义 举例说明 意义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他区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1)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如下图反映河流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4.常见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举例
(1)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2)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3)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4)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5)气候→土壤: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6)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大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习题
仙人掌通常生活在炎热干燥的地区。近期人们发现,仙人掌的生长范围不断扩张,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阿尔卑斯山海拔较低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2.阿尔卑斯山仙人掌生长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区域的( )
①重复性 ②差异性 ③整体性 ④动态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根据材料可以推测阿尔卑斯山地区( )
A.近地表气温日较差变小 B.冰川侵蚀作用持续增强
C.附近河湖水量稳定增加 D.针叶林带海拔总体升高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的“稻虾共生”模式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典范。“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即小龙虾与中稻轮作),以种植水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综合种养模式。每年的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3~8月收获成虾,5月下旬、6月上旬整田、插秧,如此循环轮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区域内各要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
B.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不利
C.虾食用害虫.也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
D.稻虾共生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
15.“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 )
①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
②农药成本高
③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
④水稻一般没有病虫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变化。下列对其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B.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
C.区域发展只需考虑自身地理条件
D.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长期保持不变
习题答案及解析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A
解析: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投放,A正确;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有利,B错误;虾食用害虫,不会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C错误;稻虾共生减少施肥、除虫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D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①③正确;农药成本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水稻害虫较多,②④错误,故选B。
16.答案:B
解析: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条件,A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B正确;区域发展既要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C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
知识点4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形成基础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①形成基础:水分
②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③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④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⑤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越低,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的变化规律。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如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能分布到2000m,而到了中温带(如长白山)仅分布到1200m。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3.雪线
(1)概念:夏季0℃等温线的高度或常年积雪带的下限高度为山体的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才有永久积雪。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判断方法】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4.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湿润西风,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知识点提升】
世界陆地自然带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
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荒漠(冰雪裸地)
习题
读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及甲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E自然带和甲地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18.E-F-G-H自然带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银杏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气温降低而分解,绿色褪去,叶黄素等留下来,使得树叶呈现黄色。下图是2021年11月18日我国部分地区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等物候线(同一日有同一物候的地点连成的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最迟能欣赏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南昌 B.福州 C.南宁 D.广州
20.福州和南宁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1.近年来,图中城市银杏树叶转黄时间有所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降水减少 C.光照减弱 D.温差变小
火山爆发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等自然条件,间接的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火山灰良好的透水性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土壤发育程度进而影响植被演替的进程。800年前长白山火山喷发,喷出的巨量火山灰和浮石完全覆盖了火山锥体,迫使植被重新演替。在火山喷发引起火山灰堆积和后期的火山灰侵蚀下,长白山亚高山东坡植被更替时间较北坡更短、植被发育等级整体较低,但既有低等植物地衣又有发育较好的长白落叶松林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北坡相比,东坡火山灰喷发时厚度和当前侵蚀状况分别是( )
A.更薄更重 B.更薄更轻 C.更厚更轻 D.更厚更重
23.造成长白山亚高山火山灰侵蚀的力主要来自于(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积雪
24.导致东坡亚高山既有地衣又有长白落叶松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度 B.坡向 C.降水量 D.热量
习题答案及解析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地处赤道,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为热带雨林带:结合甲地的纬度和气候直方图分析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6-9月,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本题选B。
18.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E为热带雨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G为热带荒漠带,H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规律,即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为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又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19.答案:D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宁和广州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南昌和福州,所以南宁和广州两地的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时间较迟,AB错误。与南宁相比,广州据图中等物候线较远,可知,广州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时间比南宁还晚,D正确,C错误。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影响福州和南宁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纬度,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树叶转黄时间越晚,因此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气温降低,树叶才转变为黄色,因此,近年来,图中城市银杏树叶转黄时间有所推迟,表明气温降低时间推迟,即比以前同时期气温偏高,因此可知,该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与降水减少、光照减弱、温差变小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答案:D
解析:火山灰越厚,土壤发育程度越低,植被演替时间越短;东坡植被更替时间较北坡更短,说明东坡火山灰在喷发时更厚;直到现在东坡植被发育等级整体较低,说明火山灰对其影响较大,当前还是处于火山灰侵蚀状况;而北坡由于800年前的火山灰侵蚀完毕,土壤发育程度较好,植被演替时间更长。故选D。
23.答案:B
解析: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较为湿润,亚高山有降水后形成的流水侵蚀火山灰;长白山整体植被良好,风力作用对地表的侵蚀较弱;长白山现代无冰川发育;积雪对于火山灰的侵蚀也是融化后的侵蚀,单纯的积雪没有侵蚀能力。故选B。
24.答案:A
解析:由于同属东坡且都是亚高山,所以坡向、降水量、热量差异较小,不会对植被的类型造成巨大的差异。只有可能是由于坡度差异,在低平处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弱,火山灰较稳定,发育了火山灰土,才生长了长白落叶松林。(共73张PPT)
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植被
知识点2 土壤
知识点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4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1 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类型 成因 举例
天然植被 天然形成 森林、草原、荒漠
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 经济林、人工草场
3.形成过程:
二、知识梳理
4.植被的垂直结构
(1)植被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因素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拓展】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5.植被与环境
(1)植被指示作用: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多水环境;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矮牵牛花指示SO 污染。
(2)植被适应性
①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少的亚寒带地区,为了抗寒和抗旱叶子缩小成针形。
②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叶刺。
③热带植物叶宽大,适应多雨的环境。
骆驼刺
松树
二、森林
1.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
2.类型:
植被 分布 特点
气候区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板根
茎花
热带雨林
植被 分布 特点
气候区 气候特点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松类植物
杉类植物
亚寒带针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
1.形成原因:
(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类型
草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大陆内部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
(1)分布:气候干旱地区。
(2)气候特点:降水稀少。
(3)植被特点: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重难点提升】
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1.地形、水文、土壤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1)地形
①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2)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3)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2.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要素 对植被的影响
热量 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
②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
要素 对植被的影响
光照 ①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成长,喜光植物向阳侧生长好;
②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③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都尽量向上生长,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
水分 ①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也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习题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湖北省襄阳市一位地理教研员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
A.马来群岛 B.新西兰北岛 C.印度半岛 D.马达加斯加岛
4.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开始集中落叶的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5.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分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为阔叶。故选D。
2.答案:B
解析: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故选B。
3.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最接近该地区的是马来群岛,最有可能源自马来群岛,A正确。新西兰北岛、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距离该地区较远,BC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当地地处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热带落叶混交林集中落叶是当地的秋季(3-4-5月),故选B。
5.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快速递减,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D正确。当地都是热带,跟热量关系不大,光照和地形对植被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知识点2 土壤
1.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土壤颜色 成因
黑土 土壤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我国东北平原广泛分布的黑土就是富含腐殖质的典型土壤。也有些土壤因为其他原因,颜色也很暗。
红土和黄土 土壤因含有大量氧化铁而呈红色或黄色。土壤含有大量非水化的氧化铁呈红色,含有大量水化氧化铁呈黄色
灰土 长期受水浸泡的土壤
3.土壤质地
(1)分类: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2)
类型 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砂土 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易耕作
类型 构成 特点 耕作状况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拓展】
土壤的透气性能与透水性能
砂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强,透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差,透水性能最差。
4.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5.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①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作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对土壤的作用(生物循环)
过程: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3)气候
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②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拓展】
不同地形的土壤特点
地形 土壤特点
山谷 河流发育,多下渗,土层厚,多有机质,土壤肥沃
山脊 坡度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迎风坡 多降水,含水量大;土层厚,土质黏重
高海拔 太阳辐射强,低温,地下水位高,冻土广布
山前冲积扇 泥沙淤积,土层深厚且肥沃,矿物等养分含量高
平坦地形 土层深厚,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外力侵蚀速率慢
6.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1)功能:
①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地球表面生机盎然(植物),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③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
(2)养护: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重难点提升】
1.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盐碱地
(1)成因
地区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2)综合治理
习题
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
7.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物量 ②土壤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 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
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以胡杨为主要群种的荒漠植物群落,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5.73 1.41 0.36
350 乔—灌—草 40.33 4.42 1.50 0.37
650 乔—灌—草 74.33 19.27 1.37 0.40
950 乔—草 45.00 7.78 1.40 0.50
1250 乔—草 34.33 2.32 1.62 1.98
9.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与群落盖度变化趋势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土壤含水量 ②土壤容重 ③土壤含盐量 ④土壤有机质含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1.在离河岸950米以外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习题答案及解析
6.答案:D
解析: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故AC错误。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故B错误,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故①②正确。成土母质不会影响腐殖质含量,故③错误。甲、乙两地的地表径流差异不大,故④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丙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流速缓慢,多泥沙淤积,所以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差,D正确,AC错误。该集水区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温度较低,微生物活动不活跃,所以腐殖质分解慢,B错误。故选:D。
答案:9.C;10.A;11.B
解析:9.读表可知,群落盖度的空间变化是: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①正确;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②错误;土壤电导率一直缓增;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一直缓增,③错误④正确;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据材料,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无法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分;该地胡杨为主要群种,涵养水源作用较强,使浅层土壤中含有水分,可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使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正确,C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不严重,D错误;故选A。
11.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离河岸950米以外地段,土壤水分减少,只能满足乔木生长所需水分,灌木因缺水消失,B正确;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不是灌木竞争对手,D错误;在该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错误;故选B。
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其整体性表现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地壳运动、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1)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如下图反映河流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4.常见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举例
(1)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2)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3)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4)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5)气候→土壤: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6)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大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习题
仙人掌通常生活在炎热干燥的地区。近期人们发现,仙人掌的生长范围不断扩张,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阿尔卑斯山海拔较低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2.阿尔卑斯山仙人掌生长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区域的( )
①重复性 ②差异性 ③整体性 ④动态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根据材料可以推测阿尔卑斯山地区( )
A.近地表气温日较差变小 B.冰川侵蚀作用持续增强
C.附近河湖水量稳定增加 D.针叶林带海拔总体升高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的“稻虾共生”模式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典范。“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即小龙虾与中稻轮作),以种植水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综合种养模式。每年的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3~8月收获成虾,5月下旬、6月上旬整田、插秧,如此循环轮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区域内各要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 B.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不利
C.虾食用害虫.也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 D.稻虾共生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
15.“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 )
①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 ②农药成本高
③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 ④水稻一般没有病虫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变化。下列对其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B.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
C.区域发展只需考虑自身地理条件
D.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长期保持不变
12.答案:D;13.答案:D;
解析:略
答案:14.A;15.B;16.B
解析:14.水稻茎叶为虾提供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投放,A正确;虾在淤泥中疏松土壤,对水稻生长有利,B错误;虾食用害虫,不会影响了水稻授粉繁殖,C错误;稻虾共生减少施肥、除虫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D错误,故选A。
15.“稻虾共生”模式中.农户种植水稻时,不使用农药是因为:虾食用害虫,无需使用农药;使用农药影响虾生长,得不偿失,①③正确;农药成本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水稻害虫较多,②④错误,故选B。
16.南县早期单一种植水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条件,A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市场,B正确;区域发展既要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C错误;南县“稻虾共生”将会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
习题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4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形成基础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①形成基础:水分
②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③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④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⑤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判断方法】
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越低,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的变化规律。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如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能分布到2000m,而到了中温带(如长白山)仅分布到1200m。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3.雪线
(1)概念:夏季0℃等温线的高度或常年积雪带的下限高度为山体的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才有永久积雪。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判断方法】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4.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湿润西风,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尼罗河河水
【知识点提升】
世界陆地自然带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
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荒漠(冰雪裸地)
习题
读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及甲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E自然带和甲地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18.E-F-G-H自然带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银杏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气温降低而分解,绿色褪去,叶黄素等留下来,使得树叶呈现黄色。下图是2021年11月18日我国部分地区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等物候线(同一日有同一物候的地点连成的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最迟能欣赏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南昌 B.福州 C.南宁 D.广州
20.福州和南宁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1.近年来,图中城市银杏树叶转黄时间有所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降水减少 C.光照减弱 D.温差变小
22.与北坡相比,东坡火山灰喷发时厚度和当前侵蚀状况分别是( )
A.更薄更重 B.更薄更轻 C.更厚更轻 D.更厚更重
23.造成长白山亚高山火山灰侵蚀的力主要来自于(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积雪
24.导致东坡亚高山既有地衣又有长白落叶松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度 B.坡向 C.降水量 D.热量
火山爆发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等自然条件,间接的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火山灰良好的透水性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土壤发育程度进而影响植被演替的进程。800年前长白山火山喷发,喷出的巨量火山灰和浮石完全覆盖了火山锥体,迫使植被重新演替。在火山喷发引起火山灰堆积和后期的火山灰侵蚀下,长白山亚高山东坡植被更替时间较北坡更短、植被发育等级整体较低,但既有低等植物地衣又有发育较好的长白落叶松林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习题答案及解析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E地处赤道,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为热带雨林带:结合甲地的纬度和气候直方图分析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6-9月,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本题选B。
18.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E为热带雨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G为热带荒漠带,H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规律,即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为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又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习题答案及解析
19.答案:D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宁和广州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南昌和福州,所以南宁和广州两地的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时间较迟,AB错误。与南宁相比,广州据图中等物候线较远,可知,广州银杏树叶全部变黄的时间比南宁还晚,D正确,C错误。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影响福州和南宁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纬度,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树叶转黄时间越晚,因此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气温降低,树叶才转变为黄色,因此,近年来,图中城市银杏树叶转黄时间有所推迟,表明气温降低时间推迟,即比以前同时期气温偏高,因此可知,该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与降水减少、光照减弱、温差变小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习题答案及解析
22.答案:D
解析:火山灰越厚,土壤发育程度越低,植被演替时间越短;东坡植被更替时间较北坡更短,说明东坡火山灰在喷发时更厚;直到现在东坡植被发育等级整体较低,说明火山灰对其影响较大,当前还是处于火山灰侵蚀状况;而北坡由于800年前的火山灰侵蚀完毕,土壤发育程度较好,植被演替时间更长。故选D。
23.答案:B
解析: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较为湿润,亚高山有降水后形成的流水侵蚀火山灰;长白山整体植被良好,风力作用对地表的侵蚀较弱;长白山现代无冰川发育;积雪对于火山灰的侵蚀也是融化后的侵蚀,单纯的积雪没有侵蚀能力。故选B。
24.答案:A
解析:由于同属东坡且都是亚高山,所以坡向、降水量、热量差异较小,不会对植被的类型造成巨大的差异。只有可能是由于坡度差异,在低平处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弱,火山灰较稳定,发育了火山灰土,才生长了长白落叶松林。
再见!(共20张PPT)
单元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真题再现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3.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1.C 2.D 3.B
【解析】1.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3.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3·北京·高考真题)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州( )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5.图中( )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6.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 )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答案】4.D 5.B 6.D
【解析】4.读图可知,山地谷地相间分布,中部地势低,地势起伏大,A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在河谷地区可发展青稞和小麦种植,B错误;南部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草场保护效果显著,C错误; 据图可知,该地区温泉广布,是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强烈,地热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5.图中黄河、长江、澜沧江及其支流为外流河,西北部有些河流属于内流河,A错误;龙羊峡水库位于峡谷地带,对库区具有灌溉功能,同时,落差较大是我国著名的发电站,B正确;在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曾经经倒淌河流入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抬升,倒淌河流入青海湖,成为内陆湖和内流河,C错误;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东南,D错误。故选B。
6.青海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纺织和印染工业,A错误;高速公路汽车排放尾气,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B错误;高速公路主要联系大城市,不能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的联系,C错误;因高速公路穿过该州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可能因交通便利发展迅速,吸引人口向西流动,导致人口重心向西移,D正确。故选D。
(2023·山西·高考真题)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8.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9.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D 8.A 9.C
【解析】7.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答案选D。
8.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答案选A。
9.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
(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11.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答案】10.C 11.D
【解析】10.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故选C。
11.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故选D。
(2023·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13.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答案】12.A 13.B
【解析】12.读图可知,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故选A。
13.据所学可知,图中沙砾岩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由此推断,当时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排除CD;材料显示,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气温较高。综上所述,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暖湿,B正确,A错误。故选B。
(2023·湖南·高考真题)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15.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16.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4.C 15.A 16.D
【解析】14.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正确;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15.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6.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7.(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