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
——劳动之歌
?
新课导入
芣苢——车前草
车前草,便是“芣苢”。可以入药,可清热明目,缓解麻风。也可当作食物。
1、“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体常识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初年至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 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 编订。《诗经》在 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并沿用至今。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 ;
《雅》是 ,又分《小雅》(74)和《大雅》(31);
《颂》是 又分为《周颂》31《鲁颂》4和《商颂》5。
3.诗的表现手法有 、 、
《诗经》
西周
春秋中叶
305
孔子
先秦时期
诗三百
西汉
诗经
周代各地的歌谣(150)
周人的正声雅乐
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
比
兴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芣苢
《诗经·周南》
翻译:车前草采呀采,采呀采呀采些来。车前草采呀采,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茂盛的样子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诗歌大意
古义:助词,无实义。
今义:浅薄的话,多用谦词。
一词多义:
1.动词,取得,获得。
2.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邹忌修八尺有余”
翻译:车前草采呀采,一棵一棵拾起来。车前草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草采呀采,提起衣襟兜起来。车前草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jie):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一)品劳动之思
1、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一)品劳动之思
1、《芣苢》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①采摘前的喜悦图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②采摘时的竞技图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苢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文体常识
重章叠句的作用
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作者简介
1
2
3
内容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
《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
诚斋体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
莳:移栽
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品劳动之思
2、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加以概括。
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2)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描绘了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作、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
拔秧插秧图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雨中插秧图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呼唤早餐图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农夫应答图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
为什么是两首古诗?
比较阅读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劳动者
劳动时代
劳动群体
劳动者
特写
劳动画面
劳动者形象
重温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
让我们理解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
妇女
先秦
采芣苢者
插秧者
丰收
集体劳动
喜悦
动作
农事
热火朝天
动作
对话
一家四口
宋代
吃苦耐劳勤劳乐观
1、同是劳动诗,《芣苢》《插秧歌》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
诗歌
情感
《芣苢》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欢歌,诗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插秧歌》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诗歌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比较阅读
诗歌
艺术手法
艺术效果
《芣苢》
重章叠唱;赋的手法
①韵律上,一唱三叹,增强诗歌的音乐美;②情感上,反复咏唱,增强诗歌的抒情性;③内容上,回环往复,强调劳动的过程;直接吟唱主题,就事唱事
《插秧歌》
白描比喻
白描准确抓住一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朴素自然;比喻修辞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性命攸关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芣苢》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形式更富有音乐性;
《插秧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形式更自由;
《芣苢》注重借用动词表现劳动过程,细节描写;
《插秧歌》不仅借助动词,还使用语言描写,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写农人投身插秧的勤劳乐观;
《插秧歌》首联“抛”“接”“拔”“插”是对《芣苢》的继承,也是突破。《芣苢》的六个动词之间有一定的先后关系,从采到兜,但是人物之间没有合作,而《插秧歌》人物之间有合作。
比较阅读
课堂归纳
尝试归纳“诚斋体”诗歌的主要特点。(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语言上,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感情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课堂归纳
(1)《芣苢》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诗歌描述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的集体劳动情景,歌颂了民妇热爱劳动的美德,表达了她们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心声。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2)《插秧歌》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