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大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粱,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话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艺术创作者可以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所以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优于其它艺术形式。
B.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B.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举例论证的妙处。(4分)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 请简要回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晚间八点半钟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的缓慢,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只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 ”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八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吴淞镇。自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是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刚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麇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可是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都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方了望。我在船上还不住地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兵士,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是比“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在喘了一口气。
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当自己喘一口气的时候,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在同样喘一口气。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注]“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继1937年七七事壹以后,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队的壮烈战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的“波澜”表现了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
B.听闻日本投降,作者先是半信半疑,接着满怀期待,确认消息后感到踏实。
C.文章正面描写卖瓜人招呼士兵们吃瓜,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
D.文章以作者的见闻感受展开,叙写了八年抗战开始和结束时的场景。
7.关于文中写“我”走到吴淞镇上经过茶馆、饭馆和商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看到茶馆、饭馆和商店时,市镇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
C.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麇集让原本死城一样的市镇气氛活跃起来。
D.“我”看见兵士时,感到很新鲜,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
8.散文中多次出现“喘了一口气”这一动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9.冯至曾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抒发其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希望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这种从“小处”着笔,寓情于其中,向深处、广处开掘的写法,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殚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母丧,庐墓,冬月笋生。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榜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爵之初入狱也,帝令东厂伺爵言动,五日一奏。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受谴。先后系七年,日与怡、魁切削讲论,忘其困。所著《周易辨说》、《中庸解》,则狱中作也。
(节选自《明史·杨爵传》)
【注】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B.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C.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D.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即除去丧礼之服,称为服阕。
B.“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的“用事”意思是执掌政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中的“用事”含义不相同。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最高长官是工部尚书。
D.“比三人至”的“比”意思是等到,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爵出身贫寒,读书年龄较晚,没有蜡烛照明就烧柴代替。他发奋学习,跟随同郡韩邦奇游学,以学识与品行闻名。
B.杨爵陈述在湖广见到的百姓悲惨生活的景象,来表达礼仪并非为政之要的意见,得到皇帝认可。
C.杨爵因为上书劝谏被投入监狱,遭到严刑拷打。狱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便不准杨爵的家人给杨爵送饭,杨爵几乎死去。
D.杨爵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获释才十天,校尉又来逮捕他,杨爵知道自己不久还会被释放,也就没有认真安排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4分)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4分)
14.杨爵为官颇有作为,即使在狱七年,也未失意沉沦,请概括他在狱中的作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意为莫愁女已经死了,有谁能写出《招魂》的诗篇,把她招回到故国来呢
C.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头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而绵渺,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沉咽与凄楚,实属上乘之作。
16.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 , ”两句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行人步履的艰难,与季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翱跹舞瓷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比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① 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 ② 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 ③ 。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淋漓尽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 ① 。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 。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 。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一文天祥《过零丁洋》
B.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曹禺《雷雨》)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一一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材料二;
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A“《茶馆》《雷雨》《锁麟囊》标识着话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锁麟囊》不是话剧,是京剧。B“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理解有误,文中只是提到张火丁唱的是程派,这并不是原因,且未提及到“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
2.A【解析】A.“所以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优于其它艺术形式”错误,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可知,有“优势”不代表一定优于其它艺术形式。
3.B【解析】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A.“《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B.“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表明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D.“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属于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
4.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运用举例论证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将作者的观点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运用举例论证,借助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5.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⑧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6.C【解析】C“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错误,这里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并非着重表现他预知战事艰难,而是为了侧重表现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
7.D【解析】D.“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错误,联系下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可知“我”大战前的担忧,紧张的情绪并未得到缓解。
8.①抗战开始时(淞沪抗战)的“喘了一口气”是作者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②抗战结束的“喘了一口气”是作者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为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③“喘了一口气”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再现,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解析】“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是淞沪抗战开始时的“喘了一口气”,因为作者看到“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这是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 ’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这是知道抗战结束时“喘了一口气”,是作者经过八年的艰难等待后,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心情放松愉悦,也为中国人的最终胜利感到扬眉吐气。
喘了一口气”之前一直是背负着“常年的重担”内心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喘了一口气”后身心放松,是高兴自豪。可见“喘了一口气”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再现,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9.①从“小处”场景切入叙写见闻感受反映时代人事。本文只截取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两个场景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②本文以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言行细节,反映广大民众的思想。如以农夫招呼兵士吃瓜展现民众支持抗战的民族(爱国)精神。③以小人物的情感,反映大时代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以“喘一口气”贯穿全文,表现了为抗战而奔波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解析】本文场景切入很小,“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只是截取战争的结束和开始两个场景,其间叙写见闻感受,反映抗战胜利和淞沪抗战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提到的“我”和卖西瓜的农夫都是小人物,这些都是以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言行细节,反映广大民众的思想:本文以“喘一口气”贯穿全文,表现了为抗战而奔波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这是以小人物的情感,反映大时代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体现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主题。
10.B【解析】“至”是“代者”的谓语动词,不能断开,且“爵”是下句“上书讼冤”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D;“奇士”是偏正结构,做“称”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
11.B【解析】B.两句中“用事”都是当权执政,意思相同。
12.D【解析】D.“杨爵知道自己不久还会被释,也就没有认真安排家事”错,原文“尉曰:‘盍处置家事 ’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他不认真安排家事是不以家事为意,并非知道自己不久还会被释。
13.(1)杨爵抚胸长叹,半夜睡不着觉。过了一个月,就上书极力劝谏。(“抚膺”,抚胸;“寐”,睡觉;“逾月”过了一个月,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能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 (“虽”,表假设,即使;“岂”,难道;“惩”,因受创而截止。被动句各1分)
14.①每天与狱友切磋谈论学问。②著有《周易辨说》《中庸解》等著作。
由“先后系七年,日与怡、魁切削讲论,忘其困”可得出:每天与狱友切磋谈论学问。
由“所著《周易辨说》、《中庸解》,则狱中作也”可得出:著有《周易辨说》《中庸解》等著作。
参考译文: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20岁时才开始读书。家里贫穷,烧柴代替蜡烛。他的兄长做县吏,得罪了知县被囚在狱中。杨爵投状申诉,被一并关押。适逢知县的代任到了,立即释放了他,并且资助他学习的费用。杨爵更加发奋学习,立志做一个有才能有节操的人。他跟随同郡的韩邦奇游学,以学识与品行而闻名。
嘉靖八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的职务。皇帝当时正崇尚礼仪,杨爵趁着出使王府回来,向皇上进言:“臣奉命出使湖广,看到百姓满脸饥色,提着筐子拿着刀,割取路边饿死人的肉吃。即使周公制作的礼仪今天全都恢复了,对这些衰老、瘦弱、饥饿、寒冷的百姓又有什么补益呢!”奏书呈上后,得到皇上同意。过了很久,被提升为御史,因母亲年老请求回家乡供养。母亲死后,杨爵在墓旁结草庐居住,冬天长出竹笋。服孝期满,他被按照原来官职起用。
嘉靖帝累年不临朝听政。连年发生旱情,皇上却早晚忙着建设斋醮,修立雷坛,屡次兴建式程。方士陶仲文因此加官富保,太仆卿杨最因进谏而死,翊国公郭勋还蒙受皇帝宠幸执掌政权。二十年的第一天,下了点小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人都作了颂文称贺。杨爵抚胸长叹,半夜睡不着觉。过了一个月,就上书极力劝谏。
等嘉靖帝到了中年,更加讨厌进谏的人,朝廷内外的人都互相告诫,不敢去触犯他的忌讳。杨爵上书诋毁符瑞,并且言辞过于激切。皇帝震怒,立即下令把他入狱拷打,把他打得血肉模糊,基用了各种酷刑,他昏死一夜才苏醒过来。锦衣卫奏请把他送往法司定罪,嘉靖帝不允许,命令把他严加看管。狱卒因为摸不清皇帝的意图难以揣测,屏退杨爵的家人,不准接受家人送来的饭。杨爵多次濒临死亡,但他仍处之泰然。
过了一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又过了一年,给事中周怡,都因为进言被收捕,过了五年还没被释放。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扶乩(占卜问疑)的时候有神降临了。嘉靖帝被审灵的话感动,下令立即把杨爵、刘魁、周怡三人从狱中放了出来。之后还不到一月,尚书熊浃上疏说乩仙的话是虚妄不实的。嘉靖帝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释放杨爵后,那些乱说话乱诿过的人就会纷纷而至了。”于是就命令东厂特务追捕杨爵等兰人。杨爵被释放回家后刚刚十天,追捕他的校尉就到了。杨爵与校尉们吃完麦饭,就要上路。校尉说:“为会么不把家中的有关事情安排一下呢?”杨爵站到屏风前对他的妻子说:“朝廷逮捕我。我要走了。”最终离去没有回头,周围观看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等至杨爵等三人都被抓来了,又一同被关押在镇抚的狱中,给他们所施的刑罚更加严酷了,饮食也多次断绝,幸亏老天保佑他们得以不死。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大高玄殿发生了火灾,嘉靖帝于是在露台祈祷消灾。火光中好像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于是传诏立即把三人释放了。
杨爵在开始入狱的时候,皇帝命令东厂监视侦察杨爵的语言行动,五天汇报一次。校尉周宣略为照顾杨爵,受到谴责。杨爵先后拘囚七年,天天和周怡、刘魁切磋讨论,忘掉了他们的困苦。杨爵所著的《周易辨说》《中庸解》,就是在狱中完成的。
15.C【解析】。“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愁”错误,这里应是“抒发了国家垂亡之感”。
16.①两个“自”字都含有春色依旧而无人欣赏之意,都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②“垂杨自碧”是写尽管绿杨依旧,但人事全非,表面是对莫愁女一个人的怀念,实则抒发了词人对时事的哀叹和国家垂亡之感。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表面上也是在写碧草无人赏玩,实则是写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蜀相诸葛亮的痛惜
【解析】本词中“垂杨自碧”是说绿杨依旧,而人事全非;《蜀相》“映阶碧草自眷色”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无人欣赏。都描写春色,包含了作者一种无奈的情感。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尽管绿杨依旧,而人事全非。在词人的眼中,同样一个莫愁,物是人非,这里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怀念,而是抒发了对时事的慨叹,以及国家垂亡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萆映阶,无人欣赏;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借眼前遗迹荒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17.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易错字有:“搴”“阮”“莽”“胁”“膺”“荠”。
18.①登峰造极 ②淋漓尽致 ③娓娓道来【解析】①上文语境说“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作之美和中国古典之美完美体现,技艺高超,可用“登峰造极”。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②语境是说舞者在舞台上充分的展现了“青绿”的特点,可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戎非常痛快。③语境说“跨越古今对话”,指连续不间断地说出,应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说话连续不间断。
19.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解析】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主干,再切分枝叶,使之成为多个短句。
画波浪线的部分,主干句为“《只此青绿》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其主语“《只此青绿》”的修饰成分“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可与《只此青绿》构成主谓句,调整为“《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画线句中的修饰成分“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作为地点状语一般放在句首,可单独拆开;
综合以上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20.“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舞者灵动的水袖比作柔软而飘逸的云(1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舞者婀娜的身姿,体现了舞者的自然灵动之美,更使静态画卷富于动态之感。(2分)
21.C【文中开头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A.用于引文后,交代作者、出处;B.表示说话中断: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语意的转折。】
22.(1)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2)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3)而且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解析】(1)衔接前句“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用“而是”,强调“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应填: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
(2)衔接前句“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用“而是”,呼应“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强调总体利益,应填: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
(3)衔接前句“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用“而且”,再结合下文“发生冲突”,应填:而且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
23.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由两则组成。材料一是詹天佑的事例。第一句是说詹天佑从小对工程机械感兴趣,第二句说詹天佑在大学将兴趣变成专业,第三句说詹天佑学成归国后投身祖国的铁路事业,侧重他的志趣。材料二是钱伟长的事例。第一句说钱伟长小时候的兴趣,第二句是说他因国家需要而转变,第三句是说钱伟长实现了兴趣与志向的完美结合。
两则材料的区别在于:詹天佑一生将自己的兴趣与志趣结合起来,报效国家:钱伟长则因国家需要而改变兴趣,然后再将新的兴趣与志趣结合起来,报效国家。
审导语:(1)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交代了写作情境与写作主题。中学团委组织的征文活动,暗含了建团一百周年的背景,同时暗含了作者身份(共青团员)及读者对象;“兴趣与志趣”是写作的主题。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精彩人生的最强驱动力。兴趣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叫天赋,后天的需要培养。志趣是带着志向的兴趣。兴趣是志趣的基础,志趣是兴趣的升华。兴趣需要志向来引领,变成志趣。并非所有的兴趣都能转变为志趣。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并把其中的一种与志向结合,形成志趣,实现两者的结合,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莫不是如此。
(2)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以上材料”,两则材料都要结合,可以侧重。
审要求:(1)围绕主题写作,包含“兴趣”“志趣”两个方面,概念理解要精准,阐释两者关系要合理。(2)结合材料,两则材料都要结合,可以侧重;主题与材料内容的关联精准。(3)明确身份与对象,复兴中学学生、共青团员(提到“新时代青年”亦可)。立意:
(1)兴趣与志趣相结合,报效国家显情怀
(2)以兴趣定志趣,以志趣报家国
(3)兴趣是起点,志趣是终点
例文:
兴趣跃为志趣,于志中寻兴趣
把对机器的兴趣跃升为建设祖国铁路事业的志向,詹天佑优秀且幸运;为国所需弃文从理,于志向中寻得新兴趣,钱伟长令入羡慕且钦佩。这启示吾辈青年:如若幸寻兴趣,便把兴趣跃升为志趣为国效力,如若以国家所需为志,便于志向中寻兴趣,实现志向与兴趣完美结合。
若兴趣与国家所需方向一致,便把兴趣跃升为志趣,寻得为国效力的动力源泉。徒有兴趣而缺少志向,或平平无奇,甚者“玩物丧志”
于爱好和就业而言,詹天佑是幸运的,他于兴趣中汲不竭动力,结合攻克铁路工程难关的志向,为祖国建设献出一己之力。揆诸当下,可见李子柒于对田园生活的兴趣中找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在国际上宣讲了动人的华夏故事。我们青年中亦有幸运者寻得一片感兴趣的栖身地,恰巧此地完美坐落于国家前进之途上,那么便应扎根于此以国家所需为志向,在所热爱的领域有所作为,为国献力。若只局限于个人兴趣,而缺少为国献力的志向,兴趣仅是少数人的快乐,难成多数人的欢喜,我想,当兴趣与国家所需相遇,便让我们把兴趣跃升为志趣,涓滴入流吧!
若兴趣与国家所需相差较远,抑或尚未寻得兴趣,便干志向中寻兴趣,请相信,志向可为兴趣提供指引。
对文史感兴趣的钱伟长因国难当前而弃文从理,随后对物理产生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我们青年应学习其“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相连。若志向远大,便可在为国效力的途中淡化小我之痛,摘得新的兴趣之花,因为我们的骨子里刻着“天下为重,苍生在上”的基因,在国需当头之时,这基因会被唤醒。何必着急着去采路边的鲜花来保留,驰骋于报国路上,花自然会开放。若尚无兴趣,便着眼国家所需吧,志向远大者又何愁前路遇不上心爱之花 手志向中寻兴趣,优于借无兴趣之名虚度时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兴趣与志向齐飞,兴趣共志趣一色,三者统一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之中。
吾辈青年可坚持自己的兴趣,以一己之力为家国发展助力,或是熠熠生辉中的明星一颗,或是另辟蹊径的清风一缕。我们可为国急需而改变志向,于新志向中寻得新兴趣,让小我之弦契合时代之音。我们亦可在尚无兴趣时眺望家国的原野,幸得诗和远方。吾辈青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以所爱之花为国添香。
兴趣与家国所需相投,把兴趣跃升为志趣,是青年之幸;以家国所需为志向,觅得兴趣之花,亦是吾辈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