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08:58:2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道旁
道路旁边

读题释题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声音洪亮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再读古文,读出韵味
联系上下文
利用注释
结合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
联想
......
理解古文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利用注释
结合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
联想
......
理解古文的方法:
深入研读,方法引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游玩
众、许多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多子折枝
他们在快乐玩耍的途中看见了什么?
这棵李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啊?
诸儿竞走取之,
竞走
唯戎不动

对比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这树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一定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想一想: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信然
的确如此
王戎的猜测正确吗?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信然
指代李子
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指代李子
你们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
勤于动脑
聪明机智
冷静理智
说一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摘取道路旁边的李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枝条都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取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 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古今对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搜索《世说新语》中的其它小故事读一读,在明天的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课题 21《王戎不取道旁李》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课文简短,但描写生动。文章通过王戎与众孩童的对比,表现出了王戎的自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重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看图猜故事引入课题,释题1、出示“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图片,生猜故事。2、针对两个故事的共同点谈话引入。齐读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3、释题引入课文学习 教学环节一:看图猜故事引入课题,释题。1.生根据图片猜故事。2.齐读课题3.释题 教学环节一:看图猜故事引入课题,释题。课前游戏,引出今天要学习故事,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一)复习学法师:首先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运用了什么重要的方法?(读)是啊,说详细点就是: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在心中。现在我们就来完成读书的第一境界:读准确。(二)完成读书的第一境界:读准确1、出示要求,生自由读文。指名生说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师板书:短小、精炼)(这也是古文的特点,古人的智慧都藏在这短短的49个字中,接下来,谁来把这浓缩就是精华的小古文读一读。)2、指名读、全班读。(三)完成读书的第二境界:读出节奏、韵味1、师范读,生听,画节奏线,感受不同。其实啊,古人啊也喜欢读文章,他们读好文章的方法就是读好节奏,稍稍可以加点延长,(出示课件指导)这样读出来的文章就会有声有色。2、对照修改朗读节奏,同桌互读。3、四人合作读(一人一句),男女生读,全班读。(四)完成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出感情、读在心中了解读出感情的前提条件——理解课文内容回忆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引读。2、学习第一句(1)出示图片:提问看到了什么?指名生说(2)理解“诸”和“尝”。(3)想象他们在那儿做什么?(4)感受心情引读句子。3、学习第二句引: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1)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多子折枝”的意思。(结合插图理解)(2)看到满树的果子,你有什么想法?(指名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感受)引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3)看到这么多的李子,王戎的朋友们有什么举动?(指名回答)老师指导重点字词“竞走”的意思。(提示看注释)(4)王戎也是这样吗?(全班回答,课件出示: 唯戎不动)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唯”的意思。(5)体会写法:对比。(6)引读第二句4、学习第三句。(1)王戎从容不迫的站在那里,可能会想什么?(指名生回答)(2)别人问王戎,他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用原文回答,(出示课件)老师指导重点字“而,此”的意思。(3)指名尝试说出第三句话的意思。全班点评,然后齐读第三句话和它的意思。(师提示:诵读第三句,读出其他人疑惑、王戎的自信。)5、学习第四句。(1)李子是苦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全班用原文回答)老师指导重点抓住“信然”理解第四句话。信然:的确如此。(提示看注释)(2)联系生活理解“信然”。6、理解之的用法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课中出现了三个“之”,它指代的是某一种事物,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呢?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师小结:“之”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我们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指代的是什么。7、探究: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学生回答。8、读完这个故事后,你从王戎这个小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生说)师小结: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9、在小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10、总结课文,相机板书11、古今对译读。男生读古文,女生读现代文,对比读,感受古文的韵味。12、再次齐读小古文,注意停顿,体会韵味。教学环节三:尝试背诵。(看图背古文、自由试背) 教学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生回忆、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2、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个别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一境界。3、生听师范读,画出节奏,感受师生朗读的不同,再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二境界。4、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并根据课件齐读。5、学生根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深入研读,质疑问难,主动发现。6、结合对文中的理解,说说文中“之”分别指代什么?7、学生说说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8、说说从王戎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男、女生对译读古文。齐读小古文,读好停顿,体会韵味。教学环节三:尝试背诵。1、看图背古文2、自由试背 教学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这是一篇语言精练,富有韵味的文言文,“读”是最适合这类文本的教学方法。于是我就设计了读好文言文的三个境界,采用各种方式读文本。这样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为深入研读课文做铺垫。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和大胆的想象,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出相应的感情,并在小组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的从一个问题走进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发现并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物特点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环节三:尝试背诵。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用图片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然后放手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达到熟记于心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课堂练习 “人问之”别人问王戎什么问题?“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交流。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梳理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短小 精炼 诸小儿:竞走取之→信然 王戎:不动→苦李 善观察 勤思考 师生互动,梳理、总结 对全课进行小结,旨在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第二课时,这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以读促悟,方法引领,自主发现”。下面,我将从三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从教材的把握和了解学情上着眼;
2、从目标的设定上着手;
3、从课堂的实施上着力。
从教材的把握和了解学情上着眼
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风采与智慧。《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我们之前学过的三篇文言文的训练,同学们积累了一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用读来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从目标的设定上着手
结合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多种方法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重点)
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重点)
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难点)
二、从课堂的实施上着力
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实施这堂课的:
环节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看图猜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味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这是一篇语言精练,富有韵味的文言文,“读”是最适合这类文本的教学方法。于是我就设计了读好文言文的三个境界,即: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在心中。在初读部分,我设计了读书的前两个境界: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然后指名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一境界。接着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节奏,感受师生朗读的不同,再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二境界。这样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为深入研读课文作好铺垫。
环节三、深入研读,质疑问难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一部分也就是我要完成的读书的第三个境界:读出感情,读在心中。我是这样来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一些理解文章的方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和大胆的想象,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出相应的感情,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的从一个问题走进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比如:学到文中第二句话时,通过诸小儿面对满树的李子却有不同的反应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采用的写作方法——对比,说明了王戎不动是因为他在仔细地观察并在思考、分析。然后顺势提问:经过思考,王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最终结果是怎样的?让学生找出课文原句——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顺势我又提问第二个问题:王戎为什么要这样推测李子是苦的?学生分析后,得知树在道边而多子的原因: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同时,经过他的伙伴们品尝果子的确很苦。分析到这里,我又顺势提问: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以分析得出,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又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此问题是让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教学本课,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看图猜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然后,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接着让学生充分朗读,完成读书的三个境界:即读正确;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在心中。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即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和大胆的想象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的从一个问题走进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点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最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然后放手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达到熟记于心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环节四:总结板书
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边梳理课文内容,边进行板书,对全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环节五:古今对读,尝试背诵
最后我设计了古今对读和背诵课文的这两部分内容。古今对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古今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文先用图片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然后放手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达到熟记于心的目的。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到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各位领导、老师,我知道我上的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也让我们共同探索新教材的运用问题。谢谢大家聆听!
1《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读”占鳌头。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这是一篇语言精练,富有韵味的文言文,“读”是最适合这类文本的教学方法。于是我就设计了读好文言文的三个境界,即: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在心中。在初读部分,我设计了读书的前两个境界:读准确;读出节奏、韵味。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然后指名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一境界。接着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节奏,感受师生朗读的不同,再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读、全班读实现读书的第二境界。这样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为深入研读课文作好铺垫。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理解文章的方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和大胆的想象,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出相应的感情,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最后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堂课中真正落实了“读”这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学生讲故事。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练习讲述故事,争取把故事讲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