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一练?一、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圆明园这个东方艺术的奇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会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感彩。?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4.?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四、结合附文,谈谈你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参见“课文分析”。?二、朗读课文第三段之前,应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探究,品味作者对圆明园的热情赞美之情。?三、在说明加点词语的感彩时,应点明其词语义和修辞义的差别。?1.?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破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鄙视的感情。?3.?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4.?全部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赞誉”,其实是有力的谴责、控诉。?四、《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都不应视为仅是某一国家的财富。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看法。?
《给巴特勒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五、教学程序设计:一、走近雨果???领略情怀大家知道,范仲淹不曾登临岳阳楼,却凭借生花的妙笔著写了不朽的篇章,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现在也有这样一位法国作家,他不曾踏进过圆明园,却凭着超凡的想象力,描绘了这梦一般的奇迹,谴责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显示了他那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这位作家就是雨果。让我们走近雨果。二、导入原题??初步探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这封信的原题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初步探究,看看这个标题透露给我们哪些信息呢。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呢?②“就……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很显然是谈及对这一事件的观点或看法。三、出示目标??了解任务四、相互探讨??理清结构请各用一个词完成对结构的把握(盛赞、怒斥)五、研读主体??学会质疑(一)研读开头??示范质疑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由,那么我想问问:①雨果为什么要给巴特勒写信呢?②巴特勒为什么要征求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呢?③巴特勒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雨果这么认为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打着……旗号”“您认为……”“给予……赞誉”④雨果的观点是什么呢?(二)精品第三段,质疑内容行文至此,作者没有直陈观点,而是宕开一笔,描绘圆明园的美。圆明园究竟有多美呢?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这只是圆明园美景的冰山一角。请大家放声朗读第三段,看看高明的雨果是如何盛赞圆明园的?对于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可先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疑问。①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用一个词概括——奇迹)②为什么要拿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对比?作者究竟更赞赏谁?③作者如何描绘圆明园的?——先概括后具体,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再概括④作者再次拿西方的四大名胜和圆明园相提并论,用意是什么?⑤作者为什么要盛赞圆明园呢?(设一悬念)⑥小结:圆明园好像一个美仑美幻的梦;好像一座眼花缭乱的洞府;好像神秘莫测的月宫;好像一个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三)研读5——9段??质疑语言这样富丽堂皇的圆明园,这样一个超人的民族想象力的杰作,这样一座东方艺术的典范,却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大水法中的断壁残碑,碎石瓦砾了,无比痛惜之余,我们心中更多的是愤怒,是屈辱,那么作为参与国之一的法国人雨果是如何怒斥英法联军的?请大家浏览5~9段,找一找带有谴责性的词语。——强盗、闯进、洗劫、放火、行窃、劫掠、漂亮、丰功伟绩……这些谴责性的词语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差别在哪里?——直接谴责,形象描绘,运用反语谴责。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质疑语言,体会作者这样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a.首先分析直接谴责和形象描绘的词句,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它,体会词语锻炼之美。①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攻——两个强盗??点明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本质,就是劫掠,就是获取在华的最大利益,让人看清掠夺者的丑恶面目。——闯??写出了强盗们野蛮凶恶的气势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心满意足)——生动形象地挖苦了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鄙视之情。b.作者正面呵斥还不够,为什么要用反语来谴责呢,反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体会句子的修辞之美。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意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了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小结:正面怒斥,反语嘲讽,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发人深思。c.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此之前着力赞美圆明园,体会作者用语的情感之美。——①以美衬丑。越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②便于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显得委婉而有礼貌。六、探究情怀???陶冶情操通过对第二部分内容和语言的质疑,我们明白了作者精巧结构的用意之所在,也明白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准妥贴,学习了一代文豪的不凡手笔。那么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他为什么不对政府的行为搽胭抹粉,却勇敢地站出来怒斥,体现了一代文豪怎样的胸襟和品格呢?——雨果有着清醒的头脑,不迎合政府和当局。他有正直的良知,不为英法远征中国之举捧场。他有公正的立场,敢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安危。他代表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鲜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侵略行为,属强盗行径。但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政府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民族感情所支配,而雨果却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是可敬,可佩,可赞之人。七、总结全文?寄语学生岁月抹不去历史的痕迹,民族的耻辱;时光冲不淡先辈的呐喊,良知的光耀。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我们中国人的朋友----雨果,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一个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人吧!
课件36张PPT。 给布特勒的一封信 雨果大水法遗址
原园中建有石、砖、木结构的程式园林桥梁一百余座,现仅存上图单孔石拱残桥圆明园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
最盛时 大水法会心桥鑑碧亭 圆明园图景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
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
逼近天津。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
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
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
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
(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
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
,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罗马大角斗场
?
亦称“科洛西姆”。古罗马最大的角斗场。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70~82年。在意大利罗马。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乐。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今仅存残迹。
巴黎圣母院
?
一译“巴黎圣母大教堂”。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中厅很高,为侧廊高(9米多)的3.5倍,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巴特农”原意为“处女宫”,因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故又称“雅典娜处女庙”。它建于公元前447—432年。设计人为伊克谛诺斯和卡里克拉特。整个建筑工程是在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的,神庙的雕刻都为菲狄亚斯和他的弟子所创作。 巴特农神庙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伟庄严的形象。它采用典型的长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采用多利克柱式,东西两面各为八根列柱,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神庙的柱头、瓦当,整个檐部和雕刻,都施以红蓝为主的浓重色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充满灿烂夺目的光彩。
布特勒作为一个法国上尉为什么要问雨果这样一个作家对这一次远征中国的看法?作者从几个方面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阐明自己的看法?1.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给予高度的赞誉。2.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表示极大的愤慨与憎恶。
一.总评:世界的奇迹。
阅读第三段,理清结构及内容二.分说:1.比较2.具体讲述园中之物。3.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三.总述:亚洲文明的杰作。
————这一段采用的手法?
1.中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我们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共同探究朗读课文,体会大作家语言的艺术特色(反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