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生态环境保护
(2021·全国文综甲)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 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10分)
答案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 生物防火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等角度分析作答。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危害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
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舍饲养畜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人为原因:狩猎、环境污染、占用栖息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被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湿地破坏见专题十一)
考向1 通过“生物多样性减少”考查“综合思维”
1.(2021·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8年11月,受异常气象因素影响,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林区发生了持续近半月的特大山火,此次山火起火点多、火势凶猛、蔓延速度快、过火面积大,造成过火林区中的动物数量锐减。
分析加利福尼亚州过火林区中动物数量锐减的原因。
答案 特大山火产生的高温、缺氧和浓烟等使动物大量死伤;过火面积大使森林被大量烧毁,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小;火势凶猛使植被大量减少,动物食物来源减少;大火使河湖蒸发量增加,水源减少;烧毁后的物质汇入河湖,水质变差;过火点多使连片的森林分布破碎,栖息地破碎化不利于动物繁衍和栖息。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加利福尼亚州特大山火具有持续时间长、起火点多、火势凶猛、蔓延速度快、过火面积大等特点,结合此次山火的特点从直接伤亡、栖息地、食物来源、水源、水质等角度分析其对动物数量的影响。
考向2 通过“森林及其保护”考查“人地协调观”
2.(2021·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20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2000年的1 629万亩和25%提高到现在的2 248万亩和34.8%,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千米。一代接续一代,造林绿化久久为功。与2000年相比,榆林市植被指数增加幅度位居陕西省第一,湿地资源位居全省第二;沙尘天气屈指可数,全市扬沙、沙尘暴天数比5年前分别减少近半。
分析榆林大规模造林绿化的有利影响。
答案 有利于当地沙丘的固定,防止沙丘南移;调节当地小气候;降低沙尘天气的发生概率;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解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其有利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固定沙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经济林木来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在植树、林木养护的过程中也能带动一部分人就业。
考点练
1.(2021·河南许昌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冬虫夏草,是由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蝙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的。冬虫夏草及其寄主蝙蝠蛾生长在海拔3 000~4 250 m范围内的高山灌丛草甸中,对温度、湿度、植被及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祁连山东端是我国野生冬虫夏草的重点产区。冬虫夏草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逐年上涨。受经济利益驱使,近年来冬虫夏草资源采挖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
(1)分析无序采挖对冬虫夏草资源破坏的影响。(4分)
(2)就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请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 (1)过度采挖,冬虫夏草资源量大幅减少,加剧了资源枯竭;乱采滥挖,加剧了冬虫夏草生存环境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繁殖。
(2)建立冬虫夏草生境保护区,保护冬虫夏草生长环境;注重人工培育研究,促进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退化草地改良力度,改善冬虫夏草生存条件;严格采集管理制度,规范采集经营行为;加强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的自觉性。
解析 (1)冬虫夏草对环境条件要求本身就比较严格,无序开采冬虫夏草资源,一定会对生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样无疑会影响冬虫夏草的生长和繁育过程,不利于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会导致冬虫夏草资源大幅度减少,而且加剧了其生存环境的恶化。(2)野生的冬虫夏草资源少且医疗保健价值高,从而导致冬虫夏草资源的采挖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可以通过加快人工繁育的研究,尝试增加冬虫夏草的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条件严格,无序的采挖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冬虫夏草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利用强制措施加强当地的生态保护;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重要的是加强当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降低无序采挖的可能性,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食物以鱼虾为主,一般是靠声呐来进行捕食和探路。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存数量已不足1 000只,有“水中大熊猫”之称。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主要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人工饲养繁殖等方式,目前来看,迁地保护比较科学、合理,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下图)是典型的迁地保护区。
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简述长江江豚濒危的原因,并说明长江故道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优势。
答案 原因:过度的渔业活动,鱼虾等食物来源减少;长江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干扰了其独特的捕食和生活活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长江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
优势:长江故道保存了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相似水质和水生生物条件),满足了长江江豚的生存需要;长江故道离长江干流较近,迁地保护较为方便。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江豚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的长江中下游,其濒危的原因可从运输船、采砂船、水体污染等影响江豚栖息环境以及不合理捕捞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等角度分析江豚濒危的原因。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优势要说明天鹅洲故道适合江豚的生长,有适合的栖息空间、食物、干扰少等。
3.(2021·山西晋中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湖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我国广西某沿海地区为保护红树林,采取了“内湖外江/海”的规划方法(见下图)保护红树林。具体措施是结合沿江或沿海水塘进行梳理打造,形成内湖(无水塘地区通过人工打造),内湖外江/海间种植红树林并设置水闸。此方法既能保证红树林的生长特性,又能保证滨水区的亲水性。
请分析该地采用“内湖外江/海”方法保护红树林的综合环境效益。
答案 内湖通过水闸控制,湖面水位稳定,形成亲水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保证外江/海的水位更迭,符合红树林的生长特性;通过内湖隔离城市,减少城市开发对红树林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水经过内湖净化,减少海水污染;红树林可保护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4.(2021·全国百强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位于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边有广阔的湿地。但是随着入湖河流沿岸灌溉农业的快速发展,博斯腾湖湖水已不能外流进入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分析入湖河流沿岸灌溉农业快速发展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
答案 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淡水收入减少,灌溉退水盐度较高,水分蒸发旺盛,(水分不能外流)盐分无法排出,导致湖泊咸化;农田灌溉退水中的农药,导致湖泊水体污染;农田灌溉退水中的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湖泊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考点2 环境污染及防治
(2020·全国文综Ⅱ)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10分)
答案 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
解析 考查流域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可从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问题 成因 危害 措施
水污染 人为原因: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体中; 自然原因:水域相对封闭,水体更新慢;水量小;水生生态系统脆弱等 影响工业生产、人类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繁殖 共同措施: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管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合理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污染等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综合循环利用水资源;促进水体更新,提高水体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等
大气污染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技术落后,污染气体净化能力差; 自然原因:地形封闭,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气候干燥,风沙严重 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技术,控制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生产;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分类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娱乐活动等 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海洋石油污染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油膜覆盖表层海水阻碍海藻光合作用;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的生存;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土壤污染 “三废”污染土壤;农药、化肥污染土壤等 危害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害生态等 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
考向1 通过“水污染的防治”考查“人地协调观”
1.(2021·广东佛山市西樵高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穿紫河是流经湖南省常德市城区的一条千年古运河,全长18千米。1952年,穿紫河因水系改道变成“断头河”(指失去源头的下游河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穿紫河成为“臭水沟”。2006年起对该河流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变身为市民散步休闲、放松娱乐的“城市中心绿色公园”。
说明穿紫河曾经为“臭水沟”的原因,并推测改善其水质的具体措施。
答案 原因:水系改道,无水源补给,河流自我净化能力减弱;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排入河流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增多。
措施:开挖疏通运河(河道),使其与其他河湖相连;建设污水处理装置,实现源头减排;河岸设置植被缓冲带,过滤地表径流;放养鱼类,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
解析 根据材料“穿紫河因水系改道变成‘断头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可推知,穿紫河曾经为“臭水沟”的原因是:水系改道,无水源补给,河流自我净化能力减弱;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排入河流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增多,污染物质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的措施可以针对原因从恢复自然河道、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物来源、增加河流水量等方面作答。
考向2 通过“土壤污染的防治”考查“综合思维”
2.(2021·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已成为助推我国某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代的支柱产业,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目前,全市拥有污染地块15处、重金属排污单位17家、危化品搬迁企业9家、尾矿库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3处、规模以下化工企业70余家,土壤污染形势严峻,风险防控任务艰巨。
根据所学知识,针对该市土壤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答案 做好重金属企业排污管控;扎实做好尾矿库风险防控;推进危化品和化工企业有序关闭或搬迁;大力整治垃圾堆放点;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监督;推广土壤污染治理先进技术。
解析 该地拥有污染地块15处,需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推广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重金属排污单位17家,要做好重金属企业排污管控;危化品搬迁企业9家及规模以下化工企业70余家,应推进危化品和化工企业有序关闭或搬迁;尾矿库3个,应做好尾矿库风险防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3处,应大力整治垃圾堆放点。
考点练
1.(2021·重庆复旦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蔬菜废弃物主要包含蔬菜产品在收获过程中产生的无商品价值的根、茎、叶以及在收获、储存、加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虫咬、碰伤、腐烂等蔬菜,也包括因销售不了堆积变质的蔬菜产品。随着我国蔬菜产量的不断增加、居民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蔬菜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蔬菜废弃物中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且极易腐烂产生有毒气体,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由于种种原因,蔬菜废弃物的具体排放量及污染影响难以准确估算。
指出蔬菜废弃物污染难以准确估算的原因,并简述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向。
答案 原因:蔬菜废弃物来源复杂;分布广泛而零散;污染形式多样(迁移途径多样)。
方向:以蔬菜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制作牲畜的饲料,开发微生物蛋白产品;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加工成育苗或栽培基料。
解析 据材料可知,蔬菜废弃物主要包含蔬菜产品在收获过程中产生的无商品价值的根、茎、叶以及在收获、储存、加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虫咬、碰伤、腐烂等蔬菜,也包括因销售不了堆积变质的蔬菜产品,说明蔬菜废弃物来源复杂且分布广泛而零散;据材料可知,蔬菜废弃物中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且极易腐烂产生有毒气体,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因此蔬菜废弃物污染形式多样,其污染影响难以准确估算。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可以从肥料、饲料、燃料、基料等角度展开分析。例如无商品价值的根、茎、叶,以及虫咬、碰伤的蔬菜可以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也可以晾干制作牲畜的饲料,开发微生物蛋白产品;腐烂、变质的蔬菜可以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还可以将其加工成育苗或栽培基料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生态围坝(见下图)是由若干个植物浮床、弹性填料、固定桩等组合而成的生态单元。阳澄湖位于太湖平原,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出产的大闸蟹在全国享誉盛名,但曾受水产养殖影响,水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生态围坝在阳澄湖得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分析阳澄湖生态围坝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方面的作用。
答案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围坝减少污染水体向外扩散,降低坝外湖区污染程度;植物浮床可以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湖区水质;水质改善利于维持湖区生物多样性等。
水产养殖:水质改善,利于提高水产产量和品质;生态围坝为鱼虾蟹提供栖息场所,减少鱼虾蟹外逃;减少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等。
解析 阳澄湖是我国有名的大闸蟹产地,但其受到湖水污染的影响,水产的品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生态围坝的设立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现状。分析生态围坝的意义主要从图中涉及的一些要素进行组织答案,如生态围坝湖中湖的本质、植物浮床的作用、弹性填料和水体交换材料的作用等,即可分析出其生态意义,然后再由生态意义推导出其经济意义即可。
3.(2021·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药物饲料添加剂是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合物质。在高牧业生产中,药物饲料添加剂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所带来的不良作用也不可忽视。
指出药物饲料添加剂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答案 不利影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残留于土壤环境中;对地下水构成污染威胁;影响水体微生物组成和活性。
措施:少用、合理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加大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可替代产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科学安全使用添加剂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解析 药物饲料添加剂里含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如果通过牲畜的代谢进入环境(土壤、水体),会由于其药物化学性质对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等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需要对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可以通过降低牲畜密度、开发替代产品等尽量减少其使用量,进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若必须使用,则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添加,对使用人员加强管理和培训,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2021·重庆垫江县第五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青藏高原戈壁遍布,草场脆弱,亩产草量仅为内地平原的1/40,当地牧民“春放水边夏放山,秋放山坡冬放滩”,换着地方交替放牧。
1980年以来,西藏旅游年接待人次从3 500增长到2 500多万人,游客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仅靠当地环境和居民无法清除。
(1)指出当地牧民交替放牧的好处。(4分)
(2)分析仅靠当地无法清除大量垃圾的原因。(6分)
答案 (1)让牲畜吃到更多牧草;有利于草场植被恢复。
(2)①游客数量多,产生垃圾多(分布分散、多为工业制品,处理难度大);②当地环境低温、缺氧,垃圾自然降解速度慢;③当地人口少而分散,仅靠传统的人工清理难度大;④当地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现代化处理垃圾的效率低;⑤当地人(只有朴素的环保观念)科学处理垃圾意识差和知识少。
解析 (1)交替放牧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与保护,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根据草场生长情况,因时放牧,让牲畜吃到更多牧草。(2)游客数量多,产生的垃圾量大且分散,难收集清理;本地劳动力少,仅靠人工清理难度大;高原交通不便,运输垃圾困难;经济落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效率低;高原低温、缺氧,垃圾降解速度慢;当地人科学处理垃圾的意识差和知识少。专题十四 环境保护
知识体系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结合图文材料,以区域环境问题为背景,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的分析,培养考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综合思维:依据图文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3.区域认知: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分布特点,比较不同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差异。 4.地理实践力: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活动,指出当地突出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能力: 结合图文材料,培养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并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必备知识: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2.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9·全国文综Ⅲ,43)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2018·全国文综Ⅲ,44)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环境污染及防治 (2020·全国文综Ⅱ,44)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2019·全国文综Ⅰ,44)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 (2021·全国文综甲,44)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2020·全国文综Ⅰ,44)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2019·全国文综Ⅱ,44)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2018·全国文综Ⅰ,44)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2018·全国文综Ⅱ,44)(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考点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9·全国文综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10分)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含盐量高以及化肥的过量施用。灌溉水含盐量高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或者利用雨水淋溶(洗);过度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将大棚内的土壤用别处(低盐、质地好)的土壤置换(客土置换)也是解决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措施之一。
1.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人类活动 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 滥垦草地、沼泽地,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等 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
生物资源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 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资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过量排放废水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水污染
矿产资源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污染环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考向1 通过“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考查“综合思维”
1.(2021·安徽池州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加拿大北部油砂资源储量丰富,油砂中含有大量的沥青和石油,油砂的开采分为露天开采和原地开采。露天开采后将油砂运到附近的分离工厂,分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能量,并产生油砂子、残存沥青、水和污染物组成的尾矿;原地开采是先钻井,再通过井眼将蒸汽泵放入地下,将油砂中的沥青熔化后抽至地表。油砂的开采遭到加拿大北部居民的强烈反对。
分析加拿大北部居民强烈反对开采油砂的原因。
答案 开采油砂会污染土壤,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消耗大且污染水体;致使森林面积减少,破坏动物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大气;增加碳排放,加剧全球变暖等。
解析 加拿大北部居民强烈反对开采油砂的原因,结合材料中“露天开采后将油砂运到附近的分离工厂,分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能量,并产生油砂子、残存沥青、水和污染物组成的尾矿”,主要从油砂开采造成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进行分析。
考向2 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考查“人地协调观”
2.(2021·广西桂林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于一体,于2019年11月进行大江截留,全部工程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建设。下图为航拍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部分景观图。
分析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 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增加,库区附近昼夜温差减小,库区小气候得到改善;水域面积增加,蒸发增加,降水增加,有利于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的状况;水库蓄水后,河流水位上升,会淹没沿河地区,可能会破坏沿河地区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库建成后,会阻断河流上下游通道,影响洄游鱼类的生长繁衍;水库建成后,入库河流流速变慢,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染加重。
考点练
1.(2021·河南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我国钨矿储量丰富,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70%。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钨矿储量大,有“世界钨都”之称,其钨矿开采历史已逾百年。2011年11月,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图为大余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分析大余县大量开采钨矿后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答案 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严重,进而造成水、土壤污染;危害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遭到砍伐,加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湖;山体破坏,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应对措施:加大技术投入,变初级采掘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开展排污企业整治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2.(2021·广东广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泥炭是指植物残体在多水嫌气的条件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形成的有机堆积层。泥炭地是陆地上的最大碳库,储存了全球土壤碳的25%。爱尔兰发育了广阔的泥炭沼泽,当地重要的燃料能源就是泥炭。传统的泥炭开采需要挖排水沟把水排干,然后用铲翻出一块块泥炭草皮用作燃料。然而,长期的泥炭沼泽开发已经导致了当地碳排放不断增加。
说明泥炭沼泽开发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原因并为爱尔兰减少泥炭沼泽碳排放提出实用性措施。
答案 原因:沼泽水排干导致泥炭分解作用增强;沼泽表层植被破坏,固碳作用减弱;草皮用作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增多;沼泽变干引起火灾风险增加。
措施:修建生态水坝并阻塞排水沟,使沼泽重新滞水湿润;种植适宜的植物(退耕还湿),恢复沼泽地表植被;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泥炭燃料的依赖;将修复的沼泽适当开发生态旅游,以淘汰传统泥炭开采的经济活动;划定自然保护区,对沼泽进行定期检测保育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传统的泥炭开采需要挖排水沟把水排干,然后用铲翻出一块块泥炭草皮用作燃料”可知,沼泽泥炭开发会破坏植被,导致植物固碳作用减弱;开挖的沼泽,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并且在开采过程中需要排水,导致沼泽变干,有机质分解增强,释放的CO2增多;泥炭草皮被开采之后,作为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CO2;沼泽变干之后,还可能导致火灾,释放CO2。减少泥炭沼泽碳排放的实用性措施可以从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已开发区域的生态治理、减少开发、政府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江豚是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主要食物是鱼,亦会进食虾及鱿鱼。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江豚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近20多年来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资料显示1997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 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科学考察组经一个多月调查发现,江豚数量已不足1 800头;2018农业农村部称长江江豚仅剩1 012头。长江中江豚的数量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要少。
简述长江江豚数量减少的人为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 人为原因:长江污染严重,水质变差;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导致江豚食物短缺;水库、水坝建设破坏江豚的生存空间;长江航运繁忙,误伤江豚数量较多,缺乏安全的栖息环境。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利用科技加强研究;提高人工繁育水平,实行禁渔令,增加江豚食物供应;提高江豚濒危物种保护级别;加强监测和管理。
4.(2021·四川宜宾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研究发现,某些植物对某些重金属有吸收、转运和富集能力,从土壤中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可以用“转运系数”来评估,转运系数越大,富集能力越强。我国南方某县钨矿开采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当地农作物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作物 水稻 茎叶类蔬菜 马铃薯 脐橙
转运系数 0.5~1.2 0.086~1.073 0.166~0.509 0.012 0~0.061 1
推测当地农作物结构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变化:水稻比重减少甚至消失,脐橙比重增加。
原因:水稻对金属镉的富集能力强,食用这些农产品健康风险大,要少种、不种;脐橙富集能力弱,农产品健康风险最小,扩大脐橙种植面积可以充分利用污染区的土地。
解析 根据材料中所提“转运系数越大,富集能力越强”,水稻的转运系数最高,说明水稻最容易富集重金属污染物,增大了人们的健康风险;而脐橙的转运系数最小,不易富集污染物,可减少农作物的污染,降低人们因食用污染食品而产生的健康风险。因此为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该地今后应降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脐橙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