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4(含答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4(含答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9 23:38:08

文档简介

考点2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
(2021·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 (1)两处砾石的差异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主要砾石类型、砾石分选性、磨圆度等角度组织答案;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或冰川作用)的角度组织答案。(2)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沙和粉沙物质的主要来源、春季风力特点、冲积扇地表干燥的性质、风沙流运动方向、挟沙能力等角度组织答案。(3)水分条件好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汇集、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保水条件、深层土壤冰冻时间等角度分析作答。
1.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2.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风沙形成条件分析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
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
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④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
考向1 通过“外力作用地貌判读”考查“区域认知”
(2021·河北名校联盟模拟)柴达木盆地在大约2 300万年前形成为一个高原大湖,500多万年前开始的干旱气候使大湖逐渐消失,15 000年前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干盐滩。下图为“柴达木盆地雅丹群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周围山脉干燥的下沉气流形成了焚风效应
B.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蒸发旺盛
C.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
D.海拔高,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
2.下列关于柴达木盆地和雅丹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雅丹群形态近似舰队,与下垫面和常年多变的风向有关
B.在地质历史时期,雅丹群由流水作用形成
C.雅丹群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边缘
D.雅丹群由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阻挡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C正确。第2题,雅丹群形态近似舰队,与下垫面和常年稳定的风向有关,A错误。在地质历史时期,雅丹群先由流水沉积作用后经风力长期侵蚀形成,B错误,D正确。雅丹群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中央,因中央风力大,侵蚀作用强,C错误。
考向2 通过“外力地貌形成过程”考查“综合思维”
(2021·广东梅州市模拟)我国陕北黄土之下隐藏着众多“雕岩谷”奇特景观。雕岩谷(见下图)是一种具有陡立曲壁的狭窄峡谷地貌景观。由湍急流水挟带砂砾等沉积物对岩石中先存的构造薄弱部位(例如节理与破裂)长期冲刷、刻饰、磨蚀(包括部分溶蚀)而成的无数壶穴贯通形成。据此完成3~5题。
3.雕岩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4.雕岩谷两侧的岩石特征为(  )
A.片理构造 B.球状构造
C.气孔构造 D.层理构造
5.壶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丙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答案 3.C 4.D 5.C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雕岩谷是由湍急流水挟带砂砾等沉积物对岩石薄弱部位,长期冲刷、刻饰、磨蚀而成的无数壶穴贯通形成,说明该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故选C。第4题,根据信息“陕北黄土”地区,说明本区沉积物较多,易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D正确。片理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构造特征,A错;球状构造是花岗岩等侵入型岩浆岩常有的构造,气孔构造是喷出型岩浆岩的常见构造,排除B、C。选D。第5题,随着流水对岩石的不断侵蚀,岩石依次呈现出“碟”型壶穴乙→倒“Ω”型壶穴甲→“锅”型壶穴丙,选C。
考点练
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平均海拔1 800米,年平均气温0~1℃,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像“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阿斯塔图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B.当地盛行偏东风
C.黄岗岭东侧植被比西侧茂盛
D.石林里的岩石气孔构造显著
2.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说明当地常年盛行偏西风,B错误;石林由花岗岩组成,无气孔构造,也不属于喀斯特地貌,A、D错误;大兴安岭黄岗岭东侧为寒冷冬季风的背风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温暖的生长环境,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比西侧茂盛,C正确。第2题,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该地偏西风强劲,挟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0 ℃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因此由风化作用带来的冻融现象是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A正确;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纬度较低,无冰川作用;风力侵蚀不会使石臼扩大。选A。
(2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为内陆咸水湖,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库赛河是其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湖区冬季风力强劲,周围多砂土、岩砾。研究发现,在同一年份库赛湖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的连续、规则纹层,其中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有此特征。下图为“库赛湖等深线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有关同一年份形成的粗细颗粒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为冬季形成
B.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为夏季形成
C.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下,为春季形成
D.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下,为夏季形成
4.湖泊年纹层是进行古气候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湖底某年粗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
A.夏季气温偏高 B.夏季降水偏多
C.冬季风力偏大 D.冬季降水偏多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有此特征。读图可知同一年份,细颗粒层在粗颗粒层之上,该地位于藏北高原,夏季气温较高,冰川融水增多,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强,故细颗粒层形成季节应为夏季,选B。第4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强,形成的细颗粒层可能较厚,而不是粗颗粒层较厚,A错误。该湖位于藏北高原,全年降水较少,且河流水源补给主要为冰川融水,B、D错误。该湖区冬季风力强劲且周围多砂土、岩砾,与粗颗粒层形成有关,冬季风力偏大,可能会使粗颗粒层较厚,选C。
(2021·山东聊城期末)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海岸地貌,在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十分广泛。河口海岸地处陆海交界的过渡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带。三万年前至今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太湖形成于大约距今(  )
A.3万年前 B.8 000~7 000年前
C.7 000~6 000年前 D.4 000年前
6.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潮汐
C.河流 D.地转偏向力
7.在图中任一海岸线位置稳定时期,海岸线处(  )
A.以冲为主
B.以淤为主
C.冲淤交替
D.冲淤平衡
答案 5.C 6.C 7.D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总体向海洋方向推进,太湖所处的位置原本是海洋,在距今7 000~6 000年前形成陆地,同时出现太湖,C正确。第6题,由题干材料可知,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海岸地貌。长江口海岸线位置向海洋方向推进,主要原因是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堆积作用超过了海洋的侵蚀作用,因此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河流,C正确。第7题,当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时,泥沙沉积量与泥沙的侵蚀量应该相等,即冲於平衡,选D。
(2021·湖北十一校联考)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冰蛋”形成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季节,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
B.需要一些东西作为(蛋的)芯,芯收集冰块并被它包住
C.海冰碎片形成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使它们变得更圆
D.当表面的海水结冰时,它们就会生长,这有助于它们变得更光滑
9.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
B.风蚀蘑菇地貌形成过程
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温度必须是在稍低于零度的合适温度,接近冰点的合适水温,冰水混合物才能被海浪推来推去,并非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A选项描述不正确,故选A。第9题,海冰碎片形成,然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是“冰蛋”变圆的主要过程;石块被河流搬运时相互摩擦是鹅卵石变圆的主要过程,这两个过程最相似,C正确。花岗岩石蛋地貌是风化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都没有相互摩擦。故选C。微专题7 沙丘
1.常见沙丘类型
2.沙丘的成因
(1)沙源充足
(2)动力搬运:搬运力越强,沙质颗粒物搬运的越多或越远。
(3)堆积条件:该区域存在某种因素导致搬运力减弱,可能使携带的沙质颗粒物堆积在此。
3.沙丘变化的原因思路分析
4.沙丘的危害思路分析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5.沙丘的治理措施思路分析
(2021·江西南昌模拟)金字塔形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形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下图为“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形沙丘形成模式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表示金字塔形沙丘形成过程的模式图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2.实际观测中,发现敦煌鸣沙山地区偏南风具有频率高且多出现在夜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
A.夜晚受来自祁连山的山风的影响
B.夜晚东南季风更为强盛
C.夜晚亚洲高压势力更强,风力强盛
D.受海陆风影响,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形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③,选B。第2题,祁连山位于鸣沙山的南侧,受山谷风影响,鸣沙山地区夜晩盛行来自祁连山的山风,即偏南风,A正确。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小,受海陆风影响小,B、D错误。亚洲高压盛行时间是在冬季,不是晚上,C错误。
“千湖沙漠”国家公园(图2)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洁白的新月形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读“巴西河流分布图(图1)”,完成3~4题。
3.“千湖沙漠”景观中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冰川堆积
4.图示区域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A.巴西高原疏松的土壤
B.大西洋浅海滩涂
C.亚马孙平原裸露的土壤
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沙丘呈“新月形”,主要受风力堆积形成,A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示沙丘所在区域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挟带泥沙至河口地区,泥沙受海风搬运,在此堆积形成沙丘,D正确。
(2021·重庆八中期末)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丹娘沙丘所在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据此完成5~7题。
5.丹娘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沙丘东南侧河谷 B.西北内陆沙漠
C.沙丘西北侧山坡 D.工业堆放废渣
6.丹娘沙丘面积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段可能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7.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5.A 6.C 7.B
解析 第5题,由材料信息“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并结合图示可知,丹娘沙丘东南侧有江心沙洲分布,可推知这里是丹娘沙丘的沙源,选A。第6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当该区域植被覆盖良好时,风速较慢,沙丘增长速度也较慢。该区域每年6~9月,有印度洋水汽从东南部进入,降水较多,植被覆盖最好,风力最小,此时沙丘面积增长速度最慢,选C。第7题,由材料可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枯水季节,河床裸露,东南风挟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在江北岸山麓堆积形成沙丘。B正确。专题四 地表形态变化
知识体系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以我国山川湖海为背景,激发考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科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地质剖面图等,综合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过程、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分析不同地区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 关键能力: 结合图像资料,培养考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必备知识: 1.岩石圈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1·河北地理)14.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15.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2020·全国文综Ⅱ,37)(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2020·全国文综Ⅲ)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8.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常见外力地貌的形成 (2021·全国文综甲,37)(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2020·全国文综Ⅰ,37)(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考点1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1·河北地理)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石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难以有散失通道,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A、B、C错误。
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2)尝试代入验证
根据条件进行尝试代入,并验证。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
③有的示意图中各种岩石只有先转化为变质岩才能再转化为岩浆,而有的示意图中各种岩石都可以直接重熔再生成岩浆。
2.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类型 特点 实例
锥形火山 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 长白山、五大连池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
火山口 位于火山锥顶端,上大下小,常成漏斗状或碗状,常积水成湖 长白山天池、美国克莱特湖
盾形火山 由流动性较大的基性熔岩喷出形成,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 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
熔岩高原 熔岩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形成高原,地形起伏小,地势较高 印度德干高原、我国河北坝上高原、朝鲜盖马高原、冰岛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应是越老的沉积岩)。
(2)侵入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
(3)变质岩: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
(4)断层:发生在断裂的岩层形成之后。
(5)溶洞形成:石灰岩—地壳上升—流水溶蚀—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钟乳石(流水沉积)—石笋(流水沉积)。
(6)若为背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新;若为向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老。
4.根据岩层如何判断地壳运动状态
(1)岩层沉积多与地壳下沉相联系;岩层侵蚀多与地壳抬升相联系。
(2)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至少上升几次,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则没有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则发生了褶皱。
(3)若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地壳下降,接受了新的沉积。
考向1 通过“板块运动”考查“综合思维”
(2021·甘肃天水模拟)地幔中的岩浆具有强烈上升趋势的位置称为热点,岩浆沿地壳薄弱点上升并喷出地表形成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下图示意某热点火山的移动,图中数字表示距今时间(单位:百万年)。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现在热点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
A.距今20~60百万年
B.距今60~100百万年
C.距今100~140百万年
D.距今140~180百万年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并结合图中热点火山形成年代的排列趋势,推测现在热点最可能位于图中的丁地。故选D。第2题,A、B、C、D四个选项时间间隔都是40百万年,时间间隔相同,图上距离最短的就是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时段,距今20~60百万年在图上移动距离最短,由此判断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时段是距今20~60百万年,选A。
考向2 通过“地质构造”考查“区域认知”
断层形成时若切割山体,常形成断层三角面(图a),成为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程海-宾川”断裂带属于滇西北裂陷带的一部分,下图为“宾川断陷盆地地形图(图b)”及“该盆地东部断层三角面卫星遥感图像(图c)”。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内,断层的走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东南—西北向 D.东北—西南向
4.该地不同等级三角面虽形成时期各异,但均不完整、平滑,主要是由于(  )
A.冻融风化 B.流水侵蚀
C.滑坡崩塌 D.人类活动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a中断层切割山体,根据图c中该地不同等级三角面的分布,并结合图b中的方向指示标可知,断裂处受外力侵蚀形成的河谷沿南北方向延伸,故其断层的走向为南北向,故选B。第4题,每一级三角面均不完整、平滑,是因为断层面出露后会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该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地表起伏大,流水侵蚀显著,选B。
考点练
浙江省的桃渚风景区是典型的玄武岩地貌区。下图中图1为“桃渚石柱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图示石柱的主要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2.石柱的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3.形成石柱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风化、侵蚀作用 ⑤固结成岩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①④ D.②⑤①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示石柱位于玄武岩地貌区,玄武岩是岩浆岩。一般认为,岩浆最可能发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石柱是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2中,甲是经过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乙是经过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丙是经过了沉积物堆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丁是经过变质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故选A。第3题,本景区是玄武岩地貌,是岩浆物质喷出后冷凝,经地壳抬升后在外力作用下,周围岩石被风化、侵蚀掉,坚硬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石柱景观。
(2021·江苏省南通市模拟)沧海桑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古地层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重塑地貌形成过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  )
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
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
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
5.以下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
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
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
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先是地壳下沉沉积形成沉积岩1~7;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在7岩层表层形成侵蚀面;然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8;最后岩层断裂,甲、丙断层下陷,乙、丁断层上升,故选A。第5题,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D正确。甲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A错。乙地断层上升,不会形成湖泊,B错。丙地奇峰林立最可能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C错,选D。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之间,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地中海相连,是亚欧大陆之间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亚洲的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呈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下面图1示意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图2示意里亚斯型海岸的形成过程。
(1)分析马尔马拉海亚洲海岸分布着绵延不断的小山的主要原因。(4分)
(2)简述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过程。(6分)
(3)说明马尔马拉海冬、夏季利于船舶航行的主要自然条件。(8分)
答案 (1)地质历史时期,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隆起一列列山脉;后来山脉不断被外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
(2)由于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一列列与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地区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谷地,形成内海;海浪不断侵蚀海岸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3)夏季:受下沉气流控制,风浪小;晴天多,能见度高。
冬季:周围陆地山脉阻挡西风,风浪较小;海域较深,滩礁较少;纬度较低,终年不冻,利于船舶全年航行。微专题8 阶地
1.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如下图)。
(2)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阶地面形成时期,河流的侧蚀作用或沉积作用占优势;阶地斜坡形成时期,河流的下切作用占优势。
2.影响河流阶地形成的因素
因素 表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冷,流域内物理风化加强,碎屑物质丰富,或者气候变干,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减小,坡面侵蚀强度加大,使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沙量增加,造成河床加积
气候变湿热,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中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形成阶地。 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堆积和侵蚀作用的交替,便会形成一系列阶地
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 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流水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便会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基准面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形成的时代比上游的时代要早
  
3.阶地的类型
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成作用的性质将阶地划分为:
阶地类型 图示 结构 形成
侵蚀阶地 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多出现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一般沿河谷连续分布 在形成时期,由于当时谷地比较狭窄,水流流速较大,在侵蚀成的阶地上很少有冲积物的堆积,或者即使有薄层的冲积物后期也几乎被侵蚀掉
堆积阶地 由冲积物组成,在河谷中下游最为常见 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当河流下切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时,形成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 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的底部形成的(下切深度超过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埋藏阶地 不显露于地面,多出现在下游河段 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河流冲积物覆盖而埋入地下
4.研究河流阶地的意义
阶地是农业发展、聚落选址、建筑布局、寻找沉积矿床及研究地质活动等的理想或重要场所。
(1)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2)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3)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4)阶地往往与河流堆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堆积富集形成矿床。
(5)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该地的地质运动,如褶皱、断层等。
(2021·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月考)河流阶地是废弃在河谷谷坡之上的阶梯状地形。金沙江青岗坝附近河段峡谷深切、山高坡陡,发育了较为明显的多级阶地。据此完成1~2题。
1.相比于T3、T4处,T1、T2处阶地的沉积物(  )
A.颗粒较细 B.类型较多
C.发育较早 D.海拔较高
2.推测该段河流阶地发育的主要过程是(  )
A.下切—滑坡—堰塞—沉积—下切
B.下切—沉积—堰塞—滑坡—下切
C.滑坡—下切—堰塞—下切—沉积
D.沉积—下切—堰塞—下切—滑坡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T3、T4处海拔高,形成时间早,C、D错。T2~T4处阶地以湖相沉积为主,湖水静止,颗粒小,而T1处除湖相沉积外,还有砾石沉积,颗粒物大,沉积物类型丰富,故选B。第2题,河道下切导致山体失稳,造成滑坡,滑坡后河道淤塞,形成堰塞湖,河道水流变缓,泥沙淤积,后因堰塞湖失稳泄漏,河水进而下切,从而发育出多级阶地,故选A。
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作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作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作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  )
A.T1 B.T2
C.T3 D.T4
4.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北向南 B.流向是自西向东
C.东岸是曲流凹岸 D.西岸是曲流凹岸
5.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  )
A.T1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3形成时期 D.T4形成时期
答案 3.D 4.C 5.A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完全由基岩构成。据图可知,T4阶地仅覆盖薄层黄土(黄土不是冲积物,而是风积物),未发现砾石层,为侵蚀阶地即基岩阶地。T2和T3阶地都存在砾石层,下部都为基岩,为基座阶地。T1阶地完全由砾石层覆盖,为堆积阶地,选D。第4题,黄河中游整体流向为自北向南,但具体到某一河段则不一定符合。据图无法判断该段河流流向,A、B排除;只能依据图中两岸阶地分布不对称的特点,发现河流西岸存在阶地分布而东岸没有,由此推断河流西岸为凸岸,东岸为凹岸。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阶地的形成和发育,选C。第5题,河流下切作用强,就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座阶地或基岩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流水的侧蚀和堆积作用。由第3题可知,T1阶地为堆积阶地,由此可见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T1形成时期。故选A。
6.(2021·山东临朐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河流阶地是河谷形成、演化的忠实记录者。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发现金沙江巧家—蒙姑段河谷内,河谷阶地广泛分布。该河谷内多发滑坡堵江堰塞现象,阶地发育形式多为“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的发育过程。河流阶地沉积物中既有湖相沉积物,也有河流砾石。下图为河谷阶地剖面图。
(1)说明该河谷地区地壳运动特点。(2分)
(2)T8阶地平坦宽阔,描述其形成过程。(4分)
(3)结合材料推测巧家附近广泛分布湖相沉积物的原因。(6分)
答案 (1)地壳运动活跃,以间歇性抬升为主。
(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流保持稳定的高度,以侧蚀拓宽河谷为主;然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有河床或河漫滩脱离河流成为阶地。
(3)该地多次发生滑坡,滑坡堆积体进入河谷,河道堰塞成湖;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形成湖相沉积。
解析 (1)由图文材料可知,图中河流阶地发育。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图中有多级阶地,说明地壳运动活跃,以间歇性抬升为主。(2)阶地一般是河流向下切割侵蚀河床形成的。根据阶地的数量和高度,可以判断当地的构造运动情况。在当地高度没有发生过变化时,河流向下侵蚀到当地侵蚀基准面时,不再向下切割,形成一个比较平整的河床面;T8阶地平坦宽阔,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流保持稳定的高度,以侧蚀拓宽河谷为主。当地受构造作用上升时,河流继续向下侵蚀已经形成的河床面,原来的河床底在河流两侧就形成了高出河床的平整的阶地。(3)该河谷内多发滑坡堵江堰塞现象,阶地发育形式多为“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的发育过程,提示了巧家附近广泛分布湖相沉积物主要受滑坡、河流堰塞、堆积等外力作用影响。巧家位于金沙江河畔,背靠高山,金沙江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层破碎,易发生滑坡,滑坡堆积体进入河谷堵塞河道,堰塞成湖;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形成湖相沉积。综合提升练4
(2021·江西进贤县第一中学月考)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使海底向两边不断更新和扩张。这种主要发生在大洋洋壳区域的物质和能量流被称为洋壳流。南太平洋洋壳流向北运动时受美洲大陆陆壳阻挡,大部分洋壳流在北太平洋流向发生转折,由北偏东转为北偏西。地质时期,南美洲南端合恩角与南极半岛北端相连。下图为“德雷克海峡洋壳流运行路线图”及“夏威夷群岛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受德雷克海峡洋壳流的影响,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合恩角与南极半岛因受冲击而断裂形成海峡
B.合恩角和南极半岛端点指向东方且逐渐延伸
C.南美洲南端西侧因拉伸裂离形成了众多岛屿
D.马尔维纳斯群岛从南美洲南端分离并向西漂移
2.夏威夷群岛是岩浆沿着一个固定的上涌通道喷发而成,其空间分布与洋壳流有关。推测下列火山岩年龄最老的岛屿是(  )
A.考艾岛 B.瓦胡岛
C.毛伊岛 D.夏威夷岛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原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与南极半岛北端相连,受德雷克海峡洋壳流的冲击,陆壳挤压断裂,形成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端合恩角和南极半岛北端受偏东洋壳流的影响均指向东方,并随洋壳流运动方向逐渐延伸;南美洲南端西侧多岛屿,而东侧岛屿较少,这是由于南美洲南端受洋壳流影响,向东弯曲,西侧因是弯背部而拉伸裂离,产生的碎块形成了众多的岛屿;南美洲南端一些陆地因拉伸断裂形成岛屿后,又随洋壳流向东漂移延伸,如马尔维纳斯群岛从南美洲南端分离后,随洋壳流向东漂移,D错误,选D。第2题,南太平洋洋壳流由于受南北美洲大陆阻挡,除部分洋壳流向大陆俯冲消减外,还引起南太平洋由南向北偏东的洋壳流发生转折,成为由南向北偏西的洋壳流,表明洋壳流在作自南向北偏西运动,因此夏威夷群岛火山岩年龄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变老。A正确。
(2021·北京昌平区期末)2020年11月3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并配文字:“飞机上航拍的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下图为该网友晒出的秦岭图片,回帖中对配文争议较大。有专家进行科普:“有云的一侧其实是南方。”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能够支撑专家说法的证据是(  )
A.山脉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分布
B.山脉阻挡使暖湿气流抬升形成云
C.冷空气南下路途远不能翻山越岭
D.落叶阔叶林蒸腾补充充足的水汽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秦岭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秦岭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分布,A错误。秦岭阻挡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了云,而另一侧南下的冷空气也被阻挡,但不会抬升形成云,所以是晴朗天气,B正确。南下冷空气能够翻山越岭,但秦岭海拔较高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刚好可以阻挡大部分南下的冷空气,C错误。根据时间,在秋末时节,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大部分已经落叶,加上气温较低,蒸腾作用较弱,无法补充充足的水汽,D错误。故选B。第4题,在早古生代秦岭附近受挤压形成断裂(④),南侧(现在秦岭所在的一侧)抬升成山地,北侧下降形成谷地(③);低洼的谷地长期接受堆积,其间有堆积中断并有不整合面形成(①);抬升了的秦岭因地形起伏而受流水侵蚀较强,泥沙在山麓堆积形成冲积扇,谷地因地势较低,渭河流经时泥沙堆积形成渭河平原(②)。故选D。
(2021·吉林省吉林市模拟)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地处半干旱地区,面积季节变化非常大。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是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呼伦湖西岸多陡崖,东岸平缓且湖底坡度小。西北环湖地带有植被覆盖,在湖泊东南沿岸分布有平均宽2.5 km、长90 km、高3~6 m的沙丘带,20世纪90年代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周围50 km范围内无其他沙地。读下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的主要盛行风风向是(  )
A.西北 B.东南 C.西南 D.东北
6.湖泊东南岸沙丘带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为(  )
A.风力搬运—风力堆积—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流水搬运—流水堆积—风力搬运—风力堆积
C.流水搬运—风力搬运—风力堆积—流水堆积
D.风力搬运—流水搬运—流水堆积—风力堆积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沙丘带为风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盛行风。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结合沙丘带位于湖泊的东南岸,且20世纪90年代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的盛行风风向是西北风,故选A。第6题,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应是动力和沙源。东南岸有河流挟带泥沙入湖,且坡度较小,冬季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湖底裸露,沙源物质丰富;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挟带着湖底裸露地表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当风力减弱时所挟带的沙子沉积下来,经过长期堆积,形成了沙丘带,选B。
(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模拟)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的河流在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洪积扇(如下图中洪积扇形态)。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阴山掀斜式山脉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阴山北坡断层面发育
B.地处高原南缘断层处
C.北坡外力作用较南坡弱
D.南坡外力作用较北坡弱
8.“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反映出阴山南坡(  )
A.河流流速快 B.气候变湿润
C.植被覆盖率低 D.地壳间歇性抬升
9.土默川平原农业生产过程中易导致(  )
A.石漠化 B.沙尘暴
C.次生盐碱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7.B 8.D 9.C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知,阴山南坡是断层结构,地处高原南缘断层处,B正确。阴山南坡断层面发育,A错。掀斜式断块山是断块山的一个类型,是断块沿大断裂一侧隆起而成的山,与外力作用强弱无关,C、D错,选B。第8题,“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反映出阴山南坡地壳间歇性抬升,每一次抬升形成的洪积扇,像叠瓦一样叠在原来抬升形成的洪积扇上,故选D。第9题,土默川平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灌溉,易导致次生盐碱化,故选C。
长江荆江段以藕池河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分汊形河道,下荆江属高弯曲流河道,其河流两岸地貌迥然不同。在上荆江两岸分布着决口扇沉积地貌,且北岸决口扇形成时间早于南岸,下荆江北岸牛轭湖地貌明显,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型及沉积类型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造成上荆江和下荆江河流沉积地貌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流量大小 B.人为因素影响
C.沿岸植被覆盖 D.河道弯曲程度
11.关于上荆江两岸决口扇沉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口扇沉积地貌只出现在上荆江凹岸
B.北侧决口扇形成前,北岸地势高于南岸
C.决口处向扇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D.大堤外地形坡度缓利于形成面积较大的决口扇
12.牛轭湖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下荆江北岸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北岸人为裁弯取直
B.南岸基岩出露,难以侵蚀
C.南岸植被覆盖率低
D.北岸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
答案 10.D 11.C 12.B
解析 第10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上荆江和下荆江河道弯曲状况明显不同。与上荆江相比,下荆江河道更弯曲,河道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而上荆江两岸分布的是决口扇沉积地貌。故造成沉积地貌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河道弯曲程度。故选D。第11题,读图可知,决口扇沉积地貌在上荆江凹岸和凸岸均有分布;决口扇沉积地貌是指洪水期间,由于河水在天然堤低处溢出或天然堤决口,在堤的下坡及洪泛平原的外缘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材料显示,北岸决口扇形成时间早于南岸,因此北侧决口扇形成前,北岸地势应低于南岸;决口扇沉积物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较天然堤沉积物稍粗,从决口处向扇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C正确;决口扇是泥砂砾快速沉积而形成的扇状地形,规模大小主要受决口时间影响,决口时间越长,决口扇的规模一般比较大。第12题,下荆江分布着众多的牛轭湖,既有人工裁弯形成的,也有自然裁弯形成的;因南岸基岩出露,难以侵蚀,因此牛轭湖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下荆江北岸,B正确;南北两岸地理环境相似,植被覆盖率相差不大;地转偏向力大小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岸纬度相差不大,因此受地转偏向力作用相差不大。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NaCl、KCl),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千米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8分)
(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4分)
(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再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
(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
(3)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几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