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8 08:53:1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内江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A卷】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内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2.(2023·内江)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3.(2023·内江)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下图著作的创作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
《史记》书影
A.司马迁 B.张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4.(2023·内江)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5.(2023·内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成都由京官担任监官,政府主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是(  )
A.司南 B.瓦子 C.勾栏 D.交子
6.(2023·内江)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7.(2023·内江)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的错误,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苏区大部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展开了北伐战争
C.改编成为八路军 D.千里跃进大别山
8.(2023·内江)1947年3月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
A.持久作战 B.囚笼政策 C.重点进攻 D.全面进攻
9.(2023·内江)下表是1953-1957年我国部分工业门类的产值增长情况。这些成就得益于(  )
轻工业   重工业  
糖 棉布 钢 机床
92% 32% 300% 1770%
A.土地改革 B.对外开放 C.一五计划 D.城市改革
10.(2023·内江)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这一决议(  )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表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023·内江)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2023·内江)下图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这一帝国是(  )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3.(2023·内江)1503年,达·芬奇开始创作肖像画《蒙娜丽莎》。他从提高人的地位出发,直接表现世俗人物,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领域。其体现的主流思潮是(  )
A.神权至上 B.文艺复兴 C.人文主义 D.共产主义
14.(2023·内江)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在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庄严讲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只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一意识最早出现于(  )
A.《共产党宣言》 B.《哈姆雷特》
C.《联合国家宣言》 D.《和平法令》
15.(2023·内江)“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亨利·福特先生被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其“好车”的驱动源于(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动机 D.珍妮机
16.(2023·内江)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军残部宣布投降,包括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在内的23位将官被俘,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这一会战(  )
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二、B卷(30分)
17.(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人。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领导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领导了什么革命?其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图2人物领导了什么起义?他在农村创造了什么革命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确立了图3人物的什么地位?图4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图4人物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体发展过程。探究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哪些优秀品质?
三、【A卷】非选择题:本大题2个小题,共计36分。
18.(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城使汉朝和西城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二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始于哪一年?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其出使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建立于哪一年?概括宋代海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19.(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向西航行;1492年10月,到达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大陆;此后,他又三次西航,登上了新大陆许多海岸。其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它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为保证其实施,1933年美国政府发动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以北美土著居民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因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史称“蓝鹰运动”。美国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
——摘编自《蓝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哪一国家的支持?他把新大陆的当地人称为什么人?简述哥伦布航行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蓝鹰运动”时,美国总统是谁?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新政的什么特点和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秦齐楚燕韩赵魏各国‘马字书写各一’最终汇归为统一的‘马’”,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秦小篆”为官方的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图片没有反映出来,排除B项;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体现秦朝时期统一车轨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图片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答案题关键信息“公元前60年”“设置都护府”“管辖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时间是公元前22年1-公元前207年,统治范围东起大海、西至陇西,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统治时间是25年-220年,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于1271年建立,管辖今新疆的是察合台汗国,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西域都护的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史记》书影”,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 封冠军侯,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西汉大儒,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马迁与《史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统一全国;③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尊称为成吉思汗。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④①②,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知识是辽宋夏金元王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元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时期出现瓦子,又称“瓦市”,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市集中出现勾栏,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不合题意,排除B;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用于商品贸易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宋交子的相关历史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在护国讨袁斗争中,袁世凯最终败亡,宣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全国各界民众参与的三罢斗争下,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历史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的错误,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苏区大部丧失 ”,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秋,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战争,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共产党红军改编成为八路军,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的战略转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3月”“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据此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初随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对陕北实行重点进攻,不是持久作战,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不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1957年我国部分工业门类的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四大经济特区创办,开启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从表格数据中可知,重工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第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外交关系,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无旦,中美正式建交外交关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答题信息“1993年”“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 ”,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统治是公元6世纪,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公元7世纪建立,主要统治中心在阿拉伯半岛,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于十三十四世纪兴起,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提高人的地位出发,直接表现世俗人物”,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中“提高人的地位、直接表现世俗人物”可知,材料并非宣扬“神权至上”,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兴的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一种思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 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大师,通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艺术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事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思想家达·芬奇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与无,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不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和平法令》,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亨利·福特”“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以“福特汽车”闻名世界,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主要的驱动力是内燃机,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电动机,但不是汽车使用的动力,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会战”,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德国开展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苏联军民英勇抗敌,德军投降,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1)革命:辛亥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起义:秋收起义;局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图3年份:1978年;地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图4年份:2002年;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品质: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工农武装割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梦”
【解析】【分析】(1)革命:根据材料一,图1人物信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包含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起义:根据材料一,图2人物信息“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局面:秋收起义失败后,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开进农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时间:根据材料二,图3人物信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时间:根据材料二,图4人物信息“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作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
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变化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拯救国家与民族的近代化探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便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势力所窃取,民国虚有空名,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开创出一条“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革命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历经28年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作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折点,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立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又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末,我国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等。由此可归纳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体发展过程是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优秀品质: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毛泽东带来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江泽民深入改革开放等,从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有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故答案为:
(1)革命:辛亥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起义:秋收起义;局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图3年份:1978年;地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图4年份:2002年;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质: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孙中山与毛泽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与江泽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题,围绕“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选择性答题,解题关键要理解题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运用,不难得出答案。
18.【答案】(1)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时间:960年;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时间:根据材料一中“……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应是公元前138年。
目的:根据材料一中“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出使西城使汉朝和西城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可知,唐末以来,陆上丝绸之路阻断;
根据材料二中“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可知,北宋重视海外贸易,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
根据材料二中“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可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航海技术提高。
故答案为:
(1)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时间:960年;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海路贸易的繁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相关历史知识。
19.【答案】(1)国家:西班牙王室;当地人:“印第安人”;影响: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罗斯福;目的: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1)国家:根据材料一“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向西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称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影响:根据材料一“其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它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航行,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1933年美国政府发动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所以当时的总统是罗斯福。
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因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史称‘蓝鹰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鹰运动”的目的是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
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信息“美国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故答案为:
(1)国家:西班牙王室;当地人:“印第安人”;影响: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罗斯福;目的: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哥伦布远洋航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内江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A卷】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内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秦齐楚燕韩赵魏各国‘马字书写各一’最终汇归为统一的‘马’”,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秦小篆”为官方的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图片没有反映出来,排除B项;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片没有反映体现秦朝时期统一车轨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图片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2.(2023·内江)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答案题关键信息“公元前60年”“设置都护府”“管辖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时间是公元前22年1-公元前207年,统治范围东起大海、西至陇西,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统治时间是25年-220年,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于1271年建立,管辖今新疆的是察合台汗国,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西域都护的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3·内江)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下图著作的创作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
《史记》书影
A.司马迁 B.张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史记》书影”,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 封冠军侯,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西汉大儒,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马迁与《史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4.(2023·内江)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统一全国;③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尊称为成吉思汗。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④①②,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知识是辽宋夏金元王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元的相关历史知识。
5.(2023·内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成都由京官担任监官,政府主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是(  )
A.司南 B.瓦子 C.勾栏 D.交子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时期出现瓦子,又称“瓦市”,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不合题意,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市集中出现勾栏,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不合题意,排除B;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用于商品贸易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宋交子的相关历史知识。
6.(2023·内江)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在护国讨袁斗争中,袁世凯最终败亡,宣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全国各界民众参与的三罢斗争下,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历史知识。
7.(2023·内江)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的错误,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苏区大部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展开了北伐战争
C.改编成为八路军 D.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的错误,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苏区大部丧失 ”,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秋,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战争,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共产党红军改编成为八路军,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的战略转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3·内江)1947年3月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
A.持久作战 B.囚笼政策 C.重点进攻 D.全面进攻
【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3月”“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据此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初随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对陕北实行重点进攻,不是持久作战,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不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23·内江)下表是1953-1957年我国部分工业门类的产值增长情况。这些成就得益于(  )
轻工业   重工业  
糖 棉布 钢 机床
92% 32% 300% 1770%
A.土地改革 B.对外开放 C.一五计划 D.城市改革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1957年我国部分工业门类的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四大经济特区创办,开启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从表格数据中可知,重工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3·内江)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这一决议(  )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表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第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外交关系,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无旦,中美正式建交外交关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历史知识。
11.(2023·内江)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答题信息“1993年”“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 ”,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内江)下图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这一帝国是(  )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统治是公元6世纪,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公元7世纪建立,主要统治中心在阿拉伯半岛,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于十三十四世纪兴起,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13.(2023·内江)1503年,达·芬奇开始创作肖像画《蒙娜丽莎》。他从提高人的地位出发,直接表现世俗人物,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领域。其体现的主流思潮是(  )
A.神权至上 B.文艺复兴 C.人文主义 D.共产主义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提高人的地位出发,直接表现世俗人物”,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中“提高人的地位、直接表现世俗人物”可知,材料并非宣扬“神权至上”,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兴的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一种思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 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大师,通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艺术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事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思想家达·芬奇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与无,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历史知识。
14.(2023·内江)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在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庄严讲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只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一意识最早出现于(  )
A.《共产党宣言》 B.《哈姆雷特》
C.《联合国家宣言》 D.《和平法令》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不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和平法令》,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历史知识。
15.(2023·内江)“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亨利·福特先生被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其“好车”的驱动源于(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动机 D.珍妮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亨利·福特”“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以“福特汽车”闻名世界,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主要的驱动力是内燃机,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电动机,但不是汽车使用的动力,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16.(2023·内江)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军残部宣布投降,包括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在内的23位将官被俘,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这一会战(  )
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会战”,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德国开展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苏联军民英勇抗敌,德军投降,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B卷(30分)
17.(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人。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领导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领导了什么革命?其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图2人物领导了什么起义?他在农村创造了什么革命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确立了图3人物的什么地位?图4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图4人物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体发展过程。探究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革命:辛亥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起义:秋收起义;局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图3年份:1978年;地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图4年份:2002年;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品质: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工农武装割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梦”
【解析】【分析】(1)革命:根据材料一,图1人物信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包含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起义:根据材料一,图2人物信息“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局面:秋收起义失败后,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开进农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时间:根据材料二,图3人物信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时间:根据材料二,图4人物信息“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作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
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变化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拯救国家与民族的近代化探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便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势力所窃取,民国虚有空名,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开创出一条“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革命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历经28年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作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折点,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立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又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末,我国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等。由此可归纳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体发展过程是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优秀品质: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毛泽东带来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江泽民深入改革开放等,从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有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故答案为:
(1)革命:辛亥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起义:秋收起义;局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局面。
(2)图3年份:1978年;地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图4年份:2002年;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过程:不断深入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质:爱国、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孙中山与毛泽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与江泽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题,围绕“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选择性答题,解题关键要理解题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运用,不难得出答案。
三、【A卷】非选择题:本大题2个小题,共计36分。
18.(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城使汉朝和西城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二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始于哪一年?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其出使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建立于哪一年?概括宋代海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时间:960年;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时间:根据材料一中“……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应是公元前138年。
目的:根据材料一中“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出使西城使汉朝和西城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可知,唐末以来,陆上丝绸之路阻断;
根据材料二中“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可知,北宋重视海外贸易,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
根据材料二中“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可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航海技术提高。
故答案为:
(1)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时间:960年;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海路贸易的繁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相关历史知识。
19.(2023·内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向西航行;1492年10月,到达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大陆;此后,他又三次西航,登上了新大陆许多海岸。其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它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为保证其实施,1933年美国政府发动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以北美土著居民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因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史称“蓝鹰运动”。美国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
——摘编自《蓝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哪一国家的支持?他把新大陆的当地人称为什么人?简述哥伦布航行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蓝鹰运动”时,美国总统是谁?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新政的什么特点和影响?
【答案】(1)国家:西班牙王室;当地人:“印第安人”;影响: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罗斯福;目的: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1)国家:根据材料一“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向西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称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影响:根据材料一“其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它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航行,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1933年美国政府发动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所以当时的总统是罗斯福。
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因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史称‘蓝鹰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鹰运动”的目的是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
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信息“美国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故答案为:
(1)国家:西班牙王室;当地人:“印第安人”;影响:使欧洲海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方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总统:罗斯福;目的:应对经济大危机,促进工业复兴;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慢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哥伦布远洋航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