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汇总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汇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2 22: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汇总
(一)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1. (3)有的人(4)这或此
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
〔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1.与“避秦时乱”和 “尽心竭力”同意即可。
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三)
(甲)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6.《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2分)??????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能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
⑶故外户而不闭 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1.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门??
3.描写??阐述??
4.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6.“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7.(1)通“举”,选拔 (2)憎恶 (3)所以 (4)类
8.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得到。
9.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五)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 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2分)
  答:
1.(1)邀请(2)没有成年
2.B
3.(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六)
【甲】复行数十步,……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悉如外人 悉: (2)便要还家 要:
(3)伯鲁不能举其词 举: (4)出诸袖中而奏之 诸:
3.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5.文意理解。(6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①[乙]文中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②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1.A
2.(1)全,都;(2)同“邀”,邀请;(3)列举,说出;(4)之于
3.A(2分)
4.(1)(村人)问(渔人 )现在是什么年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2)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
5. (1)甲段描写展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图景,与黑暗现实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2)①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②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七)
【甲】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俨?yǎn?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②既出,得其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1.②
2.要:邀请??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3.(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4.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5.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八)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九)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6.在【甲】中,桃花源中的民风如何?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4分)



7.节选文字【甲】【乙】在展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何相同点?(3分)


1.①tiáo?②fǔ?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6.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意对即可,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1分,两句即可,2分)(共4分)
7. (1)和谐安宁、自得其乐(2分)(2)以人物见闻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等等。(说出其中一点方法即可得1分)(合情合理即可。共3分)
(十)
【甲】见鱼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次定州(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
1.(4分)①"要"同"邀",邀请②妻子儿女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④遗憾(答对一个得1分)
2.(4分)①(2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译错一个扣1分)②(2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3.(2分)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4.(3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1分)。(答对一点即得分,意思对即可)
附:《贞观政要》(节选)的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十一)
(一)晋太元中,……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1.C(2分)?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2分)?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十二)
桃花源记(选文)
晋太元中,……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 康与之 《昨梦录》
1.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3.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4.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5.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1.东晋 陶渊明 (每空0.5分)
2. 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 (每个1分)
3.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
4.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
5.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
6.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十三)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试如水中
2.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1.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3.豁然开朗
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5.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十四)
[甲]见渔人,乃大惊,……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1.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
2.(2分)D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小题2分。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4.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十五)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3)始得灵壁( ) (4)因汴之余浸(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3.请找出【甲】文和【乙】文都出现的自然景物。
【甲】文:
【乙】文:
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和 【乙】文的主 要内容。
【甲】文:
【乙】文:
5.请简析【甲】文和【乙】文写景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1.(1)……的样子;(2)通“邀”,邀请;(3)才;(4)依靠,凭借
2.(1)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2)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
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4.【甲】文叙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和在桃花源做客的经过。
【乙】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
5.【甲】文采用的是白描;【乙】文采用的是细描; 表现了作者多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间接抒发了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感情。
附【乙】译文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十六)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⑤,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⑥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注释:①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④重死:珍惜生命。⑤舆:车。⑥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
1.解释下列短语。(4分)
(1)豁然开朗: (2)仿佛若有光:
(3)无所陈之: (4)邻国相望: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1)【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小国寡民”有什么相似处?(2分)

(2)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的看法。(2分)



1.(1)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3)没有地方陈列它(4)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共4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2.(1)(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欢乐。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3.(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否定)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意对即可。结合语句分析也可。如“平安宁静,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快乐”等)
(2)示例一:老子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日益走向融合,如果不与邻国交往,必然会导致国家的闭塞,进而影响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二:结合全文看,老子的这种“老死不相往来”,是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迁居他国,这是值得推崇的爱国表现。安守故土,知足常乐,避免战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分。言之成理、语言表达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自己的生命,不去冒着死亡的危险而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和车,没有人去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人去陈列它。使人民重新采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让他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也互相听得见,可是人民直到老死,都互相不来不往。
(十七)
【甲】
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乙】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3、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4、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5、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1、(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3、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4、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5、(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十八)

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3.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1. (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3)生机(朝气)(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2.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3. (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4. C(2分)?【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
【参考译文】苏杭盛产梅。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树的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这士这种独特的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倾斜的侧枝,剪去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都树都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毕生的时光来治疗这些病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