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分布图,分析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掌握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1.早期国家的特征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关系
难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基础感知】
1、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根据P3两幅图进行分析)
2、指出我国迈入阶级社会的主要标志(阅读P4)
3、内外服制度的含义和推行的原因(阅读P6第2段)
4、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概括早期国家政治特征。(阅读P6)
5、概括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实有哪些?(阅读P6-P7)
【深入学习】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2.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 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3.最早关于大禹德治的文献记录出自西周礼器遂公盨的铭文。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如要求民众重视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百姓,百姓才能“好其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表明
A.夏朝开始创建了德政理念 B.德治观念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敬天法祖是德治核心内容 D.顾念百姓是为政以德的根本
4.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周人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利用了上古血缘纽带的统治
5.结合课本P6第二段,分析商朝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
6.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解析】
1、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内外服无血缘关系 特点:权力有所加强;各方有较强独立性;在商王军事震慑下形成的方国联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权力的分配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分封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实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影响:(1)积极影响(前期)
①在分封制下,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分封、宗法、礼乐的关系
4、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
劳作坊式:集体劳作
【知识框架】
深入学习答案:1-4 D C B A
略
早期国家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2)等级森严:(3)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