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理清本词的思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即欣赏诗歌),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掌握本诗,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到“秋”,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你们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导入: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而在文人作品中,“秋”常常作为“愁”或“悲”的同义词出现,他们笔下的秋景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会是怎样的呢?是与历代文人一样,走悲秋的老路,还是一反传统观念,给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秋景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走进青年毛泽东。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朗读感知:
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地把这首词读出来。(学生朗读)
录音示范朗读,思考问题:
(1)你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意境?
雄浑豪放,志存高远,催人奋进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从观察的角度看,词人是如何写景的?
课文赏析:
(一)品味上阕:湘江秋景图
介绍“一字领起”:一般出现在诗词中俗称“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般上下阕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上阕的领字——“看”,一直控制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其中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1)诗人独立寒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里诗人是怎样看的?(远眺)——远景
(2)接下来诗人的视角如何变换呢?(把视线由远处收回来,看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景
(3)“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仰视”,写的是“高景”)
(4)“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呢?写的是什么景?(“俯瞰”,写的是“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现在请同学们微微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讲述,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满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同学们感受到湘江秋景的美好了吗?那么同学们认为对你们脑海中勾勒出这幅湘江秋景图帮助最大的是哪几个动词?也即在这几句中同学们认为表现力最强的是哪几个动词?
“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染”——用了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雄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王勃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不是更显其自由自在吗?
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炼形象,诗人以“万”写山之多,“百”写出舸之多,以“遍”写出红之广,以“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这些词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读来如身临其境。
通过这些词,同学们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征吗?(绚烂多姿,充满生机)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本该万物萧条的秋天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竞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我们开始已经说过古人写秋多悲秋、怨秋,那么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烂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与古代文人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的书生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歌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所以诗人最后并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的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好,再联系本词开头我们说诗人“独立寒秋”,但是诗人此时想的并不是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并由景生情,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二)鉴赏下阕:峥嵘岁月图
齐读下阕后,提问:词人在上阕提出问题“谁主沉浮”,在下阕是否有作出回答呢?若有,在词人心目中,又是怎样的人能“主沉浮”呢?
词人在下阕塑造了以自身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奋发有为、胸怀天下、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青年人形象,抒发了作者不受羁绊、风流大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实际上是对上阕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三)总结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五、齐读梁启超演讲稿《少年中国说》中选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思考问题:作为今日之中国少年的我们该如何去做?
这一环节使这一课堂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