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08: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 都 的 秋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的品味,去感受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教学设想(在朗读的基础上)
一堂好的课往往充满了人文气息。《故都的秋》是一篇美文,语言美、情感更美。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去接近作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性引导。通过探究性学习,师生交谈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悟和总结。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品味语言,去揣摩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画面美
能过电脑播放几张秋天的景色的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感受是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是关于秋天的,而且是故都的秋天,那里的秋天怎样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故都的秋》。”
二、感受语言美
教师范读第四段(北国的槐树……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接下来,选一位男生选读最有感触的一段;
再请一位女生选读最喜欢的一段。
全体朗读:“有些批评家说,……才感受得到底。”
教师指正学生的读音。
目的是通过灵活式的朗读,先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那么,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能不能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进郁达夫”作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我们来看一下,在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当中,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能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三、探究性学习——体会景美,挖掘情感美
探究要求:
首先,既然是探究,要立足文本,要揣摩语言,不能做任何架空的分析和主观的猜测。
第二,探究,它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探究的顺利推展,要靠同学们集体的力量。
(采用自由组合,自愿结合的方式,来寻找自己学习的伙伴,形成一个探究的小组。)
学生分组,分配探究内容,讨论后进行交流。各组派代表作总结并与教师进行交谈式讨论。
第一,破院秋色。
(在清静悲凉的氛围中,品浓茶浓厚的苦味的时候,是在品味有点悲凉的人生。“破”字有一种北京古城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破院里,面对破腰壁,他想到更多的是故都的过去,而不是现在。看天空,听鸽子的飞声,数日光等等,他还在那里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这都是很安闲的生活情调的表现。对色彩有自己的看法,蓝色和白色,可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蓝让人想到旷远,白色想到纯洁。)
电脑显示一幅牵牛花图,并由学生来评价与文本的差距在哪里。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审美取向,即审美眼光。从颜色上看,他是以淡雅为美的;从秋天的写意画来看,以简单质朴为美的;再从它的破院破腰壁和这碗浓茶来看,他是以厚重感为美的。
第二,落蕊秋意。
(厚重感中,深沉;喜欢秋天的人,是喜欢过去的人。)
第三,秋蝉残声。
(秋蝉的残声,想到自己的人生。)
电脑显示同一年郁达夫的一首诗中的两句“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并稍作分析。
(他听着秋蝉的残声,这是蝉的绝唱,他想到自己的人生,中年的郁达夫感到自己的创作枯淡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枯淡了。听着秋蝉衰弱的残声,他想到自己非常枯淡的中年生活,他甚至想到了人生啊,你如此短暂,人生啊,为什么走得最急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实际上,通过听蝉声,来感悟自己的人生的并不是郁达夫一个人的做法,很多文人都从蝉声中听到自己的人生。)
电脑显示唐朝的骆宾王写过的一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言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并作分析。
(三十多岁的骆宾王,关在监狱中,等着下达,他是被冤枉的,他是清白的命令。突然听到监狱之外的蝉唱,“西陆”是监狱;西陆这个监狱关着了牢房门外传来了蝉唱声。“南冠”是囚客,我这个囚客,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思索。“鬓影”,是说盛年时期,真没有想到,我这个处在盛年时期的人,却要来悲伤地吟诵“白头吟”这样的悲曲。他由蝉的残声,想的是自己自由之躯,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人的共鸣的哀愁。)
接下来由学生朗读这首诗。体会与郁达夫先生笔下蝉的相似处。
小结:在秋蝉残声这个画面当中,我们能听到郁达夫先生人生苦短的感叹。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文人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
第三,秋雨话凉。
通过朗读来体会感受。
全班齐读“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并由两个学生扮演对话:
“唉,天可真凉了——”(注意“了”的读音)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秋雨话凉,郁达夫站在街头,看到的人很多很多,他偏偏选了两们都是闲人。他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故都特有的都市闲人来谈故都的秋风秋雨,就特别有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所以,我们觉得,在秋雨话凉这个段落中,我们能看到郁达夫先生他那种很独特的生活情趣。)
四、由景即人——人格美
1、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特色是什么?
(清静、悲凉,浓郁,回味无穷)
2、郁达夫先生,你觉得是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它是个很安静的,感情丰富,怀旧的人;有浪漫的艺术色彩;有思想,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美景的描写来间接表现郁达夫的性格特点。)
此题设计意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
3、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教师指点补充。
(北方的秋有别于南方,一切尽在不同中,例如秋雨;距离产生美,郁达夫有十几年没有到北平了,这是时间上的距离;杭州和北平有一千三百公里的空间的距离。)
小结: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先生,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有点靠近了。我们看到了他的审美情趣,我们也感受他的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甚至还感受到了他那颗纤细敏感的心和他那生活独特欣赏的口味。从我们刚才的探讨当中,我们发现,实际上文章和人它是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因为,很多优秀的作品,它都是从作家生命的根里边流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嚷出来,喊出来的作品。
五、结束——音乐美
电脑播放二十年前校园的一首歌曲《秋蝉》,听一听这首歌,感受一下这首歌,它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在享受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