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学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体会《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学习难点:作品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本诗即“歌行体”古诗。
解题:
梦游: 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非真梦。
吟: 是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 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
朋友。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
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目意思:(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
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天姥(mǔ )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30公里,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属道教第16和60福地,层峰叠嶂,千态万状,苍然天表。景点有会墅岭、古驿道、天姥龙潭、万马渡、桃源仙境等。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贤高情,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遂使天姥山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神奇仙景。1993、1994和1999年,三次国际唐代文学和唐诗研究会在新昌召开,海内外130多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新昌天姥山胜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天 姥 山
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瀛洲( )天姥( ) 天台( )
剡溪( )渌水( )
脚著谢公屐( ) 忽已暝( )
殷岩泉( )澹澹( )石扉( )
訇然( ) 鸾回车( )
瀛yíng洲 天姥mǔ 天台tāi
剡shàn溪 渌lù水
谢公屐jī 忽已暝míng
殷yǐn岩泉 澹dàn澹 石扉fēi
訇hōng然 鸾luán回车
2.词语解释
微茫: 信难求:
语天姥: 或可睹:
势拔五岳: 渌水荡漾:
清猿啼: 忽已暝:
殷岩泉: 栗深林:
惊层巅: 澹澹:
列缺霹雳: 石扉:
訇然: 青冥浩荡:
回车: 魂悸:
长嗟: 向来:
摧眉折腰:
微茫:隐约模糊。 信难求:确实难以寻找。
语天姥:谈论天姥山。 或可睹:或许能够见到。
势拔五岳:山势超过了五岳。 渌水荡漾:清澈的水起伏摇动。
清猿啼:猿啼的声音非常凄清。忽已暝:一下子到了傍晚。
殷岩泉:震响着岩中的泉水。 栗深林:使深林颤栗。
惊层巅:使层层峰巅震惊。 澹澹:水波起伏荡漾的样子。
列缺霹雳:闪电雷声。石扉:石洞的口。形似大门敞开,故称。
訇然:大声的样子。 青冥浩荡:青色天空广阔无边。
回车:回转其车,指拉车。 魂悸:魂魄惊悸。
长嗟:长叹。 向来:先前,原来。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
梳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构。
梦前(海客——东南倾)
缘由(“海客”四句)
山势(“天姥”四句)
梦中(我欲——列如麻)
飞度(“我欲”六句)
登临(“脚著”四句)
山景(“千岩”六句)
洞天(“列缺”六句)
仙象(“霓为”四句)
梦醒(忽魂悸——开心颜)
梦醒(“忽魂悸”六句)
留别(“别君”五句)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为何从“瀛洲”谈起?
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怎么体现?
陪衬 神奇色彩
高峻脱俗
比较 衬托 夸张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为何提到“谢公”?
1.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遭遇相似,折射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昏暗恍惚。
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
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四个短句有何特点?与内容有何联系?
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此时景象有何变化?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入梦
醒觉
梦境
飞度
长嗟
月夜
清晨
白昼
黄昏
所见所闻所行
所见所闻
所见
所闻
所见所闻
清幽
雄伟
秀美
神异
(承上启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总结
-: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慄深林兮惊层巅:
虎鼓瑟兮鸾回车: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势拔五岳掩赤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二、默写出李白要求“民主自由”的名言警句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使……惊,使动用法
演奏
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低头;服侍
超过
的确、确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延伸巩固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
学习目标:
1. 品味《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的复杂情感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2. 体会《送友人》中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2,学会意象的选择和意境创设的技巧。
3,把握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送友人》中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基础知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解释下列词语
独酌: 独自饮酒 无情:忘情
相期:相约 邈云汉:高远的天河
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白水:白亮亮的河水。
孤蓬: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兹:此。
萧萧: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绕。
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
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将进酒》
学习目标:
1.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将进酒》的思想情感及艺术魅力。
2. 进一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3. 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将进酒》的思想情感及艺术魅力。
2. 进一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1.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2.作品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岑夫子( )将进酒( )
馔玉( ) 恣欢谑( )
将出( ) 沽取( )
2.词语解释
金樽:
会须:
将进酒:
钟鼓馔玉:
恣欢谑:
径须沽取:
将出:
岑cén夫子 将qiāng进酒
馔zhuàn玉 恣zì戏谑xuè
将jiāng出 沽取gū
金樽:酒尊的美称。
会须:会当,应该。
将进酒:请饮酒。
钟鼓馔玉: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恣戏谑:尽情地欢娱、戏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径须沽取:毫不犹豫地去卖酒。
将出:拿出
《将进酒》这首诗,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文中感情变化: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
愁(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酒 ——愁
开头四句写悲——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生命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抒发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开篇“君不见”两联诗句历来被人所称道,请你谈谈它的妙处。(学法提示:从修辞和表达效果分析)
(起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作者以黄河起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
(夸张、比喻)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的内涵
答:他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
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直接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曹植为例
答: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也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夸张手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
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
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
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
如 “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表现豪放飘逸的诗风。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