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3 10:05:42

文档简介

第19课 教育世界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
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
3.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4.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④
5.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I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6.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7.《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 2009年国 防科大研制“天河一号”计算机成功,2010年该计算机运算达到每秒2507万亿次,成为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脑。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战略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9.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数次修订历史教育目标,其中一次的内容有这样的表述“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次的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
A.1905年 B.1912年 C.1936年 D.1956年
10.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中
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 ③国家开始实施高发展等教育“211工程”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
1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女有了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有哪些?(11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蔡元培为我国教育平民化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何意义?(6分)
(4)温家宝总理说“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你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的话?(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教育。1912年是民国元年,教育应体现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从A项中“多讲本朝仁政”可知是清末教育目标;B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从C项中“进化”“政体之沿革”“民国”可知是1912年的教育目标。1936年处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这种状况影响到中学教学,即揭发列强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复兴思想。由D项中“近代所受列强侵略”“民族复兴”可知是1936年的教育目标。

4.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十是在1995年提出,故①不正确。
5.C 6.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项1957年时间符合。A项2006年,B项1949年,D项1951年。本题考查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所学材料中论述的方针出自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7.A
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简单识记,扫盲和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项。

8.B 9.D
解析:从材料“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次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后,本题选D项,1954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A项是在清末;B项民国时期;C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不可能将劳动人民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

10.B
二、非选择题
11.(1)表现:对有资质的贫寒子弟给予特殊照顾,不仅可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赏措施。原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宗族的组织;徽商的热心资助。
(2)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
原因:①政治: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②经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思想: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3)贡献:实行男女同校,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
意义: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发展科技是各国提升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所以要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第19课 教育世界的发展
1、九年制义务教育属于( b )
a、小学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要把( b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3、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奠基工程是( c )
a、高等教育
b、学前教育
c、九年制义务教育
d、高中教育
4、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于( d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5、1989年我国实施了一项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称为( c )
a、“春蕾计划”
b、“863”计划
c、希望工程
d、“211工程”
6、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国开始实施( c )
a、六年制义务教育
b、八年制义务教育
c、九年制义务教育
d、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7、占我国人口85%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 d )
a、1978年初
b、1986年底
c、2000年初
d、2001年底
8、“文革”结束后,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我国形成了(c)的高等教育体系
①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②培养层次分明 ③办学形式多样 ④学科门类齐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c )
①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②理顺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③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0、我国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颁布了(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d )
a、1978年9月
b、1980年5月
c、1983年9月
d、1986年4月
12、义务教育的普及面临哪些问题?
13、文革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教育对“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吗?
课件3张PPT。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 )
A.小学教育 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 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3.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哪一年?( ) A.1983年 B.1986年 C.1992年 D.2000年
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 )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蔡元培
5.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C.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 面军 能力测试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1:“3月20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多万元,3年下来,两人都花了100多万元,但对留学的收获,她们都很茫然。” 材料2:“来自上海的小万今年24岁,他认为自己出国一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选择出国留学,目的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国。” 材料3:从法兰克福到北京,公务舱的价钱约为经济舱的两倍,达8000多元人民币。两 位中学生模样的同学在靠窗的公务舱坐席上坐着,眯着眼,听着耳机。记者问及在欧洲这一年的花费?他们说是学费17万元人民币;问及在欧洲一年有哪些收获?他们回答是:英语口语有长进,跑了11个国家,坐汽车,乘火车,花的钱也不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你认为自费出国留学花几十万值不值?低龄学生有无必要出国?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⑵试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课后提升1、通过学习、比较,谈谈你应该怎样珍惜美好时光?2、请你给苏明娟写一封信,谈谈你打算怎样帮助因贫困失学的儿童?第19课 教育世界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某校八年级一班开展“品对联,颂国策”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挂出了“科技繁荣千秋旺,教育发展百业兴”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歌颂的国策是( )
A、一国两制 B、对外开放 C、科教兴国 D、和平共处
2、实施义务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学
A、(1)(2) B、(3)(4) C、(1)(2)(3)(4) D、(1)(2)(3)
3、据报道,某地一位家长不让孩子上初中,被学校以违反《义务教育法》告上法庭,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
A、1984年 B、1986年 C、1988年 D、2000年
4、2008年9月1日,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一举措是哪一部法律的具体体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5、据统计,1949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00多所。到2000年,我国有普通高校1000多所。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 )
A、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B、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C、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D 、学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6、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虽已形成相当规模,但学科门类还不齐全
D、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
(二)综合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结合所学只是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是谁?他为教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汉武帝时期的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他大力推行何种教育?
3、隋唐时期采用怎样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在何时被废除?
4、近代中国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在哪一运动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发展,为保证学龄儿 童的受教育权利,于1986年颁布实施了哪一法律文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又实施了哪一发展战略?
(三)拓展延伸
作为初二的学生,你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受益者,你有什么想法吗?请谈一谈。
(四)达标检测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基础教育 D、小学教育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A、863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 D、科技兴国
3、新明中学初中七年级的周鹏辍学打工了。他的这一做法违背了①《义务教育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民法通则》④《高等教育法》( )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开始于20世纪( )
A、80年代 B、90年代 C、70年代 D、2001年
5、填空:_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______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6、简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什么时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