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复习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复习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10: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复习课件
积累有关作者的文化常识,积累有关散文的知识。
2.完成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对比阅读。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作者情感。
4.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任务一
积累有关作者的文化常识,积累有关散文的知识。
任务一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任务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任务一
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任务一
二、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2.写人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3.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任务二
比较阅读《故都的秋》的秋景图和《荷塘月色》月下荷塘图,填写表格。
分别加上修饰语 整体概括景物特点 语言特色 写景手法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分别加上修饰语 整体概括景物特点 语言特色 写景手法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残破 落寞 衰弱 清凉 淡绿微黄 清静悲凉 萧瑟清幽 清淡悲凉 自然平淡 色彩映衬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分别加上修饰语 整体概括景物特点 语言特色 写景手法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幽僻 茂密 婀娜多姿 若有若无 稀疏暗淡 柔和典雅 朦胧幽静 精雕细琢 质朴典雅 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 叠词
分别加上修饰语 整体概括景物特点 语言特色 写景手法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残破 落寞 衰弱 清凉 淡绿微黄 清静悲凉 萧瑟清幽 清淡悲凉 自然平淡 色彩映衬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小路 荷叶 荷花 荷香 杨柳 幽僻 茂密 婀娜多姿 若有若无 稀疏暗淡 柔和典雅 朦胧幽静 精雕细琢 质朴典雅 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 叠词
《荷塘月色》
比喻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将出水的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形象地突出了荷叶的大而圆,同时突出了荷叶舒展舞动的动态美,并且也突出了荷茎的修长之姿。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将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零星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形象地突出了白花的洁白、晶莹,同时也侧面烘托出荷叶的不染纤尘的美质。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拟人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写出荷花盛开的姿态之美。
“羞涩”写出荷花含苞欲放的娇美之态。
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荷香清淡,若有若无;远处传来的歌声,隐隐约约,若断若续。二者相比,感受极妙。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将光与影那和谐的旋律这样一种视觉转移成奏着的名曲的听觉,黑白配合和谐,恰似音符,这样写就化静为动,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其次,名曲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优美、幽雅的意境。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脉脉
“曲曲折折”表现了荷塘的曲折度和荷塘的广度。“田田”表现了荷叶的密度。
“层层”表现了荷叶的深度、密度。
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增强了音韵效果,使文章具有了音韵美。
任务三
自由诵读两篇文章,找出两篇文章的文眼,思考作者如何围绕文眼布局谋篇。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往往奠定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中心。
故都的秋
文 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结构上:总括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之秋的描写,提纲挈领,笼罩全篇
情感上: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
荷塘月色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结构上:总领全文,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以求排遣,才有了下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情感上:“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笼罩在作者心头,难以摆脱,挥之不去,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任务四
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对当时颠沛流离之苦、时局动荡之叹、民族危亡之悲的深沉喟叹。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爱国”是故都秋天的主题。故都之秋蕴含着对故都和祖国的深情热爱,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之秋》,集悲秋与赞美秋于一体。秋天,有秋的眷恋,有秋的凄凉,这是故乡的感觉和爱国的情怀。苍凉的秋天是作者当时心灵的写照,也是国运衰败的叹息。。
《荷塘月色》
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
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理描述,折射出对动乱现实的不满,对纷扰世俗生活的无奈,抒发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01抓住文章中议论抒情句子
写景抒情类散文常常采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式,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或这三种方式同时使用。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同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抓住抒情的句子是读懂这类散文的基础。可以这样讲,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的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感。
02抓住景物的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章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抒发情感的理解。把握景物的特点的关键是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找准这些词语成为把握景物特点的关键。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03关注文章这的他人、他物
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引题、对比、烘托或衬托的作用。用在文章中间部分会起到对比、反衬等作用。无论起到什么作用一定和文章的主体事物及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
04理顺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线索一般是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把握好文章的线索对我们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非常有好处。将作者的行踪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截断,就可以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来。对理解文章非常有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脉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