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与《变形记》中的“异化” 学案 (无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促织》与《变形记》中的“异化” 学案 (无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10: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促织》与《变形记》中的“异化”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异化”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把握“变”与“不变”。
2.探究“异化”原因,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与荒凉。
3.如何对待“异化”,关注时代,走出困境。
【预习任务】
1.个人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促织》《变形记》两篇小说。
2.查阅资料,了解蒲松龄和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3.给《促织》《变形记》的主人公制作一份人物简历。
【学习任务】
导入
情境问题:如果你正在遭受痛苦绝望的困境,你想变成什么来改变现状呢?我们这节课将学习《促织》和《变形记》,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什么是“异化”
广义的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马克思的表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简单来说,就是人被物统治、驱使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变为“非人”。
任务一 聚焦人物,品味“虫子”人生
1.人物简历
姓 名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
家庭成员
经济状况
人生追求
变形前的经历
家人的态度
性格特点
结局 带着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忧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全家人却如释重负。
2.从中分析哪些“人”发生了“异化”,并思考他们“变”与“不变”的是什么
任务二:探究异化原因,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与荒凉
【头脑风暴】成名之子为何要化虫?格里高尔为何会化虫?
原因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个人原因
家庭原因
社会原因
【异化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促织》
《变形记》
【探究主旨】
《促织》
《》
补充:社会背景
《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变形记》卡夫卡这篇文章发表于1915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颓,但资本主义兴起,物质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至上的风气,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资本家更加疯狂地压榨人,人际关系冷漠,很多人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他们深陷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任务三:联系当下,关注时代,走出困境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英国作家·奥登
【思考】联系当下,说说你身边的“异化”
【课堂总
结】
异化只是一种手段,是作者观察和批判社会的独特方式。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
作家关注苦难与拯救,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况,让文学真正地肩负起它的意义和使命。而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
【作业】
师:同学们,这两篇小说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的形式促进我们的理解。今天的作业就是从下面的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其一。
1.写一篇关于《促织》或《变形记》的阅读心得。
2.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
第二天清晨,成名的儿子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已变成了一只促织。他看到自己的身体还躺在床上,父母还在一旁叹息着。他想起来了,自己昨天跳到了井里,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是的,他想起来了,不小心拍死了促织之后,他害怕极了………
请续写后面的故事,可以借鉴《变形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