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暑期分班考阅读能力提升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暑期分班考阅读能力提升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13: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阅读能力提升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的教诲
①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②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为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有一次上活动课时候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 郑老师忽然把我 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 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 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③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 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④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的近义词是( ),“骄傲”的反义词是( )。
2.用“ ”在文中划出一个排比句。
3.给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与第一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在文中画出。
5.为什么我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阅读
人就这么一辈子(节选)
①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  ),骄傲时变得(  ),颓废时变得(  ),痛苦时变得(  ),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
②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开的呢?
③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④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时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振作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
6.写出文中括号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A.积极 B.欢愉 C. 勇敢 D.谦虚
7.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
(2)形容事物消失净尽。
8.作者为什么称“人就这么一辈子”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 。
9.关于“人就这么一辈子”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人的一生有的是时间。
B.这句话说明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C.这句话说明人的生命是无限的
D.这句话说明人的一生是消极的。
1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
时间(节选)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②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③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④其实,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早已把虚无镖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由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⑤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⑥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现在照样一拾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在提醒我,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
焉: 虚无缥缈:
12.第3自然段中,作者围绕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法的变化作了措写,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 。
①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
②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感受时间的流逝。
③远古的人们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依稀感受时间的流逝。
④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13.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并完成填空。
(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联系上下文,我们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不停地流。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提醒人们 。
(2)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 来表达情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认识:
14.读了选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请写一写。
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①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试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地再耽搁。我看着盘里的衣服和盒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操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蝶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几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条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婆,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睡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拢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原谅( )缥缈( )惊惶( )荒凉( )
16.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部分表现了“我” 的心情。
17.你是如何理解“我感觉到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句话的?
18.画“——”的句子中,母亲惊惶是因为 ,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 。
19.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得要去哪儿了?
20.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⑩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1)用小标题概括节选的内容。
(2)如果删掉第①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否影响了课文的表达效果?写出你的理解。
(3)第②﹣⑨自然段采用对话描写展开剧情,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父亲”“法官”和“我”不同的人物形象,结合选文写一写各自的特点。
“父亲”:
“法官”:
“我”:
(4)“会意”还可以替换成 。
(5)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开头结尾有什么好处?
联系:
好处: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遇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含精神的人。
2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司空见惯:
②追根求源:
2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 ,“!”指 。
23.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24.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课外阅读。
①张思德生下才7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
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婶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婶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③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1940年初夏,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采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烧炭要打炭窑,洞口很小,里边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放,还要会看火候。开窑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边活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这种最脏最苦的活儿,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苦战三个月,经过伐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炭运到了延安。
④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上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25.找出文中写开窑出炭非常辛苦的句子并画上“ ”。
26.品读文中画“ ”句子,说说划线的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思德参加了红军是因为家里太穷,吃不上一顿饱饭。
B.张思德是个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凡事以身作则、积极主动的好同志。
C.张思德是个好同志,但为了烧炭采炭工作,29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死得太不值得了。
现代文阅读
骑鹅旅行记(节选)
①尼尔斯觉得他来到了冰天雪地的荒原,他心情苦恼,真想嚎啕大哭一场。
②他肚子咕噜咕噜饿得很,已经有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可是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现在刚刚是三月,地上或者树上都还没有长出一些可以吃的东西来。
③唉,他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有谁会给他房子住呢?有谁会为他铺床叠被呢?有谁来让他在火炉旁边取暖呢?又有谁来保护他不受野兽伤害呢?
④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⑤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环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之外他是无依无靠的了。
⑥这时候,他看到那只大雄鹅的境况比自己还要糟糕。他一直趴在原来降落的地方,样子像是马上就要断气一样,他的颈脖无力地瘫在地上,双眼紧闭着,他的呼吸只有一丝细如游丝的气息。
⑦“亲爱的大雄鹅,”男孩子说道,“试试看去喝喝水吧!这里离湖边只有两步路。”可是大雄鹅一动也不动。
⑧男孩子过去对动物都很残忍,对这只雄鹅也是如此。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
⑨雄鹅把脑袋钻进了湖里,他在泥浆里一动不动地躺了半晌,不久之后就把嘴巴伸出来,抖掉眼睛上的水珠,呼哧呼哧地呼吸起来,后来元气恢复过来了,他昂然在芦苇和蒲草之间游弋起来。
⑩那只白雄鹅交上好运气,一眼瞅见了水里有条小鲈鱼。他一下子把他啄住,游到岸边,把他放在男孩子面前。“这是送给你的,谢谢你帮我下到水里。”他说道。
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男孩子第一次听到亲切的话。他那么高兴,真想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雄鹅的颈脖,但是他没有敢这样冒失。
2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消失殆尽:
(2)无依无靠:
29.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15个字以内)
30.选文第④段属于 描写,它的作用是
31.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尼尔斯此时的心理。
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
32.读了选文后,你对尼尔斯的看法是否有了改变呢?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
参考答案:
1. 教导 虚心 2.忘不了那美丽 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3.有一次上活动课的时候,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4.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5.因为老师的教导像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道路。使我终生受益!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性的辨析。
教诲:教导训戒。故可知近义词为:教导(指教育指导)
骄傲: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故可知反义词为:虚心(指谦虚,不自满。)
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排比句: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中的“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中的“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本题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逗号:即“,”。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
句号:标点符号的一种,形式为“。”,用于陈述句末尾的标点。
问号: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
双引号: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也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用于话语之中。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的句子可知,“有一次上活动课的时候”、“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她跟前”、“怎么”语意未表达完整,后跟逗号;“领我到操场边坐下”表示整个句子表述完整,后跟句号;“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是问句,表示疑问,故后跟问号;“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是老师说的话,需要用双引号引起来,“郑老师亲切地问我”为止表示整个句子句意表达完整,故用句号。故运用标点符号写句子为:有一次上活动课的时候,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4.本题考查的是对主要信息的抓取能力。
结合短文内容,第④自然段中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老师的教诲,故应画出句子“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5.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中主要讲的是“我”因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产生骄傲的情绪,然而经过老师及时的教导后重新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因此,老师的教导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夜航的路,纠正偏离的航向。使“我”受益终身。
6.CDAB 7. 当头棒喝
烟消云散 8.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 9.B 10.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奋斗,有所作为。
【解析】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积极:肯定的,或正面的。与“消极”相对。
欢愉:欢乐愉快。
勇敢:有勇气,有胆量。
谦虚:虚心,不自满。
结合词义,可知,与“软弱”相对的词是:勇敢;与“骄傲”相对的词是:谦虚;与“颓废”相对的词是:积极;与“痛苦”相对的词语是:欢愉。
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可知,“当头棒喝”的意思:指用强烈手段促人猛醒。故与“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意思相对应的词是:当头棒喝。
(2)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可知,“烟消云散”的意思是:指劳苦愁烦、恩恩怨怨一下子就消失尽了。故与“形容事物消失净尽”意思相对应的词是:烟消云散。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可知答案。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作者以这一句话为箴言,激励自己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拿得起放得下,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努力拼搏,珍惜生命,说明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
故选B。
10.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第④自然段中“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可知,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好机会,努力奋斗。
11. 怎么。 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 12.③②①④ 13. 奔流而去的河水 珍惜时光 心理活动 生命受到时间的制约,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14.好好把握剩下的时间,努力过好每一天!
【解析】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焉:疑问代词,怎么。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文中指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际存在。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段“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可知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
1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有感慨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的意味,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2)由“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可知这是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表达情感。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每个人都在被光阴推着走,岁月无情催人老,从不为谁而停留,在时间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14.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结合文章关于时间的想法谈谈自己的感触。如:时间就像针尖的水滴,一滴滴地滴入大海里。时间就像人生,一眨眼就过去了。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赤裸裸地回去。不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像波纹一样的痕迹。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浪费光阴。
15. 怀恨 真实 镇静 繁华 16.焦急、执着 17.“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冰凉忧郁“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18. 母亲的“惊惶”表明她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太沉浸于自己的劳作中,以致暂时忽略了“我” 她对我的怜爱 19.“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期盼落空,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的信息。
【解析】15.本题考查反义词。
原谅:指对人的错误给予宽恕,不责备,不惩罚。原谅的反义词有:埋怨、责备、怀恨。
缥缈:高远隐约,若隐若现的样子。缥缈的反义词有:真实。
惊惶:意思是指惊慌,惊恐,举止失去常态。惊惶的反义词有:镇静、坦然、镇定。
荒凉: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凄凉;凄清。荒凉的反义词有:繁华、繁盛、繁荣、丰茂。
16.本题考查加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根据第①自然段“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地再耽搁。”加点字“再不”“一洗完我马上”“决不许”可知表现的是焦急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作者希望落空的心情。“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失落之中。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因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和不安,所以“惊惶”。这种心态表现在“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拉”“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一系列的行动上,母亲试图安慰“我”,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怜爱,但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
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0.(1)法庭相见。
(2)如果删掉画横线的句子,会影响课文的表达效果。因为画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受过酷刑,“平静”表现父亲他遭受酷刑之后依旧坚强,从容不迫。
(3) 沉着冷静、勇于担当、保护妻儿。 严厉、冷酷无情。 心疼父亲、机智勇敢、怀念父亲。
(4)领会
(5) 前后照应。 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说明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非常深刻。
【详解】(1)考查概括语段内容,拟写是小标题。
根据第①自然段“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和第⑩自然段“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等可概括为:法庭相见。
(2)考查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第①自然画线句“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对父亲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受过酷刑,“平静”表现父亲他遭受酷刑之后依旧坚强,从容不迫。故如果删掉第①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会影响课文的表达效果。
(3)考查分析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
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第⑤自然段“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孩子”第⑨自然段“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通过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沉着冷静、勇于担当、保护妻儿。
关于法官的语言描写有:第③自然段“不许乱喊!”第⑥自然段“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第⑧自然段“不要多嘴”。通过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法官的严厉、冷酷无情。
关于“我”的语言描写有:第②自然段“爹!”第⑦自然段“是的,我是最大的”第 自然段“妈,昨天是4月28日”。通过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心疼父亲、机智勇敢、怀念父亲。
(4)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表达的意思。故可以换成“领会”、“领略”等。
(5)考查写作的开头结尾及作用能力。
分析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时,要在理解文章的主旨上进行分析。通过熟读本文可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写法上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②说明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非常深刻。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等等。
21.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22.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3.A 24.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就可以解决疑问,发现真理。说明只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就会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①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②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2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及符号意义的理解。
结合文中“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可知,句中的“?”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作者分别用“?”和“!”来形容“发现和提出问题”和“真理”,用直观的事物来解释了抽象的概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A.一叶障目: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
B.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
C.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分析可知,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一叶障目”,故选A。
24.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回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再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示例: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来自人类的努力创造,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敢于发问并坚持下去,就能够抓住细微的东西,这样一直去探索、研究,就可以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5.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 26.不能,因为它们是按照制炭程序的先后排列的,颠倒后不合事理。 27.B
【解析】2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根据第③自然段“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这段话可知,开窑出炭非常辛苦。
2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读句子,句子写出了煤炭的制作过程,划线的词语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是煤炭的制作过程,调换顺序就打乱了煤炭的制作过程,不符合常理。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从第一自然段可知张思德家庭贫困,但没有说因为家庭贫困参加红军,选项说法错误。
B.从第二自然段句子“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可知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他死得太不值得了。”说法有误。
故选B。
28. 事物逐渐减少直至没有,在这里指尼尔斯喜悦的心情逐渐消失。 形容孤苦而无所依靠,在这里指尼尔斯除了大雄鹅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 29.尼尔斯帮助大雄鹅下水,得到了感谢。 30. 环境 渲染寒冷、令人恐惧的氛围,衬托尼尔斯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31.尼尔斯害怕雄鹅有生命危险,害怕自己没有了依靠,所以想赶紧救助他。 32.有改变。我觉得尼尔斯由原来的残忍变得善良、有爱心,从他对大雄鹅的救助可以看出来。
【解析】28.本题考查了词语解释。
从文中第⑤段“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中可知是男孩子的喜悦已经消失了,据此分析“消耗殆尽”的意思;
“他惶惶不安地环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之外他是无依无靠的了”从句中“除……之外”可以分析“他”的处境是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形容孤苦无依。
29.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中心句的抓取以及概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的定位重点信息。
根据阅读短文,选文的人物是大雄鹅和尼尔斯,事件是尼尔斯竭尽全力把大雄鹅推到水边,大雄鹅啄到小鲈鱼送给男孩当礼物。
故可概括为尼尔斯与大雄鹅在湖边互相帮助。
30.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熟练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根据阅读短文第④段,其中“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可知,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尼尔斯恐惧与不安的心情。
31.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心理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的阅读短文并体会其中的句子含义。
根据阅读短文第⑧段,并结合“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可知,此时大雄鹅对于尼尔斯来说很重要,是他唯一的依靠,所以“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
可体会到尼尔斯此时的心理是害怕的,他害怕雄鹅会有生命危险,害怕自己再没有了依靠,所以想赶紧救助他。
3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需要学生认真的阅读短文并结合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阅读短文,结合文本内容先表达观点再谈感受。我认为尼尔斯是一个调皮的、只知道欺负小动物的孩子,但是经过深入阅读后,发现本文中他竭尽全力帮助大雄鹅,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