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阅读能力提升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②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 和 ,作者对它们进行了 (详写 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 。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团圆喜庆 B.福寿满堂 C.五谷丰登 D.财运亨通
3.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杂拌儿”指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
C.“玩意儿”指玩具
D.“闲在”指在某个地方很清闲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上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5.文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单地归纳出来。(至少三点)
6.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文中花大量笔墨描写鲨鱼的作用是( )
A.以鲨鱼之多表现老人的坚定,以鲨鱼之凶猛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无畏。
B.表现鲨鱼的数量之多以及鲨鱼的凶猛。
C.表明老人在与鲨鱼搏斗中已经筋疲力尽,即将油尽灯枯。
8.老人虽然打退了前来抢夺他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于这个结局,你是否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为什么?
9.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课外阅读
光明
赵丽宏
他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使锃亮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旧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你( )权重如山、腰缠万贯,( )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惜他,他( )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淹没了他的脚印。
10.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或是 就 由于 B.不管……还是 便 因为
C.尽管……尽管 便 因为 D.即使……即使 就 由于
11.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光阴”的特点。
12.用一句话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不超过10个字)
13.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14.你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你认为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写。
阅读。
时间都去哪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奏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大多的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材料链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了》歌词
15.对比【材料链接】和文中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1)【材料链接】用 (抒情 说明)的表达方式,效果是:
(2)文中画“﹏﹏﹏”的句子用 (抒情 说明)的表达方式,效果是:
16.“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请你根据短文所提供的信息,用比较简洁的话说明理由
17.最后一个自然段画“——”的句子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直观说明了
18.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歌曲引出说明对象,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兴趣。
B.本文围绕着“时间去哪儿了”这一说明对象,说明了年龄增加时间“变快”的原因。
C.年龄增加时间“变快”,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D.年龄增加时间“变快”,只是因为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再其人生中所占比重越小,人们对单位时间的感知能力越强。
阅读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了不起的粉刷工(节选)
【美】马克 吐温
①汤姆提着一桶石灰水,拿着一把长刷子,出现在人行道上。满心的快乐一下子离他而去,深深的惆怅不觉压上心头。三十码长的木栅栏有九英尺高!在他眼里,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空虚了,而活着也只是一种负担。他叹了口气,将刷子蘸上了石灰水,顺着栅栏墙最顶上的木板开始刷起来。等他将那一小条刷白了的木板和那还没刷白的、犹如一望无际的大陆一样的栅栏一比较,他就垂头丧气了,呆呆地坐在了一只保护小树的木箱上。
②就在这黑暗绝望的时刻,一条妙计突然涌上心头!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绝妙的好主意!
③他拿起刷子,若无其事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儿,本 罗杰斯出现了。他吃着苹果对汤姆说:“嘿,老伙计,你非得干活吗?我要去游泳。难道你不想去吗?不过当然啦,你宁愿干活儿,对不对?”
④汤姆仔细地打量了那男孩一小会儿,说:“你说,什么叫干活儿?”
⑤“瞧,难道这不是干活儿?”汤姆继续刷墙,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啊,可以说它是,也可以说它不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个活儿挺适合汤姆·索亚。”
⑥“噢,别来这一套,你不是说你喜欢干这个吧?”
⑦汤姆漫不经心地说:“喜欢?啊,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应该喜欢。难道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
⑧这话不能不叫人对此刮目相看了。本停止嚼他的苹果。汤姆把刷子挥过来划过去——退后几步看看效果——然后再这儿添一下,那儿加一刷子——再品评一下效果——本静静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入神。
⑨一会儿,他忍不住了,对汤姆说:“喂,汤姆,让我来刷几下吧。”
(选自《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下列对选文第⑧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表示解释说明 B.都表示意思的递进
C.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D.前三个表示意思递进,最后一个表示意思的转折
20.“难道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与这句话的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
B.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
C.一个孩子怎么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呢?
D.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不能。
21.“就在这黑暗绝望的时刻,一条妙计突然涌上心头!”这个妙计指的是( )
A.诱使本喜欢上刷漆。
B.找人聊天打发无聊的时光。
C.汤姆想让别人帮他刷栅栏。
D.将刷子蘸上了石灰水,顺着栅栏墙最顶上的木板开始刷起来。
22.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和汤姆一开始就认识。
B.汤姆的话不让人刮目相看。
C.汤姆的妙计,最后取得了成功。
D.因为可以赚钱,所以本后来主动要求刷栅栏。
23.读了短文,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阅读说明性文本,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①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②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③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④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错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⑤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名人与读书方法对应的一项是( )
A.鲁迅——乐趣读书法 B.毛姆——三步读书法
C.毛姆——跳读法 D.爱因斯坦——三步读书法
25.下列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完全相信书上的内容还不如不看书。
B.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的迷信书本。
C.书上都是名家所言,可信度高,当然值得相信。
D.不能完全相信书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
26.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27.“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这一句中的“十分”去掉合适吗?为什么?
28.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写文中的,也可以写课外积累的。)
阅读感悟。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9.给短文第一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
30.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杨柳枯了( )
A.植物失去水分B.河流变得没有水C.没有生趣:枯燥
(2)花谢了( )
A.感谢B.认错;道歉C.辞去;拒绝D.脱落
31.用“﹏﹏﹏”在原文画出一个排比句,然后仿写一句话。
32.你认为这个片段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3.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你是怎样珍惜时间的呢?
参考答案:
1.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详写 2.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丰富多样 C 3.C 4.C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阅读短文第①段“按照北京的老规矩……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可知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熬煮腊八粥和泡腊八蒜。根据详细阅读短文可知者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根据阅读第①段最后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可知,句中将“腊八粥”比作了“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根据结合实际,展览会是热闹非凡,种类物品繁多,从而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种类丰富多样。
根据第①段“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其中“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可知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五谷丰登的年。
3.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的阅读短文并对句子做出正确的理解。
阅读第④段“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句中“必须”可以看住。这句话总体概括了大人们在紧张忙碌准备的情形,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是略写。
故选择C。
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的品读词语的意思。
A.阅读短文第③段“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可知“杂拌儿”指的是多种干果做成的零食;
B.短文第③段中“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可知“零七八碎”指的也是零食;
D.“闲在”指的是清闲自在;
故选择C。
5.①老人独自一人;②当时是黑夜;③老人没有武器;④老人身上有伤。 6.从中体会到了老人的勇敢、无畏和坚韧。 7.A 8.不认为;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9.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解析】5.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阅读第②自然段,“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可知,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面临的困难有:鲨鱼成群,老人只是一人;夜里看不清,没有武器,天气寒冷;老人年迈,身子僵硬、疼痛。
6.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的能力。
由文中“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一次次朝下戳去。”“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可知,主要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时的生动情景,从中体会到了老人的勇敢无畏和超常的毅力。
7.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文中用大量笔墨写鲨鱼,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鲨鱼数量多表现老人的坚定,写鲨鱼的凶猛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无畏。故选A。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的能力。
首先表达看法,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我不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老人虽然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终于击退了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最终,老人的战胜品虽然丢了,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9.本题考查提取信息与句子的理解能力。
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永不言败、宁折不弯的精神。
10.B 11. 神奇 无情 慷慨 公正 12.光阴的神奇和无情。 1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让岁月空度过,分分秒秒要抓紧。 14.我每天上午会学习,下午玩耍,晚上吃完饭后会看电视,我认为以后在睡前可以增加一点学习时间,用来巩固一下一天中所学的内容。
【解析】10.本题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结合句子“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句子间具有条件关“权重如山、腰缠万贯”与“一介布衣、两袖清风”要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还是……”。
你珍惜他,他“便”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所以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
选B。
1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除此以外,注意题目中是否有字数限制,或者其他条件限制。由“他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他慷慨”“他公正”可知光阴的特点是神奇、无情、慷慨、公正。
12.本题主要考查对段落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除此以外,注意题目中是否有字数限制,或者其他条件限制。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光阴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后面例举了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的神奇与无情表现在哪里,所以概括大意为光阴的神奇和无情。
13.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
结合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出感悟即可。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感悟可围绕“珍惜时间”作答。
1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再简述与文章所提内容相关的生活中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分析。结合本文以及自己生活中的时间安排,想一想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现在我每天的时间都是上午学语文,下午学数学。这样安排时间,我感觉不妥:一是长时间学习一个科目,容易让人反感;二是没有了学习英语的学习时间。所以,要变原来的一晌学一科,为一晌分段学三科,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15. 抒情 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感染力,引人深思,引起共鸣。 说明 清楚明白地说明老年人的时间过得快的原因。 16.(1)人体中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2)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3)可以用“相对论”解释,人越老,度过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17.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整个人生中所占比重越小,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 18.D
【解析】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由材料链接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可知,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促人深思,让人警醒。
由文中“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奏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可知,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直接表明老年人觉得时间过的原因是人体内的某种节奏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的原因是:(1)人体内的生物钟逐渐变慢;(2)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3)用“相对论”来解释,人越老,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因此是举例子;“一个5岁的儿童”“一个20岁的青年”“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进行对比,是作比较;“20%”“5%”“2%”等具体的数字,是列数字。因此本句的说明方法有三种: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三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说明了“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BC表述正确。
D.错误,本篇说明文以逻辑为顺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故本题选D。
19.D 20.A 21.C 22.C 23.我觉得汤姆是个聪明机智、敢想敢做、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为了打发刷漆的孤寂空虚,想方设法诱使本喜欢上刷漆,并帮他刷栅栏
【解析】19.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
“挥过来划过去”“退后几步看看效果”“然后再这儿添一下”“再品评一下效果”是汤姆故意装出刷栅栏很有趣的样子,这是动作上的递进。所以前三个破折号都是递进的作用。
最后一个破折号后边的“本静静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入神。”前文是汤姆刷栅栏的动作,这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
故选D。
2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难道一个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吗?”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为:一个孩子不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
A.“每一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和原句句意不符。
B.“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和原句意相符。
C.“一个孩子怎么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呢?”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为:一个孩子不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与原句句意相同。
D.这是设问句,合成一句话是:一个孩子不能天天有机会刷栅栏。与原句句意相同。
故选A。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说法错误,结合最后本要帮汤姆刷栅栏可知,汤姆的最终目的是想自己偷懒,而不是诱使本喜欢上刷漆。
B.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汤姆和本的聊天和假装对刷栅栏很感兴趣都是为了让本帮助自己。
C.结合第1自然段可知,汤姆现在非常不想再刷栅栏了,结合3-8自然汤姆和本 罗杰斯的聊天内容和句子“一会儿,他忍不住了,对汤姆说:‘喂,汤姆,让我来刷几下吧。’”可知汤姆的绝妙 好主意是让别人帮他刷栅栏。
D.结合“汤姆提着一桶石灰水,拿着一把长刷子,出现在人行道上。满心的快乐一下子离他而去”可知汤姆已经厌烦了这刷栅栏,这不是他的妙计。
故选C。
2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结合“汤姆仔细地打量了那男孩一小会儿”可以看出汤姆一开始不认识本。
B.“这话不能不叫人对此刮目相看了。”意思是:这话能叫人刮目相看。
C.结合“一会儿,他忍不住了,对汤姆说:‘喂,汤姆,让我来刷几下吧。’”可知,汤姆的妙计最后取得了成功。
D.结合“本静静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入神。”可知本看到汤姆刷栅栏很有趣,所以想刷几下。
故选C。
2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汤姆想出来让别人帮他刷栅栏的主意,而且这个主意后来也成功了。由此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聪明机智、敢想敢做、调皮捣蛋的孩子。
24.D 25.C 26.C 27.去掉不合适,因为“十分”是非常的意思,强调了爱因斯坦三步读书法的特点特别明显,一目了然,去掉了就没有这层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28.我喜欢鲁迅的跳读法,因为我的知识储备有限,有些地方不明白,跳过去,往前看,再联系上下文,反而可以弄明白。
【解析】24.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A.结合“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可知“鲁迅——乐趣读书法”错误。
B.结合“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可知“毛姆——三步读书法”错误。
C.结合““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可知“毛姆——跳读法”错误。
D.结合“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可知“爱因斯坦——三步读书法”正确。
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可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完全相信书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如果完全信书上的内容还不如不看书。
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书上都是名家所言,可信度高,当然值得相信。”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作者分别举了鲁迅的“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毛姆的“乐趣读书法”。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回答是否能去掉,接着分析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然后写去掉后的效果,最后表达出说明文语言特点。
去掉不合适,文中“十分”的意思是非常的意思,说明了爱因斯坦“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的特点非常明显,如果去掉 就表达不出这个意思。“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8.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课外积累的读书方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即可。
示例: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可以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不需要逐字读,只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目的性比较强。
29., ; , ; , 。 30. A D 31.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太阳西下了,有再东升的时候;月亮残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星星消失了,有再现的时候。 3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3.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要珍惜一分一秒。
【解析】2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语段选自朱自清的《匆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即可。
原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杨柳枯了”的意思是:杨柳枯萎了。枯,植物失去水分。故选A。
(2)“花谢了”的意思是:花凋谢了。谢,脱落。故选D。
31.本题考查排比句和仿写句子。
排比句,是修辞手法之一,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文中的排比句是: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学生据此仿写句子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月亮弯了,有再圆的时候;星星睡了,有在醒来的时候。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可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写出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科学地安排时间。要学会制定时间计划,每天做什么事情都要安排好,不虚度光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