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埃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10)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特点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大河文明 集权政治 浓厚的宗教意识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 中央集权 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
古代罗马 海洋文明 奴隶制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 罗马大竞技场
A.交互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统一性
2.(2023·内蒙古通辽·12)根据现有史料可知,人类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古代文明。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域,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 )
A.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体现明显的多元特点
C.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D.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3.(2023·湖南常德·14)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2023·新疆·13)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5.(2023·江苏苏州·16)“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6.(2023·江苏扬州·11)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纳美尔将他的统治权延伸覆盖到上下埃及的两方土地之上。这表明古埃及( )
A.初步实现统一 B.遭到外族入侵 C.文明未能延续 D.等级制度森严
7.(2023·浙江台州·8)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掷铁饼者 D金字塔
8.(2023·四川泸州·6)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9.(2023·广东广州黄埔区一模·18)如图中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常被刻在庙墙、石碑上,也被写在纸草上。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10.(2023·河南南阳卧龙区一模·15)如表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分布表,从中可知古埃及( )
季节 泛滥季(7—10月) 生长季(11—2月) 干旱季(3—6月)
农民主要活动 服劳役,如建金字塔 经营庄稼,又称播种季 忙于秋收,又称收获季
A.重视农业生产 B.王权十分强大 C.天文历法发达 D.民生比较困难
11.(2023·山东东营二模·17)亚非地区的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文明。如下反映的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创造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金字塔
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释迦牟尼佛像
12.(2023·河南南阳镇平县二模·15)下列图片和文字反映出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 )
金字塔铭文上刻着“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的铭文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着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
A.发源于大河流域 B.建立严格等级制度
C.高超的建筑技艺 D.利用宗教神化王权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合肥庐江县九历上期末卷·24)东西方文明古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在宗教上,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太阳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3)古代希腊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儒略历》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5)2世纪,罗马帝国版图横跨欧、亚、三洲,爱琴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14.(2023·河南·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掌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阳燧取火示意图
材料二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下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
15.(2022·云南·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夫金字塔的修建花了约30年的时间,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砌筑的石头之间未用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记载:为了修建金字塔,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在头十年中间,人们苦于修筑可以使石头运过去的道路。
材料二
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字塔是哪一地区文明的象征?(2分)
(2)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第二种,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6分)。(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你对古代大型工程的看法。(2分)
第1课 古代埃及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D A D D A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D
1.【答案】B【解析】据题干表格中信息对比可知,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是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古代罗马的文明特点是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这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题干未体现文明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文明的传承,因为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未体现古代文明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所述,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各有特点,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题干所述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故选B项;古代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但是题干中并没有信息直接提及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排除A项;世界古代文明并非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欧洲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古代中国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并非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畔,故选B项;两河流域的文明代表为古巴比伦,排除A项;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代表之一为雅利安人创造的孔雀王朝;排除C项;黄河流域的文明代表为中国,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结合所学可知,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是受到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的影响,故选D项;太阳历的制定和法老的权威无关,排除A项;太阳历的制定是根据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和古埃及的神话无关,排除B项;太阳历的制定有助于人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无关,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略
6.【答案】A【解析】略
7.【答案】D【解析】略
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这说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故选D项;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的文明一直未曾中断,如今正走向复兴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传承都已中断,A、C两项表述不当,排除A、C两项;材料只是展示了亚非两大洲的四个文明古国,没有展示出亚非文明之间的联系性,排除B项。
9.【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通过对图中的象形文字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其象形文字被广泛应用于古埃及的各个领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系统,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词汇和意思。这些象形文字常常被刻在庙墙、石碑上,也被写在纸草上。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语言、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信息,A选项正确;古巴比伦文明出现在现今伊拉克地区,其最早的文字系统是楔形文字(楔形符号)。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同,古巴比伦文明使用的是由楔形符号组成的表意文字,排除B选项;古希腊文明采用的是希腊字母,这是一种音节文字系统,而不是象形文字,排除C选项;古罗马文明采用的是拉丁字母,这也是一种音节文字系统,与象形文字不同,排除D选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分布表可知,泛滥季节农民服劳役,不影响农业生产,生长季和干旱季农民忙于农业生产,表明古埃及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体现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未涉及王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未直接反映天文历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体现不出民生比较困难,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古埃及”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故选B项;刻有文字的甲骨属于中国文明,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属于古巴比伦文明,排除C项;释迦牟尼佛像所代表的的佛教属于古印度文明,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法老)建造”“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神化王权,利用宗教维护统治,故选D项;题干涉及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明内容,未涉及文明的具体起源,排除A项;题干强调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未涉及具体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建筑内容的体现,未反映高超的建筑技艺,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
(2)√。
(3)×;
改正:古代希腊改为古代印度。
(4)×;
改正:《儒略历》改为《十二铜表法》。
(5)×;
改正:爱琴海改为地中海。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金字塔是文明的象征,法老是埃及国王的名称,在宗教上,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太阳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题干说法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题干说法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不是古代希腊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不是《儒略历》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版图横跨欧、亚、三洲,地中海,不是爱琴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14.【答案】
(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材料二中“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可得出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灌溉工具是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汲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因此,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15.【答案】
(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2分)
(2)评分说明:学生能够围绕大运河修建的目的、影响(意义、作用)提出观点均可,2分;理由说明史论结合即可,4分。(能够从材料或所学知识中选择史实作为依据,2分;对观点进行简要解释,2分)
示例一
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2分)
理由:大运河开凿期间,先后征发200多万民工,(史实,2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简要解释,2分)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工地上。(史实)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还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阶级矛盾。(简要解释)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示例二
观点:要多方面看待修建大运河的影响。(2分)
理由: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来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4分)
(3)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凸显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古代大型工程的修建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古代能够修建如此的大型工程,反映出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等。(2分,回答出一点即可。若学生仅围绕其中一个大型工程修建的具体情况来谈看法,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杰出的成就。
(2)观点一: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期间,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观点二: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便利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促进了隋朝的发展和繁荣。
(3)中国古代的大型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凸显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型工程的修建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人民生活困苦;古代能够修建如此的大型工程,反映出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