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整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科普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感受书中内容的有趣,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学习“读前猜测——读中思考和整理——读后提问”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书籍、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读前猜测——读中思考和整理——读后提问”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初识书目,知晓影响
了解书名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有这样一句诗: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引导: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本科普书籍的书名就取自这句诗,大家一定猜出了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走近作者米·伊林,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我国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知晓影响出示: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米·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断增加,印数始终不衰,一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从这段介绍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任务二:浏览目录,发现特点
引导: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我们一起读目录。
交流: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你从目录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一站一站写的,这些站点都在房间里。
出示指南:《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屋内旅行记》。米·伊林很贴心地给我们留了一份《室内旅行指南》,原来他是在室内进行了一次旅行。
小结:这本书采用“房间旅行记”的方式,一共写了六个“旅行站点”:水龙头、炉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衣柜,伊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启发性的解释。
猜一猜米·伊林对哪一站最感兴趣?预设:餐桌和炉灶,目录中看到篇幅最多。
挑出“餐桌和炉灶”中的几个问题,说一说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生成,选择“古代的人吃什么?”这个问题。
任务三:学法引领,逐步探究
读前猜测:古代的人吃什么?学生交流,引入阅读。
读中思考与整理:(
出示阅读任务单:圈画文中的食物,给特别惊讶的地方做标记,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根据阅读任务单自由探究、做标记。
小组合作,丰富“阅读创意海报”。
集中交流:古人吃动物、战俘、稻谷、面包、土豆;以肉为食和以谷为食的两种生活方式,对比明显,白人以谷为食,反应出人类生存方式的进步。这里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使用的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读后提问:有没有新的问题和想法?
结合生活情境,出示学校菜谱,读菜名,说营养。
感受生活在食物丰富的美好的时代。食物就是文明史,从食物的变化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任务四: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根据板书和海报,复习阅读策略读前猜测——读中思考和整理——读后提问
引导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个问题,根据阅读策略,制作创意海报。3.小组展示。读前猜测、读中整理、读后提问
4.总结: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发现。
任务五:知晓方法,制定计划
引导:这部科普读物可真有意思,怎样才能顺利地阅读这部书呢 预设: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自我排序法读。
交流:读科普读物应该刨根问底,不断思考。你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吗 预设:问问题、找答案,还有边阅读边写批注,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都可以写批注。
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表,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