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 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
C. 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 D. 民族交融程度大大提高
2.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彝器(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饰物先以狞厉怪异的饕餮纹、夔纹为主,后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装饰风格由简明、质朴,渐趋细腻繁茂、灵巧新颖。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分封制度已走向崩溃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集权政治的雏形形成 D. 国家意志的强大
3.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B. 私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C. 铁犁牛耕技术的不断推广 D. 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
4. 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惧、惮、悲、哀等字眼的诗篇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由此可知,《诗经》( )
A.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B. 叙述了民众生产生活
C. 承载浓郁的家国情怀 D. 重视民心民志的教化
5. 孔子盛赞舜“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
A. 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 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
C. 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D. 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6.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在于印度佛教出家人依靠托钵化缘生活,中国佛教出家人则是在寺庙里过着“六和”生活,依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养活自己。这表明( )
A. 寺庙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B. 佛教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
C.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D. 农耕经济影响了宗教文化
7. 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
A. 中央决策体系趋于完备 B. 君主至尊地位稳固
C. 中枢权力机制尚未稳定 D. 宰相擅权现象凸显
8. 《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突显( )
A. 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 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 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9. 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 )
A.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利于东晋政权统治的巩固
C. 反映国家严控人口流动 D. 为南方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10. 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地方治理因时制宜 B. 台湾移民涌入福建 C. 福建西部更为发达 D. 政府鼓励人口南迁
11. 宋朝时期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引种占城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些变化表明( )
A. 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B. 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2.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举正是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锁宿的由来,真宗时又两次下诏重申,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宋代科举( )
A.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 逐渐完善了科举流程
C. 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 D.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13. 如图是某朝代的疆域图,该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除拥有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有学者认为它“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一制度的设计( )
A. 推动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彰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4. 明王朝推尊朱学胜过推尊《五经》、《四书》,其重要性盖过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在明代开国之始,朱元璋提出制定“礼乐之制”,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诏立天下之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经义考试标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完成 B. 朱子学说臻至顶峰
C. 理学的政治化色彩明显 D. 学术领域宽松自由
15.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
A. 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 B. 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 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 D. 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16. 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 贯彻了国家经济理念 B. 实为古今道德准绳
C. 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 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17.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这表明其强调( )
A. 人的生而平等 B. 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道德的重要性 D. 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18. “中古的精神是人们总想着彼岸,想着天国,想着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来掌握的。“文艺复兴”以后……眼睛是看到此岸,看着现世的。”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体现了对人的充分关怀 B. 促使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C.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D.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19. 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此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通用语言。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B. 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C. 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D. 有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20. 1755年,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试图用“儒家思想”宣扬道德仁义,用成吉思汗“宽容与博爱”的形象,来对照法国皇帝的“专治与残暴”。其主要意图( )
A. 推动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互鉴 B. 为建立民主共和做舆论准备
C. 表达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仰慕 D. 利用孔子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21. 19世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众审美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B. 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C. 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 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
22.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的发现使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并将其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以及人类社会。“他的发现”指( )
A. 康德道出启蒙真谛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D.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23. 以下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表明了( )
古代 古代烽火传军情:驿站送心;“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9世纪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传递信息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A. 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B. 通信技术是科技革命的最高成就
C. 科技因素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D. 通信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4. “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这一创作风格应是(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集中大批人力、物力,历经十三年,精心修纂而成。共收录书籍3462种,79338卷。将凡能收入的内容全部完整收入(除了删、毁的内容),体现“述而不作”的传统精神;经部书籍置于最显赫的位置,“甄录最宽”,所收著录接近全部著录书籍的1/5。而有关生产工艺、科学技术一类的书籍,却被贬为“奇技淫巧”而受到排斥,除某些为封建统治所需要的项目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桑外,其他方面收录的则寥寥无几;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挂一漏万。《四库全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在修辑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失。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汇集了伏尔泰、卢梭等150余位作者编著《百科全书》,其间屡屡遭受耶稣会派的强烈反对、政府的查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该书采用辞条的形式把各门科学知识汇集,每一辞条,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该命题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做出全新的阐释或详细的记述。《百科全书》不仅描绘出当时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全貌,而且反映了-18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表达了那个时代各个领域启蒙学者的要求与呼声。
——均摘编自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编撰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及《四库全书》编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化作为当代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与其独特的文化自我生成和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有着内在的相关性。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在其自身演化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维、宽广的文化情怀和崇高的文化意境。中华文化总是在激活传统的意义上进行文化创新,葆有了传统的连续性;中华文化又总在容纳他者的意义上反思与坚守文化自我,葆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
——摘编自涂良川、胡海波《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
根据材料,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角度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 材料女真建国之初,实行女真官制。 1135年金熙宗即位后,起用降金宋臣,仿照唐宋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未沿袭唐宋之制设左、右仆射。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军政合一性质)并行,把汉人的路、府、州、县制向全国推广,设官统领,明确职责,逐级上达,建立了一套组织严密的地方机构,逐步缩减猛安谋克。“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统一了南北选的考试内容,并正式实行三年一试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逐步将科举制度推行全国。此外,又增设了“专经、神童、法律三科为杂科”。建立了对官员的廉察制度,及时掌握官吏任职期间的情况。在选拔和使用官吏时不分民族和尊卑,惟以才能为重。参考唐律和宋辽法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皇统新制》,促进金朝社会的封建化。
——摘编自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
(1) 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考古发现,浙江、山西、陕西、河南等不同地区的遗址“都存在类似的建筑、玉器和墓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中华文明文化遗址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的同时又逐渐形成统一的特点,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
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体现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是否“频繁”,民族交融程度如何,排除B、D项;
材料没有说明城墙、宫殿、玉器的建造过程和制作特点,因此无法印证生产工具是否有了革命性变革,排除C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装饰风格由简明、质朴,渐趋细腻繁茂、灵巧新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饰纹变化反映出,从饕餮纹、夔纹等所表现的尊神事鬼、神性弥漫的社会逐渐走向了关注现实、突显人性,从而充分展现出这一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总趋势,即由神性向人性的回归,而这一回归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
商朝并没有分封制,与此制度无关,排除A项;
纹饰的变化与集权政治无关,排除C项;
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提升,人们思想逐渐关注现实,纹饰发生了变化,与国家意志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工商业日益繁荣,出现了一些拥有大量财富的大商人,从而形成了富贵分离的变化,B项正确;
阶级结构属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是材料的表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铁犁牛耕”属于农业,与“贵”“富”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地方制度,材料未涉及郡县制出现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诗经》中含有忧、患、惧、惮、悲、哀等字眼的诗篇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可知,忧”、“患”等字眼在《诗经》中频繁出现,可推知,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忧患,即承载浓郁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
《诗经》描述的是人们的日常,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非浪漫主义,排除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对社会的忧患意识,而非民众生产生活,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人们的教化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诗经》,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诗经》,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材料“恭己正南面”的意思是舜对人对事小心恭敬,安闲从容地施以仁政,故能无为而治,材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意思是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得以充分发展,材料“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意思是治理有道的国家,治国不听国君的,民众不盲目追随官吏,而是一切遵循法律,从中可以看出,三者都认为统治国家要重视规则和秩序,统治者要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B项正确;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人,此时时代特征不是诸侯争霸,而是兼并战争,排除A项;
材料中的治国思想没有形成完整哲学体系,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秩序和稳定,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印度佛教与中国中原地区文化融合形成中国佛教,呈现出与印度佛教不一样的特征,表明佛教本土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体现了佛教受到农耕经济影响,自给自足,D项正确;
材料未说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很明显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才出现这种变化,不能证明佛教本来就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排除B项;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就是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说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文化而逐渐本土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与融合,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丞相多为开国元勋,惠帝时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说明汉初丞相为尊,且权力较大,说明君主专制的中枢权力机制尚未稳定,C项正确;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表明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排除A项;
丞相权力较大,“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不利于君主至尊地位的稳固,排除B项;
丞相主要是行使自身的权限,材料不能体现擅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材料“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凸显的是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A项正确。
材料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无关,排除B项;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排除C项;
《齐民要术》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考生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管理流民事务,给流民单立户册,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有利于稳定东晋统治秩序,巩固统治,B项正确;
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侨置”是专门安置流民事务的,不是严控人口流动,排除C项;
据所学,东晋时期,南方未完成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福建设置税场,这是因为福建地靠沿海,对外贸易发达;税场设置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后将很多税场升为县,体现了地方治理因时制宜,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移民和人口南迁情况,排除BD;
根据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福建东部更为发达,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宋朝时期江南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据所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地耕作,提高产量,所以,材料信息表明精耕细作不断发展,A项正确;
据所学,耕作方式主要还是铁犁牛耕,而且材料说的是耕作技术改进,不是耕作方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也不能体现抑商,排除C项;
据所学,引种占城稻是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不断完善,与唐朝相比,宋代科举制有许多创新变革。其中,科举流程逐渐完善。宋太宗时期,主考官苏易简开启了主考官锁宿制度;宋真宗时期,确立了锁院制度,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排除A项;
锁院制度有利于防止请托之风,提高了科举的公正性,但“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与世家大族特权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拥有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以及图片上的“岭北行省、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机构派出官员管理地方事务,由中央下放权力给行省官员,并监督官员,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地方的行省机构在处置地方事件方面有着较大的权力,这对于地方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灵活应对地方事件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又因为地方行省都要听命于中书省,保证了中央权力的集中和权威,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巧妙结合,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D项正确;
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
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
行省制度下,中央对地方并不是一味集权,有着一定权力,无法彰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王朝推尊朱学胜过推尊《五经》、《四书》,其重要性盖过了传统的儒家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诏立天下之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经义考试标准。”及所学可知,明朝统治者将朱熹理学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说明理学的政治色彩明显加强,C项正确;
心学的形成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任务的完成,排除A项;
“朱子学说臻至顶峰”与题干主旨不符,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
明朝时期,理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压制了学术领域的自由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建的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相互配合抵御倭患,反映了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福建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未体现倭寇的战争策略,排除A项;
B项夸大了地方宗族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福建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并抵御了倭患,未涉及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治理,考生主要结合地方宗族组织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可知,这些规定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助推公序良俗建设,D项正确;
材料是维护社会秩序,不是经济理念,排除A项;
这些规定只是清嘉庆年间的,材料中没有对其他时期的影响,不能证明是古今道德准绳,排除B项;
经世致用指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人生而平等,排除A项;
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的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
基督教出现于公元1世纪,晚于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宣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倡导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而不是宗教所谓的来世的幸福,体现了对人的充分关怀,A项正确;
促使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
材料未说效果,不能得出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束缚,排除C项;
据所学,文艺复兴前,市民阶层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从材料“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此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通用语言”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语言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用成吉思汗‘宽容与博爱’的形象,来对照法国皇帝的‘专治与残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宣扬儒家思想的道德仁义,用中国君主的“宽容与博爱”的形象,对比法国皇帝的“专治与残暴”,是为了利用孔子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
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为《中国孤儿》,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不是伏尔泰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是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和平,他并没有主张民主共和,排除B项;
表达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仰慕这并不是伏尔泰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也应用到美术上,现代主义美术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美术,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C项正确;
民众审美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进入20世纪之后,近代科学发展使作家对现实社会充满渴望,而不是不满和逃避,故B项错误;
D项是现代主义的特点,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美术发展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并将其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以及人类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他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了统一理论之中,形成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B项正确;
康德是启蒙思想家,与科学无关,排除A项;
相对论强调的是时空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属于生物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典力学,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经典力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古代和近代早期的通讯技术较为落后,19世纪、20世纪初,电磁波的发现,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传递信息,电报、电话发明、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所以,这一进程表明了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A项正确;
“最高成就”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表述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排除C项;
材料说的是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交通工具的进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特点,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D项正确;
现实主义作品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冷静思考客观现实,排除A项;
浪漫主义描述主观内心世界,富于想象和夸张,追寻理想世界,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B项;
古典主义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特点:《四库全书》由朝廷组织编纂,注重总结传统文化成果;《百科全书》由启蒙学者编写,吸收了最新的科学和思想成果。
【小题2】原因:18世纪中后期,清朝国力强盛。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文化思想高度专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兴起。
影响:《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展示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传统文化成果;也损毁了一些珍贵文献,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第一问要结合《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华文化作为当代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总是在激活传统的意义上进行文化创新,葆有了传统的连续性”得出论题:中华文明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其次,结合材料“独特的文化自我生成”、“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进行论证。政治上,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史实,分析其作用,得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经济上,答出农耕经济对文明延续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和巩固,历代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虽不断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利于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文化上,结合所学儒学的知识分析其作用。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合理成分,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心学的形成,使儒学日益走向成熟,明清启蒙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焕发新的生机,思想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文化交流方面,结合所学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的史实论述。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文字、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在传承中积极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糅合创新,不断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
最后总结升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兼收并蓄、绵延不绝、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故答案为:
论题:中华文明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先秦萌芽、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和巩固,历代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虽不断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文化上,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朝吸收佛教、道教的合理成分,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心学的形成,使儒学日益走向成熟,明清启蒙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焕发新的生机。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文字、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糅合创新,不断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兼收并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这对当代中国和人类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特点:仿唐宋汉制,改革政治制度;权力分立,部门责任明确;颁布法律,依法治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改革完善科举制,统一考试时间和内容,并通行全国;注意对官员的考核,建立了对官员的廉察制度;在用人上不分民族,量才通用。
【小题2】影响:改革落后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为女真族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为后来监察和廉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量才通用的用人思想,笼络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阶层,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金朝的统治,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金熙宗改革的特点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金朝的统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