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主题教学-咏物抒怀山海情-以《观沧海》《登飞来峰》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主题教学-咏物抒怀山海情-以《观沧海》《登飞来峰》为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08:48: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咏物抒怀山海情
——《观沧海》、《登飞来峰》
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怀



屈原的《橘颂》通过描写橘树的高贵品格,抒发了自己忠贞不渝、坚持真理的志向,开启了后世咏物写志的诗歌传统。
咏物诗常见的题材有:天、地、山、水、花、木、草、禽兽、昆虫等
怀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
——《韩诗外传》卷七
怀



第壹章节
咏物抒怀
登高必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任务一:登高必赋
任务一:登高必赋
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因为登高,视野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心胸也会变得非常广博,于是触景生情,见景抒怀。
任务一:登高必赋
第贰章节
《观沧海》
诵山海之诗:1.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3.齐读诗歌,读出激昂豪迈的气势。

任务二:登山观海
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出自( )第一章。从文学体裁上看,《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 )诗,从字数上看,《观沧海》是一首( )诗。从( )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登高而作的诗;( )字是诗人对大海发出的最初的感叹。
2.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孟德
东汉末
《步出夏门行》
乐府
四言

任务二:登山观海

赏山海之景:3.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诗意表达,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副灵动的画卷,既有动感,又有美感。小组合作,根据提示,完成诗歌的名片,初步感知诗歌画。
曹操《观沧海》 项目 内容 项目 内容
时间 秋季-“秋风萧瑟” 地点 碣石山-“东临碣石”
事件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人所观之景(实景) 欣欣向荣,波澜壮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人联想之景(虚景) 大吞吐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任务二:登山观海
赏山海之景:4.发挥联想,小组合作,按照句式要求,参考示例,说说下面的词再现了山或者海的什么力量。
句式:( )一词是( )的意思,描绘了( )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 )的力量。
示例:“丰茂”一词是“丰富茂盛”的意思,描绘了碣石山上的百草生长旺盛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了高山旺盛不息的力量。
词:澹澹 丛生 萧瑟
任务二:登山观海
“澹澹”一词是“水波荡漾”的的意思,描绘了大海的波涛汹涌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海动荡不息的力量。
“丛生”一词是“聚在一起生长”的意思,描绘了碣石山的草木生机勃勃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高山上的草木竞争向上、永不低头的力量。
任务二:登山观海
“萧瑟”一词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描绘了碣石山上秋风吹动、树林发出呼呼声音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高山欣欣向荣的力量。
赏山海之景: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大海怎样的特点。
意思: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特点:大海雄奇壮丽、胸怀广阔、包容万象。
任务二:登山观海
诗人的胸怀如同大海一样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写下此篇。
析山海之情:6.诗句末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请根据链接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歌什么事,咏什么志。
任务二:登山观海
歌事:北征乌桓获得胜利,统一北方。
咏志:曹操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任务二:登山观海
曹操登山观的不仅是沧海,还是:
天地宇宙
壮志情怀
壮丽景色
任务二:登山观海
第叁章节
《登飞来峰》
1.欣赏日出图片,用四字短语概括感受。
大气磅礴
气势如虹
色彩迷人
风景秀丽
雄伟壮观
任务三:登山见日
2.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3.齐读诗歌,读出恢宏雄壮的气势。

任务三:登山见日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时年29岁。
任务三:登山见日
王安石(1021-1086 ),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一诗中,王安石登上的是(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3.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任务三:登山见日
4.小组合作,通过关键词提示,展开想象,分享交流,疏通诗意。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缘:因为
任务三:登山见日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5.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千寻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根据链接材料,分析“鸡鸣见日升”这句诗蕴藏的情感?
材料一: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
材料二:《玄中记》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3)“浮云”一词的有何寓意?“不畏”表达了什么情感?
(4)“自缘身在最高层”传递了怎样的哲理。
任务三:登山见日
(1)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雄心壮志。
(2)表达了诗人憧憬着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3)“浮云”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在本诗中的寓意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表现了诗人信念的坚定,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对前途充满信心。
(4)只有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王安石登山见的不仅是日出,还是:
光明前途
凌云壮志
理想信念
任务三:登山见日
第肆章节
比较阅读
任务四:比较阅读
在中国,“登高”既是九九重阳的既定风俗、亲友郊游行乐的方式、帝王君主封禅表功的行为,又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定的母题。有学者曾将古人攀登山峰的觉悟过程归纳为了三种模式:
(一)行远必自迩(从近处),登高必自卑(从低处)
(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观沧海》和《登飞来峰》属于哪种模式,为什么?
任务四:比较阅读
《观沧海》 《登飞来峰》
登山远望看见的景色 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水势壮阔 居高临险,极目辽远
登山远望联想到的主要内容 自己建立了伟大功绩,期待一统天下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敢于斗争,相信胜利
登山表达的主要情感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 只有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小组合作,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的填写(言之有理即可)。
第伍章节
拓展延伸
任务五:拓展阅读
诗人登高,看似在欣赏风景,同时也在怀人思乡、忧国伤时,写一写,下列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描写诗人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咏物抒怀山海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