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课标: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17课 惨痛的代价,理性的回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主题 问题链
惨痛的代价, 理性的回归 一、“冲动是魔鬼”
1、为何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亚洲和欧洲的两个战争策源地是怎样形成的?
二、把魔鬼装进瓶中
2、法西斯势力的膨胀,为何会出现绥靖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为什么能战胜法西斯国家?
三、重建国际秩序
3、雅尔塔体系有何特点?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4、战后的国际秩序有何特点?
探究:极端民族主义有哪些危害?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异同?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英]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洞悉概念
雅尔塔体系: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
问题:阅读上述时空坐标,初步感受二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据上述时空坐标中历史信息(至少选择两条)请拟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说明。
1、为何会出现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史料:1929年—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二、“冲动是魔鬼”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崛起。
2.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 寻找出路。
(2)过程
① 亚洲: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 欧洲: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
二、 “冲动是魔鬼”
1.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1)背景: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内容及影响: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三、把魔鬼装进瓶中
知识扩展:为何会出现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一: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史料一、史料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提示:(1)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 具有反苏性质。
主要观点:
1、经济根源说: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
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
5、其他原因:
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②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知识扩展: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
2.列表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三、把魔鬼装进瓶中
3: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
诺曼底登陆1944、
阿拉曼战役1942
三、把魔鬼装进瓶中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 年1 月,美、苏、英、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26个签字国
5、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
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三、把魔鬼装进瓶中
6、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为什么能战胜法西斯国家?
①.从战争性质看: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具有明显的正义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②.从统一战线看:同盟国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结成了空前广泛的统一战线 ,增强了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内部团结和战略协同,对法西斯国家形成了绝对的力量优势 ,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③.从战略指导看:中、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召开了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 加强了同盟国的战略指导,确保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苏联实行“先西后东”、美英坚持“先欧后亚”等战略的有效实施 ,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问题。
④.从战争动员看:反法西斯同盟国以《联合国家宣言》为指导, 实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军事动员和经济动员 ,增强了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国家的信心,调动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1.雅尔塔体系有何特点?
四、重建国际秩序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2.雅尔塔体系内容:
A.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四、重建国际秩序
B.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四、重建国际秩序
问题探究: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C.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D.成立联合国
苏联的利益比例 协定草案 最后方案
匈牙利 50 80%
南斯拉夫 50% 50%
保加利亚 75% 80%
罗马尼亚 90% 90%
希腊 10% 10%
巴尔干“百分比协定”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左:
(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
(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雅尔塔协定》
四、重建国际秩序
四、重建国际秩序
3.评价雅尔塔体系
(1)正面评价
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③.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2)负面评价
①.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②.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开创了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
③.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1)相同点: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上,比如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知识扩展: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异同?
漫画:谁在颠覆“雅尔塔”体系?
4、战后的国际秩序有何特点?
(1) 战后国际秩序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维持普遍而持久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要目标.
(2) 战后国际秩序以清算军国主义罪行、清除军国主义侵略根源为前提条件。
(3) 战后国际秩序以《大西洋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等文件为国际法基石
(4) 战后国际秩序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内大国合作、大国一致为基本保证。
联 合 国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
知识扩展: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的贡献
材料一:苏德战争开始后,日本6次召开政府和大本营的联席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人否决了外相松冈的北进主张,理由是日本大部分兵力用于中国,无法北进。苏联得此情报后,便从远东调兵到西部,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材料二:曾任苏联驻华武官的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材料三: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探究:极端民族主义有哪些危害?
1.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
2.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
3.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
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
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
(一)危害主权国家的国家安全。
(二)煽动民族仇恨,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三)激化民族矛盾,酿成民族问题。(四)严重危害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五)是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彭谦 张娟《极端民族主义的特性及危害刍议》,中国民族报2016年11月09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需要强调的是,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要汲取二战的深刻教训,人类浩劫不容重演;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二战历史不容篡改。“面向未来”,应做到“三要三不要”。穷兵黩武、强权独霸只能把人类引向对立、冲突;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只能导致人类两败俱伤。
五. 学习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一个俄罗斯荒野中的路标,更是拷问全人类良知的路标。20世纪经历了那么多自为的苦难,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
和平的道路还很漫长,因为暴力的根源在人的内心。当然,和平与爱的渴望也在人的内心。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本课小结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特征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
世界人民的抵抗与战争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二战的影响
1.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在 1928 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 12 人,但到了 1930 年则有 107人,1932 年更是达到 230 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 1933 年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党在国会席位的变化说明 ( )
A. 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 B. 大危机激化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C. 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 D. 德国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2. 1938 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 ( )
A. 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B.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
C. 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 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业
C
D
3.某国际协定规定: “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 10 月 10 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根据该条款 ( )
A. 德国吞并奥地利 B. 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C.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D.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4. 1936年日本《基本国策纲要》提出: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与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反映了日本对抗美国的扩张计划
B.《纲要》标志着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C. 日本开始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D. 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目标高度一致
B
A
5.下列选项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B. 使德军受到东西两线的夹击
C. 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D. 促进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6.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 )
A. 牺牲别国利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B. 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C. 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D. 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C
C
7. [2018·全国Ⅲ卷]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 年 11 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参考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作用: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解析:
(1)问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据材料“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据材料“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问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