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7:25:14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10课 木 兰 诗 1.文学常识
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2.背景介绍
《木兰诗》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经常骚扰北魏。木兰的出征路线是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黑山、燕山等地,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接着,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3.图解课文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________”通“_________”
答案:帖 贴
2.一词多义
对镜帖花黄( )
昨夜见军帖( )
答案:通“贴”,贴上/文告(1)帖 愿为市鞍马( )
东市买骏马( )
愿为市鞍马( )
愿驰千里足( )
答案:(2)买/集市 (3)愿意/希望(2)市(3)愿3.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祖父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但是
答案:(1)父亲 (2)只是﹒﹒(3)出郭相扶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体周围的边或框
(4)双兔傍地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
向前移动
答案:(3)外城 (4)跑﹒﹒(5)策勋十二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6)赏赐百千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力量大;势力大(跟“弱”相对)
答案:(5)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6)有余﹒﹒(7)木兰不用尚书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
答案:不愿做4.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
(2)策勋十二转 (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动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
答案:(1)买 (2)记下 (3)战马﹒﹒﹒5.文言句式
(1)问女何所思。(倒装句,“何所思”应为“所思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夜见军帖。(省略句,省略主语“木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你想什么。
(2)(木兰)昨天夜里见了军中的文告。6.名句默写
(1)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不闻机杼声,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答案:(1)木兰当户织 惟闻女叹息 (2)暮宿黄河边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 (4)可汗问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5)_________________,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5)出门看火伴
不知木兰是女郎7.走进文本
(1)请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停机叹息——___________——奔赴战场——_____________——还朝辞官——_____________——隐喻作结
答案:从军缘由 十年征战 亲人团聚(2)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详写了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略写了十年征战。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进行了详写。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3)诗歌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案: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课件12张PPT。第6课 * 黄 河 颂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38年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工作者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冼星海、光未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歌唱黄河、歌唱祖国、歌唱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对激发人民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决心,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哺育( )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浊流( ) 山巅( )
豪mài( ) pī( )开 wǎn( )转
【答案】 bǔ pài lán zhàng zhuó diān 迈 劈 宛﹒﹒﹒﹒﹒﹒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__:体格和精力。
(2)___________________: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3)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4)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广阔或壮大,文中指水势浩大。
【答案】(1)体魄 (2)狂澜 (3)澎湃 (4)浩浩荡荡3.走进文本
(1)歌词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答案: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答案: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答案: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4)在作者心目中黄河象征什么?黄河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象征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坚强的精神。【知识链接】
象 征 手 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那么,象征手法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呢?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课件23张PPT。第7课 最 后 一 课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惨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从此这两个省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写的。 1.正音辨形
踱步( ) 哽住( ) 塞进( )
惨白( ) 惩罚( ) 字帖( )
qí( )祷 chà( )异 ào( )悔
【答案】 duó ɡěnɡ sāi cǎn chénɡ tiè 祈诧 懊﹒﹒﹒﹒﹒﹒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觉得奇怪。
(2)_____________:(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3)_____________: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_____________: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答案】(1)诧异 (2)宛转 (3)祈祷 (4)懊悔3.走进文本
(1)小说主要塑造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主要人物,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爱国主义精神
(2)小说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按照“______________→上课前→___________→下课后”的顺序展开记叙。
答案:“我”的见闻感受 上学路上 上课中1.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是怎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案: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上学路上,怕骂、贪玩——来到教室,感到诧异——最后一课,难过、懊悔——宣布散学,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成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2)阅读课文,仔细揣摩相关的描写,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课文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对相关的描写进行批注或赏析。
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态、语言、动作、肖像描写。【示例】选句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憎恨普鲁士侵略者,热爱祖国,在他和法国人民心目中,祖国语言是祖国的象征,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只要牢记祖国语言,就能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选句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 选句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选句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②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对祖国语言无限留恋,对故土一往情深,对民族和祖国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是一个爱国者的崇高形象。【知识链接】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注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等,都具有典型性,并且都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次要人物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或体现文章主旨。2.揣摩细节
(1)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答案: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至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2)课文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达了小弗郎士什么感情?
答案: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考常见考点之一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名师微博】
示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明本文描写的事件是在普法战争后,在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土地上。【沙场点兵】
下面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暗示了普法战争的经过,也预示着新的灾难即将临头。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小说以_____________为背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小弗郎士受到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感染,由幼稚、贪玩、不爱学习变得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普法战争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课件12张PPT。第8课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
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虽有
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所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做斗争,趣味无穷。作者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逼狭( ) 浩荡( ) 魄势( )
浊流( ) 阻抑( ) 崎岖( )
险jùn( ) 断yá( ) 景zhì( )
【答案】 xiá hào pò zhuó yì qū
峻 崖 致﹒﹒﹒﹒﹒﹒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2)_________:也像是这样。
(3)_________: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答案】(1)崎岖 (2)亦复如是 (3)一泻千里3.走进文本
(1)标题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2)在横线上填写关键词来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人类历史的道路 ______ 人类历史的生活 _______
______
答案:民族生命的进程 中华民族的史路 中华民族的精神(3)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或喻体,完成下表。答案:课件11张PPT。第9课 * 土地的誓言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家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对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故土之思的双重情感。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喷涌( ) 山涧(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炽痛( )
泛làn( ) 怪dàn( ) 斑lán( )
【答案】 yǒnɡ jiàn qì lǒnɡ huì chì 滥 诞 斓﹒﹒﹒﹒﹒﹒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远古。
(2)____________:(野兽)大声嚎叫。
(3)____________:没有根据的话。
(4)____________:热烈而深切。
【答案】(1)亘古 (2)嗥鸣 (3)谰语 (4)炽痛3.走进文本
(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不是土地在发出誓言?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课文重在写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意在强调“这誓言是有关土地的”这层意思,显得醒目、简洁,突出重点。(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答案:“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
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为故乡而战、为故乡而牺牲的情感。
(3)文章是怎样表现故乡的美丽、丰饶的?
答案:选择东北特有的物产,采用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
面,展现故乡的美丽、丰饶,从中寄托作者的情感。(4)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后面却改叫“土
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思考一
下作者前后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答案: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
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
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对象进
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