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5 17:26:11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11课 邓 稼 先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常识
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传记内容可写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也可写几个人的重要生活片段。
传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叫作“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作“他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1.正音辨形
殷红( ) 鲜为人知( ) 河水萦带( )
选聘( ) 鞠躬尽瘁( ) 妇孺皆知( )
元xūn( ) 风悲日xūn( ) 至死不xiè( )
【答案】 yān xiǎn yínɡ pìn jū rú 勋 曛 懈﹒﹒﹒﹒﹒﹒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_: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__________________:每家每户都知道。
(3)_________________: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4)________________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
容人气盛逞强。
(5)__________________: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
死于战场。
(6)________________: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答案:(1)鞠躬尽瘁 (2)家喻户晓 (3)截然不同 (4)锋芒毕露 (5)马革裹尸 (6)当之无愧3.走进文本
(1)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围绕“邓稼先”
写了与他有关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背景→_________→性格品质→ _________ →沙漠创业→ _________ 。
答案:生平功绩 民族感情 热情赞颂(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
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
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1.人物形象
(1)结合文中事例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答案:(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2.写法理解
(1)课文共写了六个部分,这样写显得凌乱吗?为什么?
答案:不凌乱。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2)课文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答案: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
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20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
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
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饱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
的认同钦佩。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语言精彩纷呈,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表达效果。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是判断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名师微博】示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佩服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沙场点兵】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四个列强侵华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死关头 奋不顾身忠厚平实 德才兼备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中华民族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贡献巨大 鲜为人知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有最高________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赞颂了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答案:奉献精神 理想党员课件20张PPT。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荣事迹。 1.正音辨形
迭起( ) 校补( ) 慷慨( )
宝藏( ) 弥高( ) 卓越( )
shuāi( )微 hè( )然 shū( )懒
【答案】dié jiào kǎi zànɡ mí zhuó 衰 赫 疏﹒﹒﹒﹒﹒﹒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2)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3)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不一样。
(4)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答案】(1)沥尽心血 (2)潜心贯注 (3)迥乎不同 (4)气冲 斗牛3.走进文本
(1)如何理解题目“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答案:本文标题醒目、新颖,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2)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
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卓越的学
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_______________,是“大勇的
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
要事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人格。
答案: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人物品质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2)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变化?前后的“说”和“做”矛盾吗?
答案:闻先生前期潜心学术,后期则投身于民主革命,前后期的差别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前后不矛盾。
(3)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又是一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民主战士。2.理解写法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答案:过渡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作用: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六件事?
答案:闻一多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选材,讲究典型,以少胜多。 细节描写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
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
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中考一般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名师微博】
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示例:请分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一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动作、肖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沙场点兵】
请分析“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书写小楷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学者革命者《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大会演说起稿传单参加游行《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_________方面和作为_____________方面的说和做,作者选取写作《唐诗杂论》、____________、《古典新义》;起草传单、_______、参加游行六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者 革命者 《楚辞校补》 大会演说 行的高标课件10张PPT。第13课 * 音乐巨人贝多芬 1.作者名片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重荷( ) 磐石( ) 头颅( )
喧嚣( ) 凝重( ) 清晰( )
chóu( )躇 深suì( ) 门kǎn( )
【答案】 hè pán lú xiāo níng xī 踌 邃 槛﹒﹒﹒﹒﹒﹒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厚而大的石头。
(2)____________:声音杂乱;不清静。
(3)____________: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4)____________: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
【答案】(1)磐石 (2)喧嚣 (3)杂乱无章 (4)零乱不堪3.走进文本
(1)“客人”访问贝多芬期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2)作者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答案: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不拘小节,有学者风度,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脸部表情、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颏——刚毅、顽强、善良、执着,透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3)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贝多芬是一个有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人。课件11张PPT。第14课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福楼拜是莫泊桑的老师。当时,福楼拜很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有名的大作家朋友,比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这些朋友一到星期天就到福楼拜家聚会、交谈。莫泊桑有幸接触这些名人,在创作上受他们的影响较大,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3.图解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学
的聚
会思
想的
盛宴1.正音辨形
头颅( ) 简陋( ) 迸发( )
脚踝( ) 白皙( ) 魅力( )
qīn( )佩 滑jī( ) 荒miù( )
【答案】 lú lòu bènɡ huái xī mèi 钦 稽 谬﹒﹒﹒﹒﹒﹒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2)_____________: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_____________: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
(4)_____________: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
【答案】(1)声情并茂 (2)义愤填膺 (3)忘乎所以 (4)一拍即合3.走进文本
(1)本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认真读课文,根据提示把内容补写完整。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人物: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主要内容:一次朋友聚会。 (2)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描写这几位作家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并分别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答案:描写语句:略。
福楼拜:热烈激动,和蔼可亲,激情满怀,义愤填膺。
屠格涅夫:怀着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3)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一方面?
答案:福楼拜是主人,性格热情豪放,重点写他的动作;屠格涅夫博学多识,主要写他的语言;都德生性健谈,因此描写时是肖像、语言并重;左拉沉默寡言,重在描写他的肖像和动作。课件13张PPT。第15课 * 孙 权 劝 学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最主要的谋士,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3.图解课文
孙权劝学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通“__________”,
答案:邪 耶 语气词2.一词多义
①以军中多务(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①见往事耳(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 )
答案:(1)①用 ②与“为”组成“以为”,认为
(2)①了解 ②识清(1)以(2)见3.古今异义
(1)见往事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到,看见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当涉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答案:(1)了解 (2)三国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只﹒﹒(4)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
答案:到﹒4.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以军中多务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5.走进文本
(1)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答案:孙权开始劝吕蒙多学点知识,可他以“军中多务”推辞。孙权就现身说法、推心置腹,语气坚定而又循循善诱,“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表现出来的?
答案:才能和谋略大有长进。通过鲁肃所见所语表现出来的。(3)请简要概括文中三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孙权:爱才、关爱部下、勤于读书、目光远大、善于劝学。吕蒙:坦诚、豪爽、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鲁肃:爱才敬才、彬彬有礼的文人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