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单元写作指导
第三单元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鸣虫吟、风吹雨滴,可愉人耳;星汉风云、世事苍生,可启人思。用耳聆听,感知天籁之音;用眼丈量,览尽奇物美景;用心体会,感悟生命真谛。
请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1.审题
“感受自然”是个很宽泛的话题,所以,我们在写这类作文时,应该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审题时要紧扣关键词“感受”,写作的对象是“自然”。对自然的“悟”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对“自然”进行具体、形象地描摹,最好能做到以物喻人,或托物喻理。 2.选材
(1)选取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景物。从时间上来看,有春、夏、秋、冬之分,也有早、中、晚之别。所以,我们写作文时可以从四季入手,写出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如《我爱四季的雨》。
(2)所选景物要具体,不要泛泛而谈。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我们可选择一个具体景物为写作对象,写出这个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最美是春雨》。 (3)尽量选取蕴含精神内涵的自然景致。小草的坚韧、大树的奉献;莲花的高洁,菊花的孤傲;小河的亲切,小溪的柔美;大海的博大,高山的庄严……不同的景致蕴含着不同的精神内涵。3.写法【名家睿语】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梭罗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好句好段】
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 ——色彩鲜明
这时我又联想起,小家碧玉的江南水乡,壮实汉子的北方水乡,他们都以各自的神韵,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么,岭南水乡像什么呢?我说它更像个英俊美少年,肤色滋润,性情活泼,永远有着不散的蓬勃朝气。这种朝气感染着我,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善用比喻【精彩开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运,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赞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开篇点题【精妙结尾】
自然是位能工巧匠,它创造了山、水……也创造了人类。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或许能从中得到生命的解答,人生的诠释。 ——内涵丰富拥抱春的气息
贺桂茹
看,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仿佛
是调皮的娃娃惹恼了老天爷,使他一早
到晚的阴沉着脸。又像老天把云娃娃打
哭了,使她抽抽噎噎,清泪涟涟。①小雨
时而无声无息,时而淅淅沥沥,下得天潮
潮地湿湿。这是冬送给春的一份礼物。
在春伊始,便冲刷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批注评析】
①起笔便点出写作对
象——春雨,并运用了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
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雨,渐渐地大了起来。大滴的雨缀成
了一条条“鞭”抽在玻璃上,打在大地上,
甩在树叶上,和着沙沙的树叶声汇集成一
首动人的交响乐。②
不知不觉中,这浩大的雨势退去了,
天空中飘荡下来的只是迷蒙小雨,推开窗
子使劲嗅这空气,清清爽爽。③②连用三个动词,写出
春雨渐大的声势,与后
面的“交响乐”很相
配。
③这段写雨势退去,简
洁的过渡,为下文“我”
出门感受春雨做铺垫。﹒﹒﹒ 这时我便会推开门,投入了雨的怀
抱,拥抱着这春的气息。水雾空蒙扑向
我的额头和脸颊。雨丝乱蹦乱跳像调
皮的孩子无所畏惧,依偎在人的身上却
是温柔的,像母亲的双臂。雨默默的,
但仍然能听到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如
一把古老的竖琴,奏出深沉的曲调,任
意袅袅,若幻若真,又似儿时的摇篮曲
缥缈在耳边。④④运用比喻和拟人的
修辞,写出春雨的温柔
与梦幻。 抬眼望去,俨然一幅幽远的山水画。
在这如梦如幻的世界中漫步,细细地玩
味着每一株花朵,每一棵树,每一根草。
路边,花贪婪地吮吸着水雾,花瓣上缀了
水珠,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美丽的姑娘的
面容。小草修长的碧发被打湿了,发梢
上还挑着没来得及擦干的水珠哩!杨树
仿佛被雨打痛了,每片叶子里都包了一
汪泪水,风一吹,泪水便于中间滑落,有
的则在叶子上转了一个圈。⑤⑤写出春雨中的景物
之美及春雨对万物的
滋润。 我在雨中奔跑,与这春天尽情地拥抱,
裤脚全弄湿了。这时我看见一只湿了翅
膀的蝴蝶飞到我旁边的树干上,便伸手去
抓,不小心撞在树干上,树生气了,把叶上
的水一个劲儿往我身上洒,洒在脸上,沁
脾的清凉。⑥
我愿是花,投入雨的怀抱;我愿是草,
成为雨的朋友;我愿是树,成为雨的伙伴;
我愿化作小雨点,拥抱这春意盎然的季节。⑦⑥由物及人,通过“我”
的举动,突出“我”对
春雨的喜爱。
⑦运用排比句,再次强
调自己对春雨的喜爱,
结束全文,并点题。 名师点评: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它优美的语言。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大量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可爱、温柔、梦幻等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优美的句子,将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展露出来。
其次,这篇作文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值得学习,那就是小作者不仅仅是单纯地描写春雨,还由雨写到了雨中物,突出了春雨对万物的滋润;并进一步由雨中物写到了雨中人,突出了对春雨的喜爱。课件21张PPT。第三单元
第11课 春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和谐,使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他写下了这篇广为流传的散文名篇——《春》。1.正音辨形
应和( ) 黄晕( ) 酝酿( )
薄烟( ) 抚摸( ) 朗润( )
liáo( )亮 清cuì( ) suō( )衣
hōnɡ( )托 静mò( ) 抖sǒu( )
答案:hè yùn niànɡ báo fǔ rùn 嘹 脆 蓑 烘
默 擞﹒﹒﹒﹒﹒﹒2.据义填词
(1) :欢欢喜喜的样子。
(2) :明朗润泽。
(3)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 :比喻姿态优美。
答案:(1)欣欣然 (2)朗润 (3)呼朋引伴 (4)花枝招展3.走进文本
《春》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 之情。
答案:写景抒情 对春天的赞美1.赏析春景
(1)作者分别描绘了春天景物的哪些特征?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请完成下表。答案:【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区别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如《春》开头一段“盼望着,盼望着”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迫切希望春天到来的心情。 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象征、衬托(烘托)、联想、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等。如《春》就是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春天的由衷赞美之情,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答案: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新、美、有活力的特点。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所以不能颠倒。2.品味语言
文章语言精美,用词准确,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完美地展现江南的春景。请仿照参考示例,任选一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点拨:
赏析:作者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一试身手:
(1)请体会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案:“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顽
强的生命力。用“偷偷地”修饰“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
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答案: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
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
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2)请体会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答案:此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案:此句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读一读,找一找 你还能找出哪些优美的语句?请具体赏析后和同学交流。)
【备选例句】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答案: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答案:此句运用引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生机勃勃、争奇斗艳的情景。(3)本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善用修辞。②大量使用叠音词。③语言诗化。④语言通俗浅显。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和群友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也参与讨论吧。
灿烂阳光: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大家如何理解?期望和你交流。
晴空一鹤: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蓝色季风: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旭日阳光: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 、 、
、 、 、 六幅图画,展现了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赞美了春的活力。春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答案:春醒图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课件25张PPT。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六节。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1.正音辨形
贮蓄( ) 宽敞( ) 着落( )
看护( ) 水藻( ) 镶边( )
发jì( ) 绿pínɡ( ) jī( )肤
地tǎn( ) 伦dūn( ) xiá( )窄
答案:zhù chɑnɡ zhuó kān zǎo xiānɡ 髻 萍 肌
毯 敦 狭﹒﹒﹒﹒﹒﹒2.据义填词
(1) :(天空)晴朗无云。
(2) :安静而舒适。
(3) :灵活而不可捉摸。
(4) :清秀;(言谈、举止)文雅;(器物)小巧灵便。
答案:(1)响晴 (2)安适 (3)空灵 (4)秀气 3.走进文本
(1)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答案:温晴。
(2)本文顺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一主线,紧扣着“山”
和“水”,铺展了三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三幅山水画分别是:
、 、 。
答案:小山摇篮图 雪后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1.欣赏冬景
(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答案: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山包括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的远山;水中景物包括绿萍、水藻和绿柳。
(2)课文第4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山景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答案: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雪后山景“妙”在雪色、雪光、雪态。(3)济南冬天的水有怎样的特点?从哪句话能够看出?
答案:暖: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清亮:由澄清的河水……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知识链接】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周围的环境;(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品味语言
(1)妙用词语,一字传神。
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答案: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句中,去掉“点”字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是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读一读,找一找 你还能找出哪些具有一字传神之效的典型词语?请具体分析后和同学交流。)
【备选例句】
①“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一句中,“暗”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中,“镶”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镶”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③“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④“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句中,“顶”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2)巧用修辞,语言优美。
①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答案:作者把夕阳下粉色的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与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表达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山景的喜爱之情。②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答案:“水晶”喻指蓝汪汪、清亮亮的河水和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清亮、晴朗。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读一读,找一找 你还能找出哪些优美的语句?请具体分析后和同学交流。)
【备选例句】
①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答案: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水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水的赞美之情。②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的清亮的特征。3.体味情感
作者对济南的情感,可谓情真意挚,请结合语句,仿照参考示例,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示例: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点拨:
赏析: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强烈的喜爱之情。一试身手: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答案: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答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草色、雪色交映的景象比作美丽的花衣,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和群友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也参与讨论吧。
灿烂阳光: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做结束语,有何妙处?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晴空一鹤: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做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喜爱之情。蓝色季风:结尾句的含意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_________”的特点,以_________、
___________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温晴 山 水 热爱祖国河山课件6张PPT。第13课 *风 雨 1.作者名片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弧形( ) 撩起( ) 绒被( )
蜷曲( ) 锥形( ) 偌大( )
pān( )附 屋yán( ) shùn( )间
答案:hú liāo rónɡ quán zhuī ruò 攀 檐 瞬﹒﹒﹒﹒﹒﹒2.据义填词
(1) :忽然,很快。
(2) :附着东西往上爬。
(3) :这么大,或那么大。
答案:(1)倏忽 (2)攀附 (3)偌大3.走进文本
(1)文章写了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狂风骤雨?从植物、动物、人物三个角度归纳。
答案:植物: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葡萄蔓、浮萍。
动物:羊、苍蝇、鸟儿、湿猫、鱼儿。
人物:女孩、老头、孩子们。
(2)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狂风骤雨?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由远到近、由外到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课件8张PPT。第14课 *秋 天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当时作者是个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这首诗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而是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丁丁( ) 鳊鱼( ) 归泊( )
乌桕( ) 寥廓( ) 枯涸( )
芦pénɡ( ) 梦mèi( ) 背lǒu( )
答案:zhēnɡ biān bó jiù liáo hé 篷 寐 篓﹒﹒﹒﹒﹒﹒2.据义填词
(1) :幽深的山谷。
(2) :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3)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 :水清澈。
答案:(1)幽谷 (2)肥硕 (3)栖息 (4)清冽3.走进文本
(1)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案:农家丰收图、霜晨渔归图、牧羊女思恋图。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案: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了农家特色,还有蟋蟀声使田野更寥廓,溪水因枯涸而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过”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
答案:不好。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件35张PPT。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 沧 海》
1.作者名片
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作品:著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建安十二(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深秋胜利归来,途经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答案: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草木凋零,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3.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
表现手法: ?
答案: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知识链接】 诗歌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又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开头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前加叹美之词,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具
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凋落的季节,但岛上
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
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
瑟凄凉的悲秋意境。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
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
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
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无垠的宇宙,纵意宕
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
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
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
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
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次北固山下》
1.作者名片
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
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2.背景介绍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并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桅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几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案: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知识链接】 诗歌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诗人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表明诗人在返乡旅途中,时而鞍马陆路、时而行舟水上,日夜兼程,并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其思家赶路的急切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江面上是“潮平两岸阔”,行舟是“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阔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展现在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收眼底,显得更加开阔了。
“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但如果猛烈,那船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平顺地“悬”着。“悬”反映了风顺而和,行船平稳。可见诗人写景遣词之传神。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为什么“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做了暗示。长江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阔,水天一线,恍若与大海相连。诗人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开阔。所以,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非常贴切生动。 “江春入旧年”:指残冬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已到初
春。诗人用“入”字形容春天的来临,非常生动。把春天到来
的势不可当的气势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人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
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显得
生动有趣,而且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虽无意说理,但却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
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诗人伫立舟头,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诗人头顶上的晴空,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愁。于是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大雁北归不是正要经过故乡洛阳吗?那就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故乡的亲人吧!尾联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钱塘湖春行》
1.作者名片
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著有《白氏长庆集》。 2.背景介绍
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全诗以 为线索,以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
答案:行 春 杭州西湖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3.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知识链接】 诗歌赏析
首联总写了西湖的景色。天色与湖光相接,交相辉映。一个“初”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初涨的样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热爱。这时诗人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颔联是千古名句。初春时节,气温还没有上升,所以“争” 字写出了鸟儿们极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万物复苏的景象。“几处”就是很少数,这时的莺鸟应该是早来的,而不是新出生的。 “暖树”是向阳的树,在这里作者又强调突出了早春的时节与景象。后半句又写了燕子的活动,燕子是春天的信使,燕子来了也就说明春天来了,又强调了初春的时节,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 颈联写出了西湖两边的景色。“渐欲”两字用词巧妙,说明这时还没有“山花烂漫”,“待到山花烂漫时”,景色一定会“迷人眼”,也就是让人眼花缭乱,说明这些山花有“迷人眼”的趋势。“乱花”是五彩缤纷的小花,作者在这里再次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浅”写出了新生的草儿的低矮。此联让人联想出一幅骑马游春的情景。《天净沙 秋思》
1.作者名片
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作品: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2.背景介绍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浙江省官吏,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答案: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答案:曲中之人之所以“断肠”,是因为他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桥流水边炊烟袅袅的家,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犹如断肠?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作手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4.从《天净沙 秋思》最后两句看,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寂寞的乡愁以及对故乡的思念。【知识链接】 诗歌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
而含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浴
在夕阳的余晖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手法在我
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
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
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
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
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
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
稀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悲伤之情。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令,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