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11课 敬畏自然 1.背景介绍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是自然界的奴隶,对自然界只有畏惧,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被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加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思想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可是也导致了许多恶果,如对自然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呢?这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2.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1.正音辨形
蓬蒿( ) 混淆( ) 佳肴( )
深邃( ) 狼jí( ) zhǐ( )尺
shuò( )大 陷jǐng( ) 挖jué( )
【答案】hāo xiáo yáo suì 藉 咫 硕 阱
掘﹒﹒﹒﹒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2)_________________: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3)_________________:(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得没有可以相比的。
(4)_________________: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上。
【答案】(1)沾沾自喜 (2)相形见绌 (3)精巧绝伦
(4)喜形于色3.走进文本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2)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答案: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答案: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案: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虽存在形式不同,却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爱护我们自己。2.论述说理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怎样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论述人类应“敬畏自然”这个道理的?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①首先,作者否定“_____________”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智慧与____________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②进而从论智慧到论____________,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际是___________关系;③最后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答案:①征服自然 大自然的智慧 ②生命 弟兄
③敬畏自然 议论性散文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富有文学性,具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是判断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体会句子的深刻含意。【名师微博】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示例:“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议论。这句话表明了作者“人类的出现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的观点,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沙场点兵】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议论。这句话阐明了人类与宇宙生命的关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敬畏自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征服自然,不自量力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宇宙生命,我们的弟兄敬畏自然,和平共处与
自
然
和
谐
共
处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首先否定人类宣称“征服自然”的观点,指出这是人类_____________。接着作者从人类的智慧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人类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应该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自量力 大自然的智慧 和谐共处课件10张PPT。第12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资料简介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尔”,意为“多水汇入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4世纪时面积为20 000平方公里,20世纪20年代面积为3 006平方公里,到20世纪50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2.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新闻要求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况;文学则讲究艺术加工,讲究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和感染力,因而报告文学既有报告性又有文学性。 3.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消逝( ) 庇护( ) 和煦( )
干涸( ) 无垠( ) 裸露( )
吞shì( ) 萧sè( ) 合lǒng( )
【答案】shì bì xù hé yín luǒ 噬 瑟 拢﹒﹒﹒﹒﹒﹒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温暖。
(2)_________________:距离非常近。通常与得不到连用,有点触手可及但又得不到的意思。
(3)_________________: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4)_________________: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答案】(1)和煦 (2)近在咫尺 (3)浑然一体
(4)沧海桑田3.走进文本
(1)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 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答案: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被称为“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课件9张PPT。第13课 *旅鼠之谜 1.背景介绍
位梦华于1991年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而且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尽快开展北极考察,1993年再次深入北极为中国北极考察做好前期准备。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组成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他任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队长。本文是作者独闯北极期间写的一篇科学小品。 2.图解课文旅
鼠
之
谜捉鼠巧遇难解之谜引发思考控制繁衍繁殖力强自杀减员集体海葬1.正音辨形
挑衅( ) 媲美( ) 收敛( )
啮齿( ) 迁徙( ) 哺乳( )
滑jī( ) pái( )徊 迷wǎnɡ( )
【答案】xìn pì liǎn niè xǐ bǔ 稽 徘
惘﹒﹒﹒﹒﹒﹒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2)_________________: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神秘奥妙的意思)。
(3)_________________:从道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4)_________________:比喻目光短,见识浅。
【答案】(1)前赴后继 (2)不可思议 (3)道听途说
(4)鼠目寸光3.走进文本
(1)梳理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
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
经过:丹尼斯向“我”讲述旅鼠的三大奥秘。
结果:丹尼斯就旅鼠的奇特行为发表感想。(2)旅鼠的三大奥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①繁殖能力惊人。②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停止进食;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改变毛色吸引天敌。③死亡大迁移。课件9张PPT。第14课 *大雁归来 1.背景介绍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2.图解课文大
雁
南
飞大雁归来大
雁
归
来春
雁
觅
食孤
雁
哀
鸣雁
群
集
会坚
定
不
移春
天
来
临欢
呼
低
语忧
郁
伤
心联
合
观
念大雁聪明善良,富有友情、亲情1.正音辨形
频繁( ) 缄默( ) 凋零( )
号角( ) 迁徙( ) 狩猎( )
枯zào( ) 滑xiánɡ( ) 雾ǎi( )
【答案】pín jiān diāo hào xǐ shòu 燥
翔 霭﹒﹒﹒﹒﹒﹒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烟尘、雾气、水等)充满。
(2)_________________:闭口不说话。
(3)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依靠动力,只利用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
(4)_________________: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答案】(1)弥漫 (2)缄默 (3)滑翔
(4)目空一切3.走进文本
(1)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大雁?
答案:来的季节是3月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11月的大雁一声不吭;爱寻食玉米粒;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4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2)文中的大雁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答案: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本文通过对大雁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启迪人们: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课件17张PPT。第15课 喂——出来 1.背景介绍
20世纪中后期,由于全球化的工业大生产,人类向大自然肆意索取、开采,给自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作者创作这篇科幻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对人类的做法、思想、道德的探究和思索。 2.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就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其三要素是科学、幻想、小说。 1.正音辨形
哂笑( ) 牟取( ) 铆钉( )
棘手( ) 栅栏( ) 眺望( )
贪lán( ) 慷kǎi( ) 清chè( )
【答案】shěn móu mǎo jí zhà tiào 婪 慨
澈﹒﹒﹒﹒﹒﹒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_: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2)_________________: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3)_________________: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4)_________________: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答案】(1)众目睽睽 (2)一视同仁 (3)莫衷一是(4)雨后春笋3.走进文本
(1)《喂——出来》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体裁),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返,情节全然出于________________ ,理念却发人深省。
答案:科幻小说 探洞 填洞 幻想
(2)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答案: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1.内容理解
(1)小说中的“洞”真的无底吗?这个“洞”比喻什么?
答案:表面无底,实际上并非“无底”,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看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
这个“洞”比喻人类生存的地球。(2)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答案:人们把废物和污水排放到海洋里去,把废气排向大气中,把海洋、天空看成了无底洞。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2.探究主旨
(1)人们往洞里扔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点?这些人又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这些东西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危害。这些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制造隐患。
(2)这个虚构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环境保护问题。告诉人们:不顾环境污染,终究要自食其果,因此要保护环境。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中考的常见考点是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名师微博】
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及其作用示例: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答案: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学者的虚伪、做作、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虚伪无能的所谓学者的讽刺之情。【沙场点兵】
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答案: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工人(人类)陶醉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对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破坏环境带来的隐患却视而不见。面对巨大灾难却浑然不觉,这既是对人类无知的讽刺,也是对人类不计后果盲目破坏自然的不负责任的做法的批判,更是呼吁人类快快警醒、亡羊补牢。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文章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虚构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洞现、探洞、填洞、洞返,“洞”象征着____
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球 破坏环境,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