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达标训练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后达标训练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3 19:31:34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嘶哑(sī) 汹涌(xōng) 黎明(lí)
B.腐烂(fū) 喉咙(lóng) 羽毛(yǔ)
C.一枚(méi) 邮票(yōu) 窄窄(zhǎi)
D.艾青(i) 海峡(xiá) 坟墓(mù)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嘶哑:
(2)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悲愤:
(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一湾: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C.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 。《乡愁》是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诗评家 所写。
5.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乡愁》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余光中与乡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 试着写下来。
答:

(2)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爱这土地》,回答7~10题。
7.分别归纳诗歌每节的段意。
答:

8.诗中的“土地”喻指什么?
答:

9.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答:


10.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2题。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的故乡
11.本诗题目为“遥望”,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答:

12.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着什么?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乡愁》一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堪称精妙至极。在诗中,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如把乡愁比喻为海峡,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片段仿写】仿照诗中比喻的句式,请你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也试着表达一下“乡愁” 吧。(6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汹”应读xiōng;B项“腐”应读fǔ;C项“邮”应读yóu。
2.答案:(1)声音沙哑。(2)悲痛愤怒。(3)一条。
3.【解析】选C。正确的节奏划分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4.答案:艾青 余光中
5.【解析】选D。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
6.(1)答案(示例):①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②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答案:陆岛有情 两岸深深乡心
7.答案: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做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联系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思考作答。
答案:喻指祖国。
9.【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先考虑“嘶哑”的意思,再联系“鸟儿”的象征意义和时代背景作答。
答案:因为用“嘶哑”更能表达出“我”对土地爱的程度之深。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著的爱。
10.答案: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1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全诗,抓住重点短语“遥望六十岁”“遥望我年轻时候”回答即可。
答案:六十岁和年轻的时候。
12.【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象征义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诗歌内容看,“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着困难、挫折,从“而今我到达了”可看出诗人顽强奋斗后终于战胜了困难。
答案:指的是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艰辛感受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13.答案(示例):乡愁是一抔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灰烬(jìn) 永恒(héng) 堤上(tī)
B.掠过(luè) 彻骨(chè) 荇藻(zǎo)
C.驱逐(qū) 憔悴(cuì) 蝼蚁(lóu)
D.残损(sǔn) 蓬蒿(gāo) 滑出(huá)
2.选词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搜索)这广大的土地。
(2)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 (感到、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3)无形的手掌 (掠过、擦过)无限的江山。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 (驱逐、驱除)阴暗,带来苏生。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________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人。其中《 》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 ”。
4.下面一句话是诗中写家乡春天的景象,根据你的体验,仿例写句。
例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仿句:
夏天,
秋天,
冬天,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某班举行了一个“积累爱国名言,学写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名言积累】诗人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他们纷纷搜集爱国名言,请你写出两句。
答:

(2)【学写诗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回答6~9题。
6.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答:

7.“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8.“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指哪个地方?
答:

9.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用历史知识分析诗人所说的那“依然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吗?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0~14题。
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
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
像看着母亲的相片,
妈妈,你不老,
正当青春盛年。
我向妈妈问好,
妈妈含笑不言,
无声更胜有声,
我懂得妈妈的深情一片。
看哪里铁路未通?
问何处还是荒原?
沙漠在呼唤绿色,
河水正思念电站……
按照宏伟蓝图,
给妈妈做件衣衫!
我看着祖国地图,
我依偎在妈妈身前 ……
(摘自“天涯社区”)
10.本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是( )
A.空前繁华的祖国盛景
B.百废待兴的祖国新貌
C.锦绣壮丽的祖国奇观
D.建设发展的可爱祖国
1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像看着母亲的相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13.诗中的“母亲”“妈妈”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14.诗中“按照宏伟蓝图,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堤”应读dī;B项“掠”应读lüè;D项“蒿”应读
hāo。
2.答案:(1)摸索(2)触到(3)掠过(4)驱逐
3.答案:戴望舒 雨巷 雨巷诗人
4.答案(示例):(夏天,)陌上绿野如碧浪,小麦苗摇摆有泥土的清香。(秋天,)山上红叶如晚霞,一片叶飘落有思念的忧伤。(冬天,)天上白雪如蜜糖,冰凌花纷扬有梦幻的渴望。
5.(1)答案(示例):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③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2)答案(示例):晴朗的天空,拖着蓝色裙摆,优雅、宁静。一阵清风拂过,吹起涟漪无限。即刻就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苦涩。
6.【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明白艺术手法的种类,如象征、虚实相生、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烘托、联想、想象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想象、联想、暗示、对比、烘托。
7.【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从“当年”“现在”入手判断所用的手法。扣住“突出……特点”回答其作用。
答案: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8.答案:指已经沦陷的国土和国民党统治区。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联系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分析第一问,抓住重点词“温暖”“明朗” “坚固”来回答第二问。
答案:诗人所说的“依然完整”的一角,指的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而是变得明朗,积极。
10.【解析】选D。从“正当青春盛年”“看哪里铁路未通”“问何处还是荒原”等句子可以看出。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节写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第二节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从对祖国的称呼“母亲”“妈妈”可体会出作者的深情。
答案: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作者把“祖国”比作“母亲”,可见其情深意切。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爱国之情。
13.【解析】本题考查称呼的作用。从“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像看着母亲的相片”可看出“母亲”指“祖国”。直接称呼“妈妈”便于直接抒发感情。
答案:指祖国。亲切,便于直抒胸臆。
14.【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表达感情的把握。抓住“给妈妈做件衣衫”来理解。
答案:“给妈妈做件衣衫”指的是让祖国呈现出新的面貌。表达了作者为建设美丽、富饶的祖国而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
15.答案(示例):梅花的美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美,比起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别有一番风味。是的,即使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但它的确很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开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于是当人们饱赏百花之俏丽,走出门外,看到这傲立于风雪之中的梅,谁能不为它倾倒?谁能不被它征服?谁能不被它别具一格的美丽所吸引呢?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富饶(ráo) 迷惘(mǎng) 喷薄(bó)
B.绯红(fēi) 挣脱(zhēng) 簇新(cù)
C.淤滩(yū) 驳船(bó) 纤绳(xiàn)
D.稻穗(suì) 隧道(suì) 干瘪(biě)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疲惫: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胚芽:
(3)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蜗行:
(4)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荣光: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B.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C.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D.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4.综合性学习。
学完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同学们举行了以 “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假设你是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
答:

(2)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活动,你将采取怎样的形式?(至少说出两种)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8题。
啊,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5.“鲜红的围巾”喻指什么?为什么不敢浣洗“鲜红的围巾”?
答:

6.诗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7.怎样理解“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这几句诗?
答:

8.你认为诗人思念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
答:

三、写作训练
9.【写法借鉴】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如“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
【片段仿写】在你的人生路上,老师是你的引路人,他给了你知识,引导你走向光明。请你运用反复的句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惘”应读wǎng;B项“挣”应读zhèng;C项“纤”应读qiàn。
2.答案:(1)非常疲乏。 (2)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3)像蜗牛一样爬行。
(4)荣耀;光荣。
3.【解析】选A。正确的节奏划分是“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4.(1)答案:同学们!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远方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大家心中。
(2)答案(示例):①朗诵爱国诗歌。②回顾祖国历史。③搜集爱国名言。
④举办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舞蹈、绘画、唱歌比赛等。
5.【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联系后面诗句“失去你特有的温馨”思考其含义。
答案:喻指母亲留给“我”的回忆。围巾里有母亲温馨的味道。不敢浣洗,怕母亲温馨的味道会和红色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褪去颜色,害怕记忆也慢慢地褪色。
6.【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利于抒发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答案:诗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啊,母亲”。四个“啊,母亲”把诗人的感情融进对母亲的一声声呼唤里,把对母亲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从所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其含意。
答案:母亲在的时候,心中感到快乐和温馨。如激流、如瀑布一样唱着欢乐的歌。如今母亲不在了,失去了报答母爱的机会,因思念母亲,心中悲痛,所以说是“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8.【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和对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表达情感的诗句入手回答第一问。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是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的。语言分析还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点方面来考虑。
答案:深沉强烈,哀婉动人。如运用四个“不敢”,两个“怎敢”,把诗人强烈的感情压抑成失声的哭泣,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9.答案(示例):老师,是您教会我写字,是您教会我读懂文章,是您引领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您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您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您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您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颤抖(chàn) 虔信(qiǎn) 晨曦(xī)
B.镶嵌(qiàn) 瞰望(kàn) 舞蹈(dǎo)
C.血液(yě) 河畔(pàn) 闪耀(yào)
D.浑浊(zhuó) 惦念(diàn) 白桦(hu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恭敬而信任)
B.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安慰)
C.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惦记、怀念)
D.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形容人的心里凄凉、清冷)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B.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
C.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4.文学常识填空。
(1)《祖国》一诗是 国诗人 的作品。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 国诗人_________,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 ”。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外国诗两首》后,班里决定开展“让外国诗走进我们的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所有的外国诗人中,你最敬佩的诗人是哪位?若让你把他(她)推荐给同学们,你将写怎样的感言?
答:

(2)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外国诗集,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10题。

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弓起了腰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6.本诗中的哪个意象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象征?
答:
7.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作为背景?
答:

8.“帆”呼唤着风暴,它想呼唤什么?以下两种意见,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A.“帆”呼唤着风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B.“帆”在乞求风暴:“早一点风平浪静吧!别再让我弯着腰声声喘息。”
答:

9.风暴中的“帆”有着怎样的品质?
答:

10.对这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往自由,追求自由
B.痛恨黑暗,不向现实妥协
C.离乡远行的乡愁
D.表达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
三、写作训练
11.【写法借鉴】《祖国》一诗,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见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片段仿写】请你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虔”应读qián;C项“液”应读yè;D项“桦”应读
huà。
2.【解析】选D。“凄清” 指环境清冷,不能形容人的心情。
3.【解析】选D。正确的节奏划分是“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4.答案:(1)俄 莱蒙托夫 (2)美 休斯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5.(1)答案(示例):我最敬佩的人是裴多菲。感言:他是诗人,他的诗作至今仍闪耀着光辉;他是战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他为革命献身的坚定誓言!他走了,走得那样匆忙;他留下了,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里。
(2)答案(示例):我推荐泰戈尔的《飞鸟集》。推荐的理由:《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飞鸟集》中的作品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意蕴深厚,富于哲理和情趣。这些小诗通过独特的比喻、比拟和夸张等艺术手法,赋予大千世界的万物以思想和情感,使万物能直接和人进行交流,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6.【解析】本题考查意象的象征意义。“帆”是本诗的中心意象,是诗人的写照。另外还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
答案:帆。
7.答案:写了海风、孤帆、桅杆、碧波、阳光。以笼罩着海雾的大海作背景。
8.【解析】B项与本诗中心不符。回答选A项的理由时,可联系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海燕形象。围绕诗的中心作答。
答案:选A。理由: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的是一种勇敢战斗的精神,符合诗中“帆”的形象特点。
9.【解析】解答时,结合诗句及中心理解,到远方寻求,呼唤着风暴,不顾“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等,都可看出“帆”的战斗风格。
答案:执著、坚定,勇敢奋斗,富有反抗精神。
10.【解析】选C。C项与中心不符,诗中看不到“乡愁”的影子。
11.答案(示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有金灿灿的稻谷,有沉甸甸的果实,不时可以看见农民伯伯在稻田里繁忙的收割稻谷的身影,不时可以听到果农伯伯在果园里采摘时喜悦的歌声。家乡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