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北宋)赵普
“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御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之媒。——蒋介石《修明内政与整饬吏治》(1932)
政策重心是否合理
节节退让有何影响
安内手段有无失当
政策转向何以实现
【教材】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以“攘外必先安内”为中心的考察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沈阳事变》、图表结合对日军侵华进程的介绍,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认识日军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通过表格概括的方式,认识日军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通过阅读《征讨清国策》、三十年代日本军部秘密文件、《近卫文磨手记》、《党史可以这样讲》,结合教材,认识日军侵华动机的蓄谋已久,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通过阅读《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及教师讲授,形成“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蒋介石将重心放于‘安内’并不合理”的历史解释,认识“历史发展是曲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不同步”的唯物史观原理。
通过阅读《“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告全国国民书》、《一致奋起共救危亡》及教师讲解,了解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复杂原因与具体实践。通过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感悟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精神。通过阅读《北平师范大学致电国民政府》、《中国近代史》,了解对日节节退让下日渐激昂的民族情绪,感悟彼时民众的爱国精神。
通过阅读《对于黄膺白先生之回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理解蒋介石“安内”任务所在、具体实施的失当之处(史料实证·水平1)。通过学习《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面前的深明大义与学生的爱国精神。
通过阅读《蒋介石日记》、《张学良文集》、张杨通电、《王子壮日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周恩来选集》与教师讲解,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与过程,认识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上所作努力。通过阅读《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国共合作宣言》,了解全面抗战的开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认识中共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所作政治让步。通过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理解“攘外必先安内”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转向得以实现的复杂原因,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重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难点: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目录
攘外必先安内?日寇何容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攘外方能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和内始能攘外!
攘外必先安内?民族统一战线!
攘外必先安内?
日寇何容安内!
壹
1.1 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
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张学良《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沈阳事变》(1931.9.19)
日军侵华进程 时间 事件 地点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沈阳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上海
1932.2 东北全境沦陷 1933 热河失守 1935 华北自治运动 华北五省
1937.7 七七事变 北平
1937.8.13 淞沪会战 上海
1937.12.1 南京沦陷 1938 武汉会战 武汉
1938 广州沦陷 1940 枣宜会战 重庆外围
日本图谋的已经不是通过战争获取局部的利益, 而是通过局部侵略向着全面侵略发展, 图谋吞并中国乃至东亚。——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
1.2 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
日军的侵华罪行 政治 实行“以华治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汪伪政权:1940年,日本扶植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 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进行经济掠夺 实行“粮食统制”,造成大规模饥馑与死亡 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 实行“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抗日根据地 典型罪行 南京大屠杀: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大规模烧杀劫掠 重庆大轰炸:对陪都重庆进行多年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伤惨重 细菌战:组建诸如“731部队”的细菌部队,利用中国军民开展活人实验、解剖 慰安妇: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凌辱妇女 日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
阅读教材,归纳日军的侵华罪行
1.3 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
材料一: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征讨清国策》(1887)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展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三十年代日本秘密文件
材料三:内阁,也就是国务,不过是被军事控制的软弱手段罢了。仅仅依靠各政党团体的力量已经不能抑制军方,故依靠这些既有政党和不同的国民组织,将扎根于全体国民中间的组织等与其他们具有的组织力量为背景建立新体制和内阁时才能压制住军队,才能解决中国事变。——近卫文麿《近卫文麿手记》
材料四: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斯国新《党史可以这样讲》
1.3 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日本
历史原因:侵略中国是日本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困境
现实原因:大萧条引发社会动荡,日本选择对外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政治原因:日本军部势力壮大,逐步建立法西斯专政
中国: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坚持剿共,为日军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国际: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大萧条,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日本侵华
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
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
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形势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的反差,形成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局部抗战和国共内战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程舒伟《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方能安内!
贰
2.1 难寻底线的无奈退却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对日屡屡退让妥协。
悬殊的国力差距
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结构很不健全,现代化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经济重心和工业区集中在沿海少数省份,工业布局的畸形状态极不利于对日抗战的发动……省自为政,军自为风,内战内耗,国防力量薄弱,更是不争的事实。——熊宗仁《“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
诉诸国联解决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告全国国民书》(1931.9.23)
“最后关头”说
如至国际条约价言义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忍耐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之决心与最后之准备。——蒋介石《一致奋起共救危亡》(1931.9)
【教材】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2.1 难寻底线的无奈退却
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1.28,上海
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向上海发动进攻。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中国军队在上海血战月余后撤退。
国民政府谋求对日妥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周围驻防,上海由此门户大开。
长城抗战
1933.3.5-3.25,长城沿线
日军占领热河后,向长城各要塞进犯,直逼平津。中国军队向日军抗击,被其击败。
签订《塘沽协定》,国民政府默认日军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且划定日军自由出入区,便利日军进一步控制华北。
2.2 坚定抗战的中共力量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其由东北地区的游击队改编、扩编而来,主要将领由中共党员担任。在东三省相继沦陷后,东北抗日联军曾进行多次整编,其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日军的残酷镇压下,东北抗日联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粉碎了日寇及伪军的多次扫荡,展现了不屈不挠、不惧强暴的民族气节。
2.3 日渐激昂的民族情绪
在领土主权遭受践踏、民族危机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全国人民对国民政府的节节败退愈发不满,民族情绪日渐高涨。
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食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进行抵抗。……示威学生在珍珠有桥遭到大批军警的血腥屠杀……当夜,国民党当局又派出大批军警赴各校搜捕学生,并武装押送各地学生返回原地。——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一遇外敌,辄取不抵抗政策,洵属奇耻。”
——北平师范大学学生电国民政府(1931.9.25)
爱国有罪,冤狱遍于中国
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
攘外必先安内?
和内始能攘外!
叁
3.1 坚持剿共:倒行逆施的挫败
材料二:当时,每年用于“剿共”及内战的军费开支达全国预算总支出 40%以上,大量财力物力投诸“剿共”军事和其他内战中,建设经费寥寥无几,致使生产建设及国防准备均之善可陈。造成这一局面,国民政府武力和高压的安内方式不能不负相当责任,这种“一面准备而一面自相消耗”的安内,使安内相对进步的一面难以真正发挥。应该说,正是在安内的方式上,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选择有着严重问题。——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
材料一:一从政治上经济上致力统一,以形成整个的对外体系。二对于赤匪之骚扰后方,牵制兵力,予以扫除,俾无后顾之忧。三尽可能的努力谋物质上之建设,以期抗战力量之增强加大。——汪精卫《对于黄膺白先生之回忆》
材料三:(“攘外必先安内”)的出发点,是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进一步实现和维护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它虽然包含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争取民族生存自由的原则性和民族性,但其党派性却高于民族性。——熊宗仁《“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
3.2 一致对外:合乎民意的主张
异日即起诸公之白骨而鞭之,亦何足赎罪于万一!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一二·九运动
1935.1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爱国学生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揭露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谴责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与一再剿共,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攘外必先安内?
民族统一战线!
肆
4.1 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大公报》1936.12.13
材料一:且东北军之兵心,为察绥战争而动摇,而剿赤之举,几将功亏一篑,此实为国家安危最后之关键。故余不可不进驻西安,以资镇慑,而挽危局。盖余个人之生死,早置诸度外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1936.12.2)
4.1 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材料二:良等此举,纯为抗日,绝无造成内乱之意,并尽其所能,避免内战。如中央不顾民意,肆行压迫,则是中央自造内乱。——张学良通电宋美龄、孔祥熙等,《张学良文集》(1936.12.15)
材料三: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12.12)
《大公报》1936
4.1 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大公报》1936
材料四:如居(正)、戴(季陶)、孙(科)均以为事已至此,如冀其觉悟,非可徒托空言,要需急速用兵包围西安,解决其实力若干,迨其本人感觉生命危险,必始能促其就范,更能断其与共党之联络也。——王子壮《王子壮日记》(1936.12.24)
材料五:(1936年12月)18 日,张学良复电孔祥熙、何应钦等,提出:除非中央确有改变政策,积极领导抗日,否则“委座南归,尚待商榷”。张甚至直接警告何应钦:“在此时期,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杨奎松《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
材料六:彼日本者,自闻南京决定讨伐张杨,兴高采烈,坚甲利兵,引满待发……而日本乘机入寇,因虚而袭沪宁,取青济,华北独立,西北亦危,全国丧亡,真将万劫不复。螳螂黄雀之喻,亲痛仇快之讥,千秋万世,永难湔涤。
——《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1936.12.15)
4.1 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大公报》1936
材料八: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需承认。——蒋介石在机场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对话,《周恩来选集》
材料七:
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12.19)
4.2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教材】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和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材料九: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日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材料十: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
4.2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材料十一: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周恩来《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
中共中央深明大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统战策略由“反蒋”转向“联蒋”
围剿行动屡被粉碎,停战呼声不断壮大
安内手段由“剿共”转向“和内”
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民族情绪日渐高涨
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向“攘外”
综合本课内容,思考:
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转向何以实现?
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重心置于内政,全力围剿红军。但日军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都表明日本大有将中国亡国灭种之势。当中日民族矛盾已然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际,“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重心显然并不合理。
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指导下,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这其中既有衡量综合国力后的无奈,亦有诉诸国联以求解决的构想,还有“最后关头奋起抗争”的决心。但大国的绥靖使得诉诸国联的构想破产,并不明晰的“最后关头”亦使国民政府屡屡妥协退让。与之相对的,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中共抗日武装坚定抗敌,国民的民族情绪亦不断高涨。
“攘外必先安内”纵有多重救国任务的考量,但实际上以武力剿共为重点,高压的安内手段收效甚微,更是阻碍了抗战力量的团结。反之,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更为符合彼时民众的诉求。
当蒋介石部署第六次“围剿”之际,西安事变发生了。南京讨伐派兵临城下,中共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次日通电呼吁全民族抗战,并作出适当政治让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向,由此完成。
蒋介石走过了在他看来符合历史逻辑的道路,近代中国也经历了极为沉重痛苦的一段。
本课板书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以“攘外必先安内”为中心的考察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方能安内!
难寻底线的无奈退却
日渐激昂的民族情绪
坚定抗战的中共力量
攘外必先安内?
日寇何容安内!
来势汹汹的侵华进程
罄竹难书的侵华罪行
蓄谋已久的侵华动机
攘外必先安内?
和内始能攘外!
坚持剿共:倒行逆施的挫败
一致对外:合乎民意的主张
攘外必先安内?
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兵谏以求联共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