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瞻(zhān) 含蕴(xù) 矻矻(kū)
B.烛照(zhú) 大郤(xì) 精髓(suì)
C.犀锐(xī) 晦塞(sāi) 譬如(pì)
D.精澈(chè) 愈能(yù) 慨然(kǎi)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1)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
(2)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这些小说,似乎拿着一面三棱镜,看到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
B.浮光掠影中的巴黎因为那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下的华美建筑而更易醉人。C.2012年哈尔滨电业局推陈出新,本年度所有农网工程全部列为年底竣工的里程碑工程。
D.这名孤儿长期接受资助,不知道赚钱的艰辛,形成了劳而无功的观念。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
(2)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材料二: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材料三: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请写出你对怀疑、学问和智慧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怀疑,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6~9题。
6.这两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者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这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活中常常有聪明之人学业不优、事业无成的现象,请用选文中的有关道理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0~13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做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文中在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观点时,举了孟德尔、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例子进行论证,很有说服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证明“创造来自于灵感的捕捉”这一观点。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蕴”读yùn;B项中“髓”读suǐ;C项中“塞”读
sè。
2.答案:珠-铢 僵-疆 谷-古 返-反
3.【解析】选D。“劳而无功”的意思是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不符语境,应改为“不劳而获”。
4.答案:(1)比喻论证 (2)举例论证
5.(1)答案(示例):没有怀疑,就不可能有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怀疑,不断地积聚知识,才能不断地增长学问;而能否灵活地运用学问,才是智慧能否提升的关键所在。
(2)答案(示例):读书放飞梦想 怀疑成就未来
6.【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选段开头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智慧离不开学问。
7.【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熟悉常用的论证方法,从喻体的角度来分析智慧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答案: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比喻论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这句话应重点从智慧对于学问的重要性来分析回答。
答案: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忽视知识的积累”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示例):因为智慧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问作基础,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生活中的“聪明之人”往往忽视知识的积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耍“小聪明”,“小聪明”可以行一时,却“瞬起瞬灭”,不能成大事。
10.【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论点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本文的主要观点从最后一段中选取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答案: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这一段为了论证“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时,举出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论证结构层次的能力。第④段开头即表明了观点,然后联系第③段论证的内容来回答。
答案: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③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③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④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13.【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只要围绕“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也应该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
14.答案(示例):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因此当我们的头脑中有新的思想、新的灵感闪现的时候,及时地把它记下来,就能逐渐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优雅(yǎ) 吝啬(lìn) 滑稽(jí) 严肃(sù)
B.腐烂(fǔ) 摄取(niè) 衬托(chèn) 俊秀(jùn)
C.机遇(yù) 谚语(yàn) 愧悔(kuì) 放射(shè)
D.放弃(qì) 容颜(yàn) 端庄(duān) 规范(fàn)
2.下列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悠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2)美优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晖。
错别字
改正
3.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_______(美丽 华丽 亮丽)。
(2)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_______(光芒 光辉 光彩)。
4.下列对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
B.文章开头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貌是人的追求。
C.第4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D.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
5.综合性学习。
学了《论美》之后,相信同学们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班级开展了以“美”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来参加。
(1)【宣传美】请你拟写一条关于“美”的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悟美】仿写句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自然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清新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永恒美。
(3)【表达美】请你为你的同学写几句精彩的赞美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6~9题。
谈 修 养
①修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是他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它没有服饰华丽,也不如外貌善交,它如谦谦君子,唯有与之相处方可品读。
②修养是什么?修养是面对心性不投之人时表现出的沉默与笑容。世界之大,众生之多,每个人在遗传基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下,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古人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是这不多的言语背后,一份微笑,让你显出与众不同的豁达和从容。笑,是对不同声音的理解,是对自我的执著,是包容,是大度。
③修养是什么?修养是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颓废。人生充满挑战和机遇,或许今天的我们因为一次偶然而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或许明天我们又会因为无法避免的原因面临困境。其实无论得意失意,我们都应坦然面对。人生没有预言,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没有谁可以预知未来。所以,风雨也好,鲜花也罢,只是人生的某一部分,只是一段路程而已。生命不会因为一束鲜花而绚烂一生,也不会因为一场风雨而失去所有。所以,真的不必因它过于喜形于色,怒形于色。认识到这一点,你与修养会越来越近。
④修养是什么?修养是面临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与冷静,修养是平淡日子里的用心,是对身边每一份情感的珍惜。修养是什么?对男人而言,是绿荫如树,是深沉似海。对女人而言,是知性优雅,是气质内涵。
⑤修养如书,精彩其内;修养如乐,怡情无声。与有修养的人交往,你会感受到人性的美,成为有修养的人,你会体悟到生活的美!
(摘自“好心情原创网”2012年2月13日)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中的加点的“风雨”和“鲜花”各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怎样成为有修养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谈谈对修养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0.【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语言准确、形象。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几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稽”应读jī;B项,“摄”应读shè;D项,“颜”应读yán。
2.答案:订—定 悠—优 优—犹 晖—辉
3.答案:(1)华丽 (2)光辉
4.【解析】选B。中心论点是美德最美。
5.答案(示例):(1)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精神。
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丑恶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豪壮
(3)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6.【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题目揭示了论述的内容,在文章开头表明了作者对修养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修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是他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7.【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阅读本段内容可知“风雨”暗含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鲜花”表明的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答案:“风雨”指的是面临的困境。“鲜花”指的是梦寐以求的东西。
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文章第②~④段主要论述了修养是什么,结合文段的开头概括即可。
答案:面对话不投机的人保持沉默与笑容;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颓废;面临突发事件表现从容与冷静。
9.【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分析“修养”在生活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答案: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有较高修养的人既有宽容的心态,又有坦诚的意识。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
10.答案(示例):美犹如迎面的清风,清新芳香。
美犹如淡雅的兰花,沁人心脾。
美犹如甜美的糖果,令人陶醉。
美犹如刚解冻的溪水,澄澈透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喙(huì) 淳厚(cún) 寥廓(liáo)
B.冷俊(jùn) 黛色(dài) 嗜好(shì)
C.蓑毛(suō) 绮丽(qǐ) 鸿鹄(ɡào)
D.睿智(ruì) 镶嵌(qiàn) 寻觅(mì)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铿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______、巴金的_______、茅盾的___
____、冰心的__________……
A.深沉冷峻 自然真挚 淳厚质朴 婉约清秀
B.深沉冷峻 自然真挚 浓艳绮丽 恬淡纯净
C.幽默隽永 博识睿智 淳厚质朴 婉约清秀
D.幽默隽永 博识睿智 浓艳绮丽 恬淡纯净
4.按照要求填空。
散文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2011年10月14日,正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金秋,博山区池上镇小峰口生态水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4只白鹭。只见它们时而驻足水面,宛如佳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飞上梢头,择高枝而栖……据悉,这是淄博市博山区境内首次发现大规模白鹭群。据当地村民介绍,去年,小峰口河段水域只有一对白鹭在此嬉戏停歇,没想到今年这里的白鹭突然增加到20只左右。
(1)仿照前后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2)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中的白鹭和课文中的白鹭都是那样的惹人喜爱,假如你发现有人猎杀白鹭,你会怎样制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郭沫若的《白鹭》,完成6~9题。
6.文章第5段所写的内容可分别用第1段和第2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作家晓雪认为《白鹭》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请找出两组这样的句子来。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句中“实在”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白鹭的美,下面的这首诗也不例外。请先欣赏,然后写出每句诗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了鹭鸶(白鹭)的美。
鹭 鸶
【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杜牧描写鹭鸶的美,分别选取了以下角度:第一句写了鹭鸶的__________
____,第二句写了它的_____________,第三句写的是它____________,第四句写的是它的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厦门中考)阅读下面的美文,完成10~12题。
白鹭趣话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天生丽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鹭,水鸟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S形,步履轻盈稳健,悠闲自在。飞翔时,白鹭颈部亦呈S形,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在海滩、湖泊、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白鹭栖息最密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10.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白鹭的。请分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位专家说:“市鸟,是一张城市名片。它能引发相关联想,增进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认识。”白鹭是厦门的市鸟,你认为借助“白鹭”这张名片,能帮助人们联想到厦门的哪些特色?请联系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具体谈谈。(至少谈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白鹭》一文通过白鹭形象图、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四幅画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片段仿写】请你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仔细观察,抓住它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赞美之情。(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淳”应读chún;B项中“俊”应为“峻”;C项中“鹄”应读hú。
2.(1)答案:(气势)盛大。
(2)答案: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解析】选A。解答此题一是要先了解选项中词语的意思,二是要在了解题目中所列作家的写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作答。
4.答案:诗歌 小说 戏剧 形散而神不散
5.(1)答案(示例):时而轻盈掠过水面 展翅在青山碧水间穿行
(2)答案(示例):博山宜居环境引来白鹭群
(3)答案(示例):①白鹭那么美丽,你难道忍心猎杀它吗?
②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6.答案:精巧 适宜 7.【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从对白鹭形神描绘的句子中提炼概括。
答案(示例):(1)在清水田里……琉璃框里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具有了生命了。
8.【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实在”在句中起强调作用,它突出的是作者的感觉,同时在结构上与前文呼应。
答案:“实在”不能去掉。它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既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9.答案:颜色与形体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举止潇洒之美
10.【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一般都是一自然段介绍事物的一个方面。所以解题时应首先看看有无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中心句,如果没有则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①白鹭天生丽质;②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③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④白鹭“林栖而水食”;⑤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⑥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
11.【解析】妙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解题时一是要联系诗文的作用,二是要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说明引用诗文的用意。
答案(示例):引用诗文,可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进一步突出白鹭的特点,同时也增加文章的诗意和雅趣。如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郭沫若的《白鹭》,不仅多方位多角度形象地介绍了白鹭美丽的风姿,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如引用唐宋诗词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形象地说明了白鹭栖息地的特点,同时也使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拓展探究能力。解题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白鹭的每一个特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分别说明,做到语句通顺,表意恰当。答案:①从白鹭的天生丽质、姿态优雅,可以联想到厦门优美的城市风貌。②从白鹭的天生丽质、姿态优雅,可以联想到厦门人优雅的气质、闲适的生活态度。③从白鹭“林栖而水食”,可以联想到厦门是一个滨海城市,厦门人临海而居,与大海感情深厚。④从白鹭“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意,可以联想到厦门人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⑤从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可以联想到厦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答案(示例):月光下,一片片荷叶亭亭玉立,一朵朵荷花洁白如雪。荷花的样子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躲在绿叶底下;有的好奇地探出头来,望着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伴着一阵凉风拂来,清香扑鼻。我似乎变成了一只蝴蝶, 围着荷花翩翩起舞,一会儿瞧这朵, 一会儿看那朵, 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爱夏夜,更爱夏夜里的荷花。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嵌入(qiàn) 木讷(nà) 执拗(niù)
B.跌宕(dànɡ) 虔诚(qián) 涨红(zhǎnɡ)
C.尴尬(ɡān) 踌躇(chóu) 谨严(jǐn)
D.俊逸(zùn) 毡帽(zhān) 半晌(shǎ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掉过脸去。
B.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C.面对他人的责问,我感到莫名其妙。
D.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不羁,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B.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 C.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估计十七、八岁。 D.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4.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 )
(2)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 )
(3)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 )
5.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在文中是抓住小说的两个基本要素来行文的,一是“怎样展开故事”;二是“如何塑造人物”。
B.《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里的那几根树枝,多少削弱了这个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
C.《百合花》开头的背景交代,描绘出一幅与前线的战斗环境不甚协调的气氛,正是为了突出“我”的身份。
D.小说结尾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肩上的那个破洞,把新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新媳妇内心的悲伤,同时也透视了她美丽纯净的灵魂。
6.综合性学习。
下面是著名作家茹志鹃为《语文报》的题词,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注】题词内容为:“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
(1)请从《百合花》一文中找出最能反映题词内涵的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题词的内容谈谈你在阅读文章和写作时的感受或体会。(不少于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至“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选段,完成7~10题。
7.依据提示,完成对选文情节的梳理。
通讯员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新媳妇把新百合花被子献给通讯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中说“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新媳妇真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末段句子“‘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表现了新媳妇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除了茅盾所说的“精致的情节”外,阅读选文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使《百合花》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答出一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福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儿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13.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出售欲望的孩子
卡尔从小被祖母拉扯大,性格偏激执拗,方圆几个社区,没人愿意招惹他。
13岁那年,一次喝酒后,卡尔竟抢了一位妇女的挎包,里面有几百美元现金。从此,卡尔爱上了抢劫,欲罢不能,无人不知他的恶行。校长对他很是头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孤儿。
事情愈演愈烈,卡尔的欲望越发膨胀起来。在学校,他成了老大,拉帮结派,唯我独尊,公开旷课,还常常偷同学的东西。
被学校开除后,卡尔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损害了祖母的尊严。想到祖母苍老的面容,他无地自容。
走在匆忙的人群中,卡尔看见了一个小个子的老者,他的钱包露了出来,简直是天赐良机。瞬间,欲望控制了卡尔,他跟随着老者,走街串巷。终于,老者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
卡尔的手伸向了老人的钱包。一刹那间,钱包就落到了卡尔手中。卡尔本来是这样设想的:拿到钱包后,冲老人扮一个鬼脸,然后逃之夭夭。
但他的手却遭到了强有力的反抗,老人的手像钳子一样抓住了他的手。卡尔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可怕的脸。老人什么也没说,反身将他塞进了身后的小屋里。老人问他,“说吧,怎么办?是送到警察局,还是私了?”“别送警察局了,丢面子。”卡尔垂头丧气地说。“那好吧,看来你是个惯犯,有这样的本事也算了不起。我有个孙子,很想学会这一招,你将欲望和技能卖给他吧。”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推门走了进来。“他叫奇里,你现在把你所有的技术传给他。但要记住,以后你永远不能再有这样的欲望和行为了,否则你就是侵权。如果发现你再做坏事,就将你扭送到警察局和专利局,因为你同时犯了两大罪,要受到严厉制裁。”老人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容不得卡尔不同意。老人拿出一张协议书,抬头写着:出售欲望协议书。老人握着卡尔的手,让他摁下了手印。
卡尔被放出来时,感到一阵恐惧和失望。他想到了老人的脸,那双有力的手,还有那张协议书。
卡尔回到家时,祖母正在与老师谈话。看到祖母向老师求情的表情,卡尔不由失声痛哭。他发誓再也不做对不起祖母的事。
回到学校后,卡尔解散了“坏蛋组织”,一心一意做个好孩子。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卡尔考上高中后,身上的臭毛病彻底改掉了。渐渐地,祖母也年迈多病,无力再管制他。他学会了自立,每天帮祖母打扫房间、做饭,邻居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那天,卡尔正在侍弄庭院里的鲜花,一位老人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卡尔上前询问,却发现是那张可怕的脸。正是那个老者。
卡尔心想,他一定是想将以前的事告诉祖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见到祖母,否则祖母的病会雪上加霜。这时,老人走了过来,脸上却荡漾着慈祥的微笑。他摸摸卡尔的头,问:“你奶奶呢?”“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学会护着奶奶了?好孩子,我是来看望你奶奶的,这不,牛奶、鲜花。”老人说着,指了指手中的袋子。原来他和祖母认识。卡尔一脸疑惑。
老人进了屋,屋内传来了奶奶与老人开心的对话。卡尔忍不住贴在门上偷听。听到一半时,卡尔禁不住潸然泪下。祖母早就知道了他的劣行,她没有张扬,而是与这位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毛病。这样做,既彻底解决了问题,又不让卡尔失去人格和尊严。
这个出售欲望的孩子,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欲望是可以出售的,但亲情和尊严永远不能。
(选自《博爱》2012年第1期)
11.阅读文章,说说题目“出售欲望的孩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欲望再次袭来时,眼前便立刻浮现出那位老人的脸。他不敢出手,他害怕报复,害怕那间小黑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不在家,出去了,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病中的老人!”卡尔正言厉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老人的两次出现,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是怎样看待卡尔这个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抓住《百合花》中最有特色的细节描写来进行分析评论,有理有据。小说评论要善于抓住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行构思,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见解。
【片段仿写】请任选一篇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选取某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150字左右)
(训练·提升作业第15题)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讷”应读nè;B项,“涨”应读zhànɡ;D项,“俊”应读jùn。
2.【解析】选D。D选项中的“跌宕不羁”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洒脱、不受约束,在这里形容文字显然是不恰当的。
3.【解析】选B。A项全句是表示陈述语气,应用句号;C项“十七、八”之间不用顿号,因为它是概数;D项冒号应去掉。
4.答案:(1)环境描写 (2)外貌描写 (3)动作、神态描写
5.【解析】选B。 写枪筒里的几根树枝,后来又写到多了一枝野菊花,从侧面写出了通讯员的情趣,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表现出通讯员热爱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
6.(1)答案(示例):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2)【解析】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谈体会,语言通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只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写真事、抒真情,只有这样,才能写成一篇成功的文章。7.答案: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 赞美通讯员与新媳妇如百合花般的情感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这里写出新媳妇缝破洞的细节,前面是“像”,也就要求答题时要结合全句内容,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
答案:新媳妇并不是“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而是沉浸在对通讯员牺牲这一现实的悲痛之中。
9.【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要着眼全文,抓住描写新媳妇语言、动作等的语句,然后思考作答。
答案:表现了她善良、质朴、高尚的性格特点。
10.【解析】联系选文分析《百合花》“清新、俊逸”的风格。“精致的情节”是“清新、俊逸”风格的一个方面,解答时要联系小说选取的材料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答案(示例):小说虽是写战争,但没有正面展现战斗场面和战斗过程,而是选取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这里以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为情节纽带,把纯洁的百合花作为人物精神面貌的象征,意象俊美。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按“早上”“下午放学后”“晚上”“第二天清早”给文章划分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早上”“晚上”所写的内容。
答案: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概括合理均可)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的言行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3.【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B】处画线句,联系下文来看,此处主要写天气的寒冷,重在烘托学生令人感动的“雪中送炭”的行为。
答案: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
14.【解析】本题考查对优美语句的赏析。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此句所写内容和对表现孙老师品质的作用。
答案(示例):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言之有理即可)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题目“点燃一个冬天”一语双关,这个题目本是孙老师妻子的一句话,但在这里蕴涵着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的爱心。
答案: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言之有理即可)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文章的主旨,紧扣“出售欲望”理解。
答案:“出售欲望”是祖母的良苦用心,她巧妙地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改掉了卡尔的坏毛病,又保护了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突出了“爱”的主题,使文章有了感人的力量。
12.【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这些描写人物心理、神态的加点词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题时首先应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选文的内容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解答。
答案:(1)“不敢”“害怕”说明这件事让卡尔印象深刻,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训。在这种强制性的力量下,卡尔逐渐改掉了坏毛病。
(2)“正言厉色”说明卡尔怕病中的祖母知道他以前的事并再次为他担心、操劳,甚至会为此加重病情。卡尔已经学会疼爱、保护祖母,他真的长大懂事了。
1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从老人的出现对故事情节及对祖母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这两方面作答。
答案: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祖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善意和苦心,感人至深,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事例以及文中侧面描写来分析。
答案:卡尔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性格偏激、执拗,过于冲动,但他自尊自立,勤劳善良,疼爱祖母,知错能改,是个好孩子。
16.答案(示例):鲁迅的小说《故乡》在写作上最鲜明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主题。文中描写了“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而这个对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对比描写组成的,包括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不仅表明了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更抒发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乍然(zhà) 鲁藜(lí) 仿佛(fú)
B.眺望(tiào) 署光(shǔ) 旷野(kuànɡ)
C.曾卓(zhuó) 清晰(xī) 弓弦(xuán)
D.洗礼(lǐ) 门滥(kǎn) 山峦(luán)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朗读重音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B.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C.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D.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4.下面各项关于本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作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
B.读诗要有独特的感觉,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C.诗中提到的“感觉到”这个词,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
D.“月光流进门槛”这句在诗中是客观叙述,语言精练,并没有把诗人的主观感受渗透其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构思之巧妙。
5.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诗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请接着品读鲁藜的这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泥 土
鲁 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是诗人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揭示了一个哲理,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向立意,就是突破思维定式,从常规的反面入手,从而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请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根据提示,把上面的小诗改写一下。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完成6~9题。
6.阅读诗的第1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第2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长 城 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0.全诗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黄河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地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会使表达的情感变得委婉、含蓄、曲折。如《一个深夜的记忆》中的“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片段仿写】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从身边选择一样你感觉有意义的事物,比如百合象征纯洁,梅花象征坚贞,康乃馨象征母爱等,然后具体描述这种事物所象征的美好的精神或品质,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情。(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署”应为“曙”;C项,“弦”应读xián;D项,“滥”应为“槛”。
2.答案:(1)第一个“黎明”侧重本义,指现实中的黎明;后一个“黎明”侧重于比喻义,指光明。 (2)指光明。
3.【解析】选D。要结合语意进行标注,这两句写出诗人现实中的感受,而D项中加点的这两个词更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
4.【解析】选D。“月光流进门槛”虽是客观叙述,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
5.(1)答案(示例):实事求是,正确地评价自己,要想着为别人,为整个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2)答案(示例):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把自己当作珍珠吧/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珍惜物
6.【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语句含意的能力。诗人因错觉而产生联想,即把月光误认为是阳光。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生活场景,但在理解时要扣住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来分析。
答案: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7.【解析】解答此题要通过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可扣住“仿佛”一词来理解运用的表现手法,前面写风,而后面写到黎明。
答案:运用联想与想像的表现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8.【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应抓住三节诗的侧重点回答。
答案: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了“我”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坚信必将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拓展和探究,解题时要结合李白和作者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联系具体的语境作答。
答案: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10.【解析】本题考查在诗歌中运用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会显得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方便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解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答案:把长城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紧扣关键词“不眠”,结合诗歌思乡的主题分析即可。
答案:写诗人借梦境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最有表现力。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原籍内蒙古,成长于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是借此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答案: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13.答案(示例):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更显得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倒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它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