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21.1 土壤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观察土壤
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概念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生物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黑龙江的黑土景观
云南东川的红壤景观
归纳我国主要土壤的分布区域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示意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也可以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
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土壤质地。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的质地
按粒径大小
按质地大小
砂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森林土壤剖面图
土壤剖面构造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淋溶层
淀积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母质层
母岩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图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图
1、户外找一个自然土壤剖面,拍照,说出里面包含了哪些土层?
2、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块土壤,用手捏紧,观察体积变化,说明原因?
3、取小块土样用手捏紧,感受其中的水分?(通常分为干、稍湿、润、潮、湿五级)
活动:观察、感受土壤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1 成土母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基础上形成的。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多。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多。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
物
循
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02 生物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温度高 +
降水多
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冷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湿环境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热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03 气候
=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04 地貌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05 时间
06 人类活动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
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指出下列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及作简要解释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物较细,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成土母质
气候
地貌
活动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土壤的功能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珍贵的自然资源
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珍贵的自然资源
南方红壤的改良措施
撒熟石灰
施肥
土壤的养护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产生原因:
地下水位上升
蒸发旺盛
盐分富集
大水漫灌
海水入侵
旱涝频繁
地势低洼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水盐运动规律: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冬季稳定
根据盐碱地的形成原因,你来分析下这个规律的成因?再分析下西北地区什么时间盐碱化更严重。
夏季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
井排井灌
覆盖
鱼塘-台田模式
农业生物措施
井排井灌:
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故称井灌井排。机井抽水时,井的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一个以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效果更为显著。随着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减少,可防止或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
优良土壤的保养
作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效供给增加;增加收入。
作物轮作
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
休耕
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优良土壤的保养
绿肥作物
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
种植绿肥
广施农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