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2.3资源枯竭型地区或城市的发展(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2.3资源枯竭型地区或城市的发展(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1 17:43: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3资源枯竭型地区或城市的发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8秋·河南周口·高二扶沟县第二高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不属于为了加强山西煤炭外运而修建的铁路的是( )
(2017秋·河南南阳·高二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4.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掘业 D.冶金业
5.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6.下列既属于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化石能 D.水能
(2022秋·重庆渝中·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是将蒸汽的热能经过汽轮机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四个地区均是世界地热十分丰富的地区,其中一个地热田资源的地质成因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冰岛地热田 B.西藏羊八井地热田
C.菲律宾地热田 D.意大利罗马附近的拉德瑞罗地热田
8.与风力发电相比,地热发电的突出优势是( )
A.清洁无污染 B.发电成本较低 C.能量来源稳定 D.适应地区更广
(2022春·河南许昌·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市场距离较近②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③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④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关于其优缺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B.缓解山西环境污染问题
C.加剧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 D.加剧输入地环境污染问题
(2021秋·贵州黔西·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银川市东南部,规划区总面积为3484km2,是国家1个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依托宁东煤田建设的能源、化工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大型工业基地。下图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是( )
A.市场广阔 B.交通便利 C.煤炭丰富 D.技术先进
12.宁东煤炭加工生产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固体废弃物堆积③表土剥离,地面塌陷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产业结构多元化
C.提升黄河水运能力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020秋·重庆巫山·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工业不包括( )
A.机械工业 B.化学工业
C.火电 D.水电
15.为减少该地区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B.大力发展耕作业、轻纺业和旅游业
C.对原有重工业进行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 D.对现有资源进行封闭保存,将化工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分省区综合发展条件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甲省区最具优势的发展条件是( )
A.光热充足 B.地广人稀
C.技术先进 D.能源丰富
17.平衡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的有效措施是( )
A.鼓励新兴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B.鼓励劳动力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
C.跨区域调配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D.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
(2022秋·黑龙江鸡西·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丽,于2018年6月建成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为了解决此问题,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实现了“能牧互促”。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共和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广 B.气温高 C.纬度低 D.海拔高
19.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20.园区光伏发电不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天气变化大 ②风力变化大 ③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 ④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二、综合题
21.(2023春·吉林通化·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辉煌不再,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图示意白银市的地理位置。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
22.(2023春·江苏宿迁·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钢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长林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如下图。
(1)从资源、地形、水文等方面评价长株潭及其西侧地区发展采矿工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指出长株潭地区今后的工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23.(2023春·贵州黔西·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前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战争的爆发及结束,战败后的德国经济一派萧条,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发明显,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要能源。下图为德国鲁尔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
(2)推测20世纪50年代后期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3)简述德国鲁尔区在整治方面可能采取的主要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3资源枯竭型地区或城市的发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8秋·河南周口·高二扶沟县第二高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不属于为了加强山西煤炭外运而修建的铁路的是( )
A.包兰线 B.神黄线 C.大秦线 D.焦—兖—日线
【答案】1.A 2.C 3.A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的措施,A正确;图中并无反映晋煤外运能力、煤炭的加工转换、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等相关信息,BCD错误。故选A。
2.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建立以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能缓解交通压力,C正确。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与运原煤相比质量上有所减轻,但体积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对交通的压力,ABD错误。故选C。
3.为了加强晋煤的外运,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国家修建了神木到黄骅港的神黄线、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线、焦作到日照的焦—兖—日线,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输煤(晋煤外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减轻本地区环境污染。输电(晋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使水资源短缺。
(2017秋·河南南阳·高二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4.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掘业 D.冶金业
5.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6.下列既属于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化石能 D.水能
【答案】4.C 5.C 6.D
【解析】4.改革开放初期,即图中1985年附近,由图可知,在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中,采掘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结合所学知识,山西省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①②④正确,无③煤—气—液、⑤煤—电—钢两条产业链,故排除ABD,选C。
6.水能既属于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D正确;太阳能和地热能为新能源,化石能为非可再生能源,ABC错误;故选D。
【点睛】能源分类:(1)按利用时间长短:常规能源: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新能源: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沼气)等。(2)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022秋·重庆渝中·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是将蒸汽的热能经过汽轮机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四个地区均是世界地热十分丰富的地区,其中一个地热田资源的地质成因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冰岛地热田 B.西藏羊八井地热田
C.菲律宾地热田 D.意大利罗马附近的拉德瑞罗地热田
8.与风力发电相比,地热发电的突出优势是( )
A.清洁无污染 B.发电成本较低 C.能量来源稳定 D.适应地区更广
【答案】7.A 8.C
【解析】7.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张裂使得地热资源丰富;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的成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菲律宾地热田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产生;拉德瑞罗地热田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产生;四个地热田只有菲律宾地热田的成因与其他三个不同,故本题选A。
8.风力发电和地热发电都是清洁无污染,A错误。发电成本依据图示信息无法推测,B错误。风力发电不稳定,受风力大小和大风天数的多少影响。地热发电的能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能,来源稳定,C正确。风力发电和地热能适应的地区均比较小,必须考虑资源的分布,D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地热发电的优缺点:优点:可再生;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单位成本低;建造地热厂时间短且容易。缺点:资金投资大,受地域限制,热效率低;一些有毒气体会随着热气,而喷入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2022春·河南许昌·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市场距离较近②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③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④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关于其优缺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B.缓解山西环境污染问题
C.加剧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 D.加剧输入地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9.A 10.C
【解析】9.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碳、发热量高的特点,②正确;山西邻近京津、郑州、西安等工业中心,煤炭的市场距离较近,①正确;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③正确;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④正确。故选A。
10.“晋电东送”是山西省能源输出方式之一,变输煤为输电,成本较低,附加值高,效益高,A错误;有利于减轻能源输入地环境污染问题,D错误;但会加剧山西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要从资源本身、交通、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有效提高输出地的经济效益,减轻输入地的环境污染,但是会加重输出地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2021秋·贵州黔西·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银川市东南部,规划区总面积为3484km2,是国家1个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依托宁东煤田建设的能源、化工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大型工业基地。下图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是( )
A.市场广阔 B.交通便利 C.煤炭丰富 D.技术先进
12.宁东煤炭加工生产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固体废弃物堆积③表土剥离,地面塌陷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产业结构多元化
C.提升黄河水运能力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答案】11.C 12.D 13.B
【分析】本题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背景,考查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带来的问题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涉及知识的综合利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依托宁东煤田建设,所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C正确。市场、煤炭和技术不属于首要条件,应是在有煤炭之后才考虑的,ABD错误。故本题选C。
12.宁东煤炭加工生产过程中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三废”污染。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本题选D。
1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围绕能源开发,构建多条产业链,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B正确。扩大煤炭开采量属于生产环节,不是利用环节,A错误。黄河水运能力本身比较差,提升黄河水运能力不符合实际情况,C错误。水资源利用率和能源综合利用关系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2020秋·重庆巫山·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工业不包括( )
A.机械工业 B.化学工业
C.火电 D.水电
15.为减少该地区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B.大力发展耕作业、轻纺业和旅游业
C.对原有重工业进行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 D.对现有资源进行封闭保存,将化工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答案】14.D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该地区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火电等工业部门,故排除ABC;但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较短缺,制约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该地区不适宜发展水电。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D。
15.加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故A错误;该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故B错误;对现有资源进行封闭保存和将化工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是行不通的,故D错误;对原有重工业进行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故C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C。
【点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品深加工,发展交通等。
(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分省区综合发展条件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甲省区最具优势的发展条件是( )
A.光热充足 B.地广人稀
C.技术先进 D.能源丰富
17.平衡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的有效措施是( )
A.鼓励新兴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B.鼓励劳动力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
C.跨区域调配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D.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16.D 17.C
【解析】16.甲省为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能源十分丰富,D正确;相比于其传统能源而言,光照条件一般,技术也并不先进,AC错;山西省并非地广人稀,B错。故选D。
17.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促进区域间合作,可有效平衡区域间发展条件的先天差异,C正确;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产业环境等,A错误;鼓励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会进一步抑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B错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平衡区域间发展条件的差异,D错误。故选C。
【点睛】山西省的煤炭资源特点可总结为:广(分布范围广)、大(储量大)、全(煤种全)、优(品质优)、好(开采条件好)。
(2022秋·黑龙江鸡西·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丽,于2018年6月建成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为了解决此问题,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实现了“能牧互促”。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共和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广 B.气温高 C.纬度低 D.海拔高
19.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20.园区光伏发电不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天气变化大 ②风力变化大 ③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 ④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18.D 19.C 20.A
【分析】18.由材料可知,共和县属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丰富,D正确;青海地处中纬度,纬度较高,C错误;土地广和气温对太阳能丰富程度影响很小,且青海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较低,AB错误。故选D。
19.羊群在光伏板间和板下活动,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D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C正确。故选C。
20.青海地处高原,天气多变,日照时间不稳定,①正确;夏季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冬季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导致光伏发电不稳定,③正确;风力变化和植被覆盖度的季节变化对光伏发电影响不大,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 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二、综合题
21.(2023春·吉林通化·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辉煌不再,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图示意白银市的地理位置。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
【答案】(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地表基岩裸露,埋藏浅,开采难度小;临近黄河,水资源丰富等。
(2)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修复和治理周期长;长期受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缺乏技术人才等。
【分析】本题以白银市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详解】(1)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分析,主要从资源自身和开采难易度来考虑。根据材料显示,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所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矿产资源埋藏浅,开采难度小;临近黄河,水资源丰富等,利于洗矿。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需要依赖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等。白银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白银市前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性技术人才,转型困难;早期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恢复和治理的周期过长。
22.(2023春·江苏宿迁·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钢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长林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如下图。
(1)从资源、地形、水文等方面评价长株潭及其西侧地区发展采矿工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指出长株潭地区今后的工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答案】(1)优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埋藏较集中,储量较丰富,水源较丰富。劣势:地形起伏较大,开采成本较高。
(2)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矿渣淋滤,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3)发展冶炼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改善能源条件,保障能源供应;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质量。
【分析】本题以长林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工业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发展采矿工业的自然条件可从资源、地形、水文等方面来分析。评价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回答。由材料“铅、锌、铜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可知,该地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埋藏较集中,储量较丰富,是发展采矿工业的有利条件。从图中看出,有河流流经,水源较丰富,为有利条件。图中等高线弯曲密集,可知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开采成本较高,是发展采矿工业的不利条件。
(2)发展采矿工业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降低耕地质量;“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易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还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生态破坏: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使耕地资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
(3)产业化方向可以从科技、产业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分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产品,发展冶炼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改善能源条件,保障能源供应;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
23.(2023春·贵州黔西·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前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战争的爆发及结束,战败后的德国经济一派萧条,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发明显,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要能源。下图为德国鲁尔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
(2)推测20世纪50年代后期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3)简述德国鲁尔区在整治方面可能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靠近法国的铁矿产地;水源充足等。
(2)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资源的枯竭;环境问题突出等。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多元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等。
【分析】本题以鲁尔区的发展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经济衰退的原因及振兴措施,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的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可从位置、交通、市场、资源、能源、水源等方面分析。德国鲁尔区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地理位置优越;多条河流和运河穿过,铁路纵横,水陆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条件好;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产地;位于欧洲经济发达区,市场广阔;靠近河流,工业水源充足。
(2)20世纪50年代后期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结构单一;新能源的出现,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发展中国家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性钢铁过剩;新一轮的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破坏性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
(3)面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的状况,德国鲁尔区可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使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带动区域的发展;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大学,科研机构,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