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区域农业发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春·湖南娄底·高二双峰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粮食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商务部明确表示,我国粮食完全能够自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大流通格局由“南粮北调”变成了“北粮南运”,曾经的“北大荒”真正成了近半个中国的大粮仓。图示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我国众多商品粮基地中,甲地粮食商品粮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粮食品质最为优良 B.黑土地土壤最肥 C.人均耕地面积最大 D.机械化水平最高
2.丁地曾是“南粮北运”的主要产粮地,现如今却早已成为“北粮南运”的受粮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多发,粮食产量下降 B.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
C.国内消费市场萎缩,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粮食的品质降低
3.为保证甲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商品粮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 )
①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粮食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品质③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延长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C 2.B 3.C
【解析】1.东北地区粮食商品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强调的是产量大,粮食品质与产量没有必然关联,A错误;黑土地土壤最肥只是其产量高的一个原因,如果土地面积小,只是在一小部分土地上的土壤肥力大并不会成为产量最大的原因,B错误;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大,余粮多,才是导致其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C正确;机械化水平最高不是粮食产量最高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2.自然灾害多发并没有针对特定地区,不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丁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过去因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复种指数高,粮食总产量大,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但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B正确;国内粮食消费市场并没有萎缩,C错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与粮食品质无关,D错误。故选B。
3.要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环保绿色农业,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②正确;扩大种植面积会破坏生态,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③错误;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附加值,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C。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市场经济发育得较快,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资本更多投入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南方粮食产量也相应减少。
(2019秋·云南昆明·高三昆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0月1日上午,由金色粮仓、冰雪造型、“快舟一号”卫星、大庆油田抽油机、湿地芦苇和丹顶鹤五大元素组成的黑龙江“中华粮仓”彩车(图)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充分展现黑龙江省向工业、农业、科教、文化、生态、旅游强省迈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快舟一号”遥感卫星主要用于( )
A.监测自然灾害 B.展示研发实力 C.分析信息和决策 D.交通定位和导航
5.下列与冰雪造型相关的习俗是( )
A.满族民间采参节 B.睡火炕吃炖菜 C.鞑子秧歌二人转 D.穿红挂红崇红民俗
6.黑龙江被称为“中华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粮食商品率高 B.粮食种植面广 C.黑土肥沃,地广人稀 D.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答案】4.A 5.B 6.A
【解析】4.“快舟一号”属于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灾情的检测,A正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实力强,但卫星的发射主要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是为了证明自己,B错误;信息获取并分析主要是GIS系统,C错误;交通定位导航主要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或者是美国GPS等导航卫星,D错误。故选A。
5.采参节是东北特有的,已被列入非遗,但每年采参最佳的时间是8-9月,A错误;冰雪造型反映当地冬天气候寒冷,在民俗中睡火炕吃炖菜与之相符,B正确;鞑子秧歌二人转和穿红挂红崇红民俗等都是当地习俗,但不能直接反应与冰雪造型关联最紧密的习俗,CD错误。故选B。
6.本题考查成为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成为粮仓应该强调粮食多和当地自己消费不完,有大量剩余用于交易,商品率高说明生产效率高有大量的粮食剩余用于交易,为最主要原因,A正确;种植面积广不一定产出效率高,B错误;黑土肥沃,地广人稀等条件优越是强调能生产出很多粮食,不一定商品率高有剩余,C错误;交通便利,方便粮食的运输,侧重强调交通对粮食外运的重要性,市场广阔主要从外部条件分析,本题应该主要侧重分析黑龙江自身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耕地面积广、人口密度低,所以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2018春·江西上饶·高一上饶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机械化水平高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市场广阔 ④农业科技先进
A. a—③、b—④、c—①、d—② B.a—①、b—②、c—④、d—③
C. a—①、b—②、c—③、d—④ D.a—③、b—②、c—④、d—①
8.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 B.农业科技先进 C.市场广阔 D.人均耕地面积大
【答案】7.A 8.D
【解析】7.通过分析网络图,可以得知“单产高”除了图中已经提示的自然条件优越,还应该是“农业科技先进”的结果,故b—④;其次,“生产率高”应该是“机械化水平高”的结果,故c—①,而“机械化水平高”必须以“人均耕地面积大”为前提,通常人少地多的地区,因劳动力不足,才实行机械化生产,故d—②;同时“市场广阔”与交通便利会导致“商品率高”,故a—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与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水热条件、市场条件、科技水平上具有优势,但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多地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等。
(2022秋·河南鹤壁·高二鹤壁高中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有益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10.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 )
A.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 B.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
C.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 D.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答案】9.B 10.A
【解析】9.根据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可推测出积雪越厚,对小麦保温作用越强。雪的导热性较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既可保持地温,又可以减少外面的冷空气的影响,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故B正确;A选项说积雪导致地温低,这样不利于小麦过冬,对越冬作物来说并不是好处,(注意冻死害虫是因为大雪天气温低,害虫不能适应这种气温而冻死,如果地温过低冬小麦也会冻死),A不符;积雪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以在融化时增加土壤墒情以缓解春季旱情,但冬季部分积雪是不能缓解一年中主要旱情的,因为冬季融雪量小,而应是春季时融化,更且这也不能体现出对越冬作物的好处,C错误;雪的氮化物含量高,融化后能增强土壤肥力但并不能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D不符。故选B。
10.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因此日出方位为东南升起,因此影子朝向西北;长城站一般指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B错;我国最南端纬度约为4°N,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纬度约21°S—14°S,是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点的。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1°S以北地区,我国就可以出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5°的地方。此时位于1月到2月初附近,因此C排除;大雪节气在12月初,因此D排除。故选择A。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2022秋·湖北孝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图为中国北方某市2000~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该市总面积为10000km2左右。研究发现,2010年该市城郊热岛效应明显增强,汛期河流流量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市地形特点是( )
A.以平原为主 B.以高原为主 C.以山地、丘陵为主 D.以平原、丘陵为主
12.该市城郊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2000~2010年,该市汛期河流流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下渗量减少 B.降雨量增加 C.蒸发量增大 D.植被覆盖率增加
【答案】11.C 12.D 13.A
【解析】11.由图中地图轮廓可知,该市为哈尔滨市,多山地及丘陵。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故该市地形特点是以山地、丘陵为主,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2.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冬季时城市气温高,郊区气温低,温差大,热岛效应最强。故D正确,夏季、春季、秋季城市和郊区温差小于冬季,故排除ABC,故选D。
13.2000~2010年,该市汛期河流流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快步发展,路面硬化,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故A正确;10年间气候差异不大,降雨量、蒸发量变化不大。故排除BC;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加,不会导致汛期河流流量增加,故排除D,故选A。
【点睛】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东北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
(2022秋·陕西延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了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黑龙江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作物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丰富
③热量充足、适宜喜热作物生长
④土壤肥沃,化肥用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高强度推进农林开发,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
B.平原地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C.西部草原区应当立足多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14.C 15.B
【解析】14.黑龙江五常大米地处温带手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昼长夜短,光照充足;生长期长,有机质丰富;黑土土壤肥沃,使用的化肥少,①②④正确;但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合喜热作物生长,故③错误,故选C。
15.强度推进农林开发会破环东北生态环境,不可取,故A错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应该因地制宜,东北地区平原区是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限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家农产品生产,故B正确;西部草原区发展方向是新牧业生产,故C错误;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林业为主,故D错误;故选B。
【点睛】东北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
(2022秋·黑龙江鸡西·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经过长期发展,荷兰的玻璃温室已经由单一、小型、人工管理的简单设施发展成为大型智能化的连栋温室,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水肥供给等日常管理几乎全部靠计算机系统控制完成。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引进了荷兰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但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荷兰温室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在温室顶部铺设反光布
②在温室内安装漫反射玻璃
③在温室地面铺设反光布
④全天开启温室内的照明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荷兰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引进我国东北地区后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相比荷兰,我国东北地区更需注重( )
A.冬季保温 B.土壤施肥 C.防病虫害 D.降低湿度
【答案】16.D 17.A
【解析】16.在温室顶部铺设反光布,会导致进入温室的光照减少,A错;在温室内部安装漫反射玻璃、在温室地面铺设反光布都可以使未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再次反射到地面,进行二次吸收,提高温室内的光照利用率②③对;将温室内的照明系统全天开启耗能过高且没有必要,④错。故选D。
17.与荷兰相比,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更冷,更应注重冬季保温,A对;东北为黑土,土壤肥力更高,B错;低温条件不利于病虫越冬,病虫害较少,C错;荷兰为温带海洋气候,相对更湿润,东北地区温带季风,空气湿度较低,D错。故选A。
【点睛】我国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温度差异明显.东北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最多的地区。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温和多雨。
(2022秋·陕西咸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东北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8.“东北人”被划分出来的依据是( )
A.工业结构一致性高 B.农业结构一致性高
C.语言和习俗一致性高 D.交通出行方式一致性高
19.以下能促进“东北人”形成的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数量较少 C.矿产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20.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的饮食文化现象及成因是( )
A.气候温凉潮湿,居民多用熏、腊方式保存肉制品
B.冬季寒冷漫长,居民通过腌制酸菜来获取维生素
C.山多林密,居民四季皆食山林野味
D.湿地资源丰富,居民喜食鱼虾河鲜
【答案】18.C 19.A 20.B
【解析】18.据材料可知,“东北人”文化一致性很高,语言和习俗属于社会文化,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9.地形平坦,有利于文化交流,易于形成一致的文化,A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气候较湿润,河流较多,排除B;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与形成文化高度一致的东北人无关,排除C;东北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但与形成文化高度一致的东北人无关,排除D。故选A。
20.气候温凉潮湿,居民多用熏、腊方式保存肉制品,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排除A;东北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居民通过腌制酸菜来获取维生素,B符合题意;山多林密,居民四季皆食山林野味,不是东北,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基本没有山林野味,排除C;湿地资源丰富,居民喜食鱼虾河鲜,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故选B。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二、综合题
21.(2023春·湖南长沙·高二长沙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黑土流失的主要方式,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我国东北平原某地地势起伏较大的局部地区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重。该地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白天均温约7℃,夜间均温约-3℃。专家指出,采取留茬(收获农作物时秸秆留在原地)耕作方式,可有效减轻黑土流失和有机质下降,减轻耕地退化。下图为留茬耕作方式图。
材料二土地流转是农户将闲置或分散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流出数量较大,为此,该地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
(1)与夏季雨水侵蚀相比,简析该地局部地区春季融雪侵蚀更严重的自然原因。
(2)简述东北黑土区留茬耕作方式对减轻耕地退化的主要作用。
(3)从人口角度说明东北地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答案】(1)春季气温回升快,耕地上融下冻,易汇集成坡面径流;融雪速度快且量大,侵蚀强;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
(2)增加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降低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3)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多,闲置土地多;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粮食产量;土地流转可提高农户收益,减少人口外流。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为材料,涉及流水侵蚀、水土保持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1)东北地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地表上融下冻,水分不易下渗,易形成坡面径流;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水量大,流水侵蚀强度大;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积雪和土地融化,晚上气温低,积雪和土地结冰,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
(2)留茬耕作可以滞留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量,降低对黑土的冲刷;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增加土壤有机质。
(3)东北地区人口大量迁出,导致闲置土地多;大量劳动力迁出,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土地流转的地价高,可提高农户经济收益,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减少人口外流。
22.(2023春·浙江衢州·高一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松嫩平原,超强度利用导致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严重。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已成为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
(1)东北地区黑土属于 (森林/草原)土壤,其有机质含量较 (高/低)。
(2)与南方丘陵地区相比,东北平原地区地形 ,人均耕地面积 (大/小),机械化程度 (高/低),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图中洋流①的性质为 流,甲海域内渔业资源丰富,从洋流角度看,该渔场位于 。
(4)说明材料一所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松嫩平原推广使用的积极影响。
【答案】(1) 草原 高
(2) 平坦 大 高
(3) 暖 寒暖流交汇处
(4)秸秆覆盖和免(少)耕,减轻土壤侵蚀;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从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及降低生产成本三个角度作答,有因有果)。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略图及黑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黑土特点、东北农业条件、渔场与洋流的关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黑土是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质土壤,故其属于草原土壤;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草甸、草原茂盛的植被剥落腐蚀,逐渐积累成一层厚厚的腐殖质,从而形成肥沃的黑土层,故黑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2)南方丘陵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东北平原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再加上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图中洋流①由低纬流向高纬,故其为暖流。甲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交汇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流动,使得鱼群集中,故形成渔场。
(4)东北地区黑土由于超强度利用导致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严重。通过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作物收割后,田地裸露,农耕造成土壤表层形成松散堆积层,这些会造成土壤侵蚀作用强度大,秸秆覆盖和免(少)耕可以减轻土壤侵蚀。长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除了增加生态效益,这些农业生产技术还能带来经济效益,秸秆覆盖和免(少)耕,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秸秆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23.(2023春·山东·高二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河流分布图。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从地形、气候、植被三方面,说明甲山脉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3)从气候角度,评价乙地种植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1)水量丰富,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季有凌汛;冬季结冰期较长;含沙量较小。
(2)地形: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气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分界线。
(3)有利条件: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搭配好;纬度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气温低,病虫害少。
不利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风势力强,多寒潮冻害。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山脉、河流分布图为背景,涉及东北水文特征、山脉、农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松花江位于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较湿润,河流水量较大;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夏季河流流量大,出现夏汛;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春季回温后,积雪消融,出现春汛;纬度高,冬季持续时间长,结冰期长,且哈尔滨段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初冬和初春可能会出现凌汛;上游有沼泽的调节作用且森林覆盖率高,哈尔滨段河流流速和缓,含沙量少。
(2)读图可知,甲山脉为大兴安岭。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以西为东北平原;同时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是我国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分界线,以东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西为温带草原。
(3)读图可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搭配好,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纬度高,作物生长期长,利于有机物的积累,盛产高质量农作物;气温低,病虫害少,污染较少。但是纬度高,热量不足,靠经冬季风风源地区,冬季风势力强,多寒潮冻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区域农业发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春·湖南娄底·高二双峰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粮食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商务部明确表示,我国粮食完全能够自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大流通格局由“南粮北调”变成了“北粮南运”,曾经的“北大荒”真正成了近半个中国的大粮仓。图示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我国众多商品粮基地中,甲地粮食商品粮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粮食品质最为优良 B.黑土地土壤最肥 C.人均耕地面积最大 D.机械化水平最高
2.丁地曾是“南粮北运”的主要产粮地,现如今却早已成为“北粮南运”的受粮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多发,粮食产量下降 B.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
C.国内消费市场萎缩,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粮食的品质降低
3.为保证甲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商品粮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 )
①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粮食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品质③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延长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9秋·云南昆明·高三昆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0月1日上午,由金色粮仓、冰雪造型、“快舟一号”卫星、大庆油田抽油机、湿地芦苇和丹顶鹤五大元素组成的黑龙江“中华粮仓”彩车(图)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充分展现黑龙江省向工业、农业、科教、文化、生态、旅游强省迈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快舟一号”遥感卫星主要用于( )
A.监测自然灾害 B.展示研发实力 C.分析信息和决策 D.交通定位和导航
5.下列与冰雪造型相关的习俗是( )
A.满族民间采参节 B.睡火炕吃炖菜 C.鞑子秧歌二人转 D.穿红挂红崇红民俗
6.黑龙江被称为“中华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粮食商品率高 B.粮食种植面广 C.黑土肥沃,地广人稀 D.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2018春·江西上饶·高一上饶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机械化水平高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市场广阔 ④农业科技先进
A. a—③、b—④、c—①、d—② B.a—①、b—②、c—④、d—③
C. a—①、b—②、c—③、d—④ D.a—③、b—②、c—④、d—①
8.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 B.农业科技先进 C.市场广阔 D.人均耕地面积大
(2022秋·河南鹤壁·高二鹤壁高中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有益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10.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 )
A.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 B.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
C.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 D.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2022秋·湖北孝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图为中国北方某市2000~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该市总面积为10000km2左右。研究发现,2010年该市城郊热岛效应明显增强,汛期河流流量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市地形特点是( )
A.以平原为主 B.以高原为主 C.以山地、丘陵为主 D.以平原、丘陵为主
12.该市城郊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2000~2010年,该市汛期河流流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下渗量减少 B.降雨量增加 C.蒸发量增大 D.植被覆盖率增加
(2022秋·陕西延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了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黑龙江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作物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丰富
③热量充足、适宜喜热作物生长
④土壤肥沃,化肥用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高强度推进农林开发,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
B.平原地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C.西部草原区应当立足多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2022秋·黑龙江鸡西·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经过长期发展,荷兰的玻璃温室已经由单一、小型、人工管理的简单设施发展成为大型智能化的连栋温室,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水肥供给等日常管理几乎全部靠计算机系统控制完成。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引进了荷兰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但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荷兰温室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在温室顶部铺设反光布
②在温室内安装漫反射玻璃
③在温室地面铺设反光布
④全天开启温室内的照明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荷兰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引进我国东北地区后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相比荷兰,我国东北地区更需注重( )
A.冬季保温 B.土壤施肥 C.防病虫害 D.降低湿度
(2022秋·陕西咸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东北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8.“东北人”被划分出来的依据是( )
A.工业结构一致性高 B.农业结构一致性高
C.语言和习俗一致性高 D.交通出行方式一致性高
19.以下能促进“东北人”形成的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数量较少 C.矿产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20.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的饮食文化现象及成因是( )
A.气候温凉潮湿,居民多用熏、腊方式保存肉制品
B.冬季寒冷漫长,居民通过腌制酸菜来获取维生素
C.山多林密,居民四季皆食山林野味
D.湿地资源丰富,居民喜食鱼虾河鲜
二、综合题
21.(2023春·湖南长沙·高二长沙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黑土流失的主要方式,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我国东北平原某地地势起伏较大的局部地区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重。该地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白天均温约7℃,夜间均温约-3℃。专家指出,采取留茬(收获农作物时秸秆留在原地)耕作方式,可有效减轻黑土流失和有机质下降,减轻耕地退化。下图为留茬耕作方式图。
材料二土地流转是农户将闲置或分散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流出数量较大,为此,该地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
(1)与夏季雨水侵蚀相比,简析该地局部地区春季融雪侵蚀更严重的自然原因。
(2)简述东北黑土区留茬耕作方式对减轻耕地退化的主要作用。
(3)从人口角度说明东北地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22.(2023春·浙江衢州·高一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松嫩平原,超强度利用导致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严重。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已成为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略图。
(1)东北地区黑土属于 (森林/草原)土壤,其有机质含量较 (高/低)。
(2)与南方丘陵地区相比,东北平原地区地形 ,人均耕地面积 (大/小),机械化程度 (高/低),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图中洋流①的性质为 流,甲海域内渔业资源丰富,从洋流角度看,该渔场位于 。
(4)说明材料一所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松嫩平原推广使用的积极影响。
23.(2023春·山东·高二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河流分布图。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从地形、气候、植被三方面,说明甲山脉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3)从气候角度,评价乙地种植业发展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