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2.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2.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1 17:48: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秋·江苏南京·高三南京市中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1.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B.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C.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D.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呈波动变化
2.2001至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校考阶段练习)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C.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
D.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导致经济衰退,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缓解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2021秋·江苏常州·高三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城市首位度理论经过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国常用的方法是一个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的经济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下表为我国城市首位度省区差异对比表(正常数值取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平均值 高首位度(大于2) 中首位度(大于1,小于2) 低首位度(小于1)
东部地区(0.83) 沪苏(2.04) 广东(1.43) 海南(0.95)辽宁(0.85)浙江(0.91)福建(0.95)广西(0.63)京津冀(0.90)山东(0.43)
中部地区(1.02) 湖北(2.22) 江西(1.18)山西(1.00)吉林(1.07) 湖南(0.82)黑龙江(0.97)内蒙古(0.68)河南(0.66)安徽(0.55)
西部地区(1.71) 青藏(2.65)云南(2.23)陕西(2.04) 甘肃(1.93)新疆(1.60)贵州(1.14)川渝(1.15) 宁夏(0.95)
5.城市首位度与区域首位城市经济规模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只有西部地区为正相关 C.负相关 D.东部地区为负相关
6.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 )
A.首位度平均值较高 B.城镇化体系发展更好
C.低首位度平均值偏低 D.沪苏经济总量低于湖北
7.青藏地区城市首位度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小城镇数量少 B.环境质量较差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区域中心不明显
(2022春·福建龙岩·高三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深圳市高新企业迅速崛起,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的高新化转型,其空间演化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据统计,2007年、2013年、2017年深圳市在册的某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1564家、1836家、6888家。下图示意深圳市行政区划。下表为2007年、2013年、2017年该类企业集聚区企业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集聚热点区 2007年 2013年 2017年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南山高新区 524 34% 491 27% 2301 33%
福田老工业区 301 19% 196 10% 507 7.3%
龙华龙头企业区 - - 67 4% 513 7.4%
8.该类企业可能是( )
A.汽车制造 B.生物制药
C.电子信息 D.航空航天
9.2010~2013年,该类龙头企业选址龙华区的关键因素是( )
A.产业集聚 B.园区政策
C.交通通达度 D.知识技术
10.2007年~2017年,该类企业在深圳的空间格局演化大致是( )
A.集聚→分散→分散 B.分散→集聚→集聚
C.集聚→分散→集聚 D.分散→集聚一→分散
(2021秋·河北张家口·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顺德为佛山市下辖区,临广州市。20世纪80年代,顺德农民,纷纷“洗脚上田”,90年代初,成就了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等多个称号。每个镇(街道)面积不大,人口却达二三十万,规模和体量几乎等同于内地县城。针对“城不城,乡不乡”的弊病,顺德开始新的探索。2011年,提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下图为2009年到2018年顺德企业数量在总量中的变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80年代,顺德农民“洗脚上田”是因为( )
A.土地开发无地可种 B.第三产业巨大发展
C.农业用地减少 D.政策优势,工业发展
12.“城不城,乡不乡”反映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C.非农人口比重低 D.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
13.目前,顺德发展特点( )
A.劳动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 B.交通发达,贸易量大
C.农业生产落后,土地单产低 D.第二产业产值下降,下滑严重
(2020春·河北承德·高一河北承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该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
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低
15.沿淮城市群的最佳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③安徽重化工业集聚地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022春·浙江丽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市化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7.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2020秋·湖北咸宁·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某水产养殖场利用“互联网+农业”做到了根据用户订单进行捕捞,从而
A.降低保鲜费用 B.增加交易环节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加仓储费用
19.滴滴快车是“互联网+交通”中产生的一款打车软件,该打车软件的使用,可以
A.加快人口迁移 B.缓解城市交通 C.解决人口就业 D.会加剧城市污染
20.“海绵城市”是“互联网+智慧城市”理念中的一个智慧创意,它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必要时释放水。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A.彻底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B.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C.缓解城市交通 D.缓解城市内涝
二、综合题
21.(2023春·辽宁·高一凤城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
(1)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
(2)说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势。
(3)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22.(2023秋·广东广州·高三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英飞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德累斯顿及其周边的萨克森地区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被誉为“萨克森硅谷”。下图示意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1)描述2000年之后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2)分析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区位条件。
(3)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类似创新联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23.(2023春·广西玉林·高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高级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都市是规模庞大、经济发达、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天津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材料二:天津港,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西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下图为“天津港空间示意图”。
(1)说明天津港的发展对天津成为大都市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热火朝天、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说明河北省受到北京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体现。
(3)简析河北省成为京津地区“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秋·江苏南京·高三南京市中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1.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B.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C.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D.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呈波动变化
2.2001至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答案】1.B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B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C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D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A错误。故选B。
2.表格中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反映的是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不表示生产能力强弱,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的趋势,不表示生产力水平下降,A错误;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过大,B正确。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不能表示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C错误;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对概念的理解及对表格数据的具体分析。首先明确图表中数值的含义,小于1表示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由负值到2013年的接近于1,说明发展滞后趋势减缓。从表中制造业行业超前系数可得,“粤东西北”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大于1,超前发展;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数值<1,滞后发展,说明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校考阶段练习)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C.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
D.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导致经济衰退,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缓解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答案】3.A 4.B
【分析】3.据示意图的工业类型判断,珠三角发展的企业类型依次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A正确。产业升级是由于改革开发政策和经济规律的反映,不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B错误。在珠三角发展资源密集型企业时,污染小;在中期,印染厂建立,污染重;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污染程度低,C错误。珠三角发展的企业类型依次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D错误。故选A。.
4.产业转移可以加快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A错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印染厂对水资源的污染,B正确。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劳动力空间的重新分布,但不一定是严重的失业,C错误。产业的升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高,会增加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利于缓解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D错误。故选B。
【点睛】制糖、罐头等食品加工业排放污染物易于降解,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印染、金属等重金属排放多的产业污染小。
(2021秋·江苏常州·高三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城市首位度理论经过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国常用的方法是一个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的经济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下表为我国城市首位度省区差异对比表(正常数值取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平均值 高首位度(大于2) 中首位度(大于1,小于2) 低首位度(小于1)
东部地区(0.83) 沪苏(2.04) 广东(1.43) 海南(0.95)辽宁(0.85)浙江(0.91)福建(0.95)广西(0.63)京津冀(0.90)山东(0.43)
中部地区(1.02) 湖北(2.22) 江西(1.18)山西(1.00)吉林(1.07) 湖南(0.82)黑龙江(0.97)内蒙古(0.68)河南(0.66)安徽(0.55)
西部地区(1.71) 青藏(2.65)云南(2.23)陕西(2.04) 甘肃(1.93)新疆(1.60)贵州(1.14)川渝(1.15) 宁夏(0.95)
5.城市首位度与区域首位城市经济规模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只有西部地区为正相关 C.负相关 D.东部地区为负相关
6.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 )
A.首位度平均值较高 B.城镇化体系发展更好
C.低首位度平均值偏低 D.沪苏经济总量低于湖北
7.青藏地区城市首位度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小城镇数量少 B.环境质量较差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区域中心不明显
【答案】5.A 6.B 7.C
【分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市首位度是一个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的经济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由此可知,区域首位城市经济规模越大,城市的首位度越高,两者应该成正相关关系,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读表可知,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首位度平均值为0.83,东部地区首位度平均值较低,A错误。城市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东部地区首位度的平均值更低,表明东部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相对较小,有利于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体系发展更好,B正确。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东部地区低首位度的平均值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低首位度的平均值约为0.80,中部地区低首位度的平均值约为0.74),C错误。沪苏的首位度小于湖北的首位度,但并不表明沪苏的经济总量低于湖北,应该表明沪苏城市体系中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相对于湖北较低,D错误。故选B。
7.青藏地区的城市首位度为2.65,首位度指数较高,表明青藏地区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较高。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区域中心主要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明显,小城镇数量相对较多,由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 C正确,AD错误。环境质量较差表述不明确,青藏地区虽气候高寒,人居环境较差,但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B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的解答一是要注意表格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明确不同地区城市首位度的差异。其次要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城市首位度的定义,理解城市首位度高低所反映的内涵。青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省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使得城市发展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明显,首位城市经济总量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大。
(2022春·福建龙岩·高三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深圳市高新企业迅速崛起,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的高新化转型,其空间演化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据统计,2007年、2013年、2017年深圳市在册的某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1564家、1836家、6888家。下图示意深圳市行政区划。下表为2007年、2013年、2017年该类企业集聚区企业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集聚热点区 2007年 2013年 2017年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南山高新区 524 34% 491 27% 2301 33%
福田老工业区 301 19% 196 10% 507 7.3%
龙华龙头企业区 - - 67 4% 513 7.4%
8.该类企业可能是( )
A.汽车制造 B.生物制药
C.电子信息 D.航空航天
9.2010~2013年,该类龙头企业选址龙华区的关键因素是( )
A.产业集聚 B.园区政策
C.交通通达度 D.知识技术
10.2007年~2017年,该类企业在深圳的空间格局演化大致是( )
A.集聚→分散→分散 B.分散→集聚→集聚
C.集聚→分散→集聚 D.分散→集聚一→分散
【答案】8.C 9.B 10.C
【解析】8.由材料可知,“2007年、2013年、2017年深圳市在册的某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1564家、1836家、6888家”,说明该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可能是电子信息工业,C正确;汽车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通常企业规模大,数量少,A、B、D错误。故选C。
9.由图可知,原特区边界2010年取消,龙华区紧邻原特区边界,可知2010~2013年龙华区吸引龙头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是政策,B正确;2007年龙华区无该类龙头企业,可推测不是产业集聚导致的变化,A错误;与其他区域相比,龙华区交通、技术无明显优势,C、D错误。故选B。
10.仔细观察表可知,2007年该类企业在深圳南山高新区和福田老工业区两个区占比为53%,表明集聚性强,2013年该类企业在深圳南山高新区、福田老工业区和龙华龙头企业区三个区占比仅为41%,且南山高新区和福田老工业区两个区占比均下降,表明分散性强,2017年该类企业在深圳南山高新区、福田老工业区和龙华龙头企业区三个区占比上升为47.3%,且南山高新区和龙华龙头企业区两个占比有所上升,表明趋于集聚,故选C。
【点睛】影响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市场、劳动力、政策。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的信息才能应对此类题目。
(2021秋·河北张家口·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顺德为佛山市下辖区,临广州市。20世纪80年代,顺德农民,纷纷“洗脚上田”,90年代初,成就了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等多个称号。每个镇(街道)面积不大,人口却达二三十万,规模和体量几乎等同于内地县城。针对“城不城,乡不乡”的弊病,顺德开始新的探索。2011年,提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下图为2009年到2018年顺德企业数量在总量中的变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80年代,顺德农民“洗脚上田”是因为( )
A.土地开发无地可种 B.第三产业巨大发展
C.农业用地减少 D.政策优势,工业发展
12.“城不城,乡不乡”反映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C.非农人口比重低 D.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
13.目前,顺德发展特点( )
A.劳动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 B.交通发达,贸易量大
C.农业生产落后,土地单产低 D.第二产业产值下降,下滑严重
【答案】11.D 12.B 13.B
【解析】11.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顺德为佛山市下辖区,临广州市”,顺德农民“洗脚上田”,“90年代初,成就了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等多个称号”,可见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工业快速发展,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而从事工业生产,D正确;80年代初,土地虽然开发,但是并未达到“无地可种”的程度,A错误;“90年代初,成就了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等多个称号”,据材料可知,80年代主要是工业获得快速发展,此时第三产业并未获得巨大发展,B错误;随着工业的发展,顺德的农业用地必然减少,但这不是顺德农民“洗脚上田”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本题选D。
12.“90年代初,成就了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家具材料之都、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等多个称号”,可见顺德主要发展轻工业,所以环境污染较轻,A错误;“每个镇(街道)面积不大,人口却达二三十万,规模和体量几乎等同于内地县城”,表明顺德“城不城,乡不乡”反映的问题是人口规模大,但是占地面积较小,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B正确;顺德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表明顺德当地的人口主要为当地农民,所以农业人口比重较高,C错误; “城不城,乡不乡”,表明顺德依然存在农村景观,进而得知农村土地未被大量占用,D错误。故本题选B。
13.图中显示,制造业下滑,所以可知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减慢,A错误;图中显示,顺德企业数量多,类型多样,据此可知,当地交通比较发达,贸易量较大,经济水平较高,B正确;图中显示,当地依然有农林牧渔业,当地农业生产并不落后,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地价高,农业一般会发展单位产值较高的品种,C错误;制造业企业数量在总量中的比例下降,并不意味着第二产业的产值下降,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我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所以本题中“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信息,准确把握了该信息,第一小题的政策优势就显而易见了。
(2020春·河北承德·高一河北承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该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
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低
15.沿淮城市群的最佳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③安徽重化工业集聚地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14.A 15.C
【解析】14.由题中“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可知,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A正确。从统计图中分析,多数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宿州市经济总量小于蚌埠、阜阳,C错误。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D错误。故选A。
15.该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水热充足,是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安徽靠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依托煤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发展③重化工业,①③正确。C正确。该地据距长三角产业转移区较远,②不适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④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该地不适宜旅游示范区建设,②④错误。故选C。
(2022春·浙江丽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市化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7.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答案】16.D 17.C
【解析】16.该模式不能解决中心城市城市化问题;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定位不同,该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该模式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新的城市出现,所以不仅不能扩大,反而可能缩小原有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选项D正确。
17.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时会导致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同时还会从周边劣势地区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资源。这一现象被称为“城市虹吸效应”。选项C正确。
【点睛】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国将要建设19个城市群,包括东部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西晋中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19个城市群。一个核心城市,一个超大型城市带动了若干个中小城市,它们中小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形成一个所谓的这样一个功能群,就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这种区域的发展呢,就会形成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2020秋·湖北咸宁·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某水产养殖场利用“互联网+农业”做到了根据用户订单进行捕捞,从而
A.降低保鲜费用 B.增加交易环节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加仓储费用
19.滴滴快车是“互联网+交通”中产生的一款打车软件,该打车软件的使用,可以
A.加快人口迁移 B.缓解城市交通 C.解决人口就业 D.会加剧城市污染
20.“海绵城市”是“互联网+智慧城市”理念中的一个智慧创意,它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必要时释放水。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A.彻底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B.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C.缓解城市交通 D.缓解城市内涝
【答案】18.A 19.B 20.D
【分析】此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的影响因素和水循环环节知识。
18.据材料分析,水产养殖场要活鱼销售,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安排捕捞工作。可以减少待销售时间,有利于降低待销售中保鲜费用。故选A。
19.此题注意突出互联网的影响。利用“互联网+交通”模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减少私家车使用量,从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故选B。
20.根据材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城市降雨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故选D。
二、综合题
21.(2023春·辽宁·高一凤城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
(1)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
(2)说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势。
(3)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淡水资源丰富,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国家政策扶持,有中国著名工业生产基地等,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市场广阔;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2)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且丰富;地价较低。
(3)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经济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发展方向与措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优势等知识点,考查区域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详解】(1)长江经济带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淡水、土地和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东起上海、西至云南,主要由三大城市群构成,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9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干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水运发达,面积约占全国21%,人口和GDP均超过全国40%,人口众多,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GDP占比较高,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有中国著名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商品性基地。
(2)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丰富;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数量丰富且成本较低,由于处于西部地区,土地成本较低。
(3)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措施、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宣传教育措施等。法律法规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管。政策措施: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减少重污染和环境不友好企业的占比,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污染物处理达标之后再排放,加强流域环境的综合整治,流域内部上下游之间统筹治理。生物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宣传教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
22.(2023秋·广东广州·高三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吸引了英飞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资。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德累斯顿及其周边的萨克森地区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被誉为“萨克森硅谷”。下图示意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1)描述2000年之后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2)分析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区位条件。
(3)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类似创新联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2000年至2012年,建立了区域内机构间的协作与联系,形成了(德国国内)区域性的产业集群;2012年以后,建立了跨国的协作与联系,形成了(国际间)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①曾是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②大学、研究机构较多,技术先进,人才充足;③政府制定计划,政策支持;④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密切协作,协作条件好。
(3)建立协作机构,加强协作和联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强机构间的协作;加强政府扶持。
【分析】本题以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为图文材料,考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产业转型措施的借鉴等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德累斯顿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图可知,德累斯顿区域的微电子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以前(不必描述该时间段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12年,“萨克森硅谷集群组织成立,研究机构、企业、大学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形成紧密联系协作的整体(但涉及的区域范围是德国国内的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欧洲硅谷”联盟成立,建立了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关系(跨国协作和联系),形成了国际间的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德累斯顿地区由传统重工业中心成功转型为“萨克森硅谷”的原因,结合材料,“德累斯顿曾是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可知德累斯顿曾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德累斯顿市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并大规模重建了基础设施”,可知德国制定了经济促进计划,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德累斯顿非常重视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协作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可知德累斯顿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研究机构、企业与大学密切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地带。“德累斯顿..拥有德国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员”,可知研究人员的比例较高,劳动力技术水平较高。
(3)类似的创新联盟需要形成区域内甚至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加强区域的协作和联系,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建立协作机构,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联系,而加强协作和联系的先行条件是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创新联盟对科技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院所的建设。同时,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创新。当然类似的创新联盟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
23.(2023春·广西玉林·高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高级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都市是规模庞大、经济发达、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天津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材料二:天津港,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西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下图为“天津港空间示意图”。
(1)说明天津港的发展对天津成为大都市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热火朝天、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说明河北省受到北京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体现。
(3)简析河北省成为京津地区“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原因。
【答案】(1)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带动相关产业(制造业、金融等)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人口迁入,提升城市规模;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腹地不断增大,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等。
(2)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借助北京资金、技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借助北京市场优势,打造产业链,促进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等。
(3)河北省耕地资源丰富,粮食、蔬菜产量大;河北省与京津地区交通网络发达,便于农产品运输;河北省距离北京市、天津市较近,便于蔬菜、粮食运输,运输成本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与京津地区要素流动更便捷等。
【分析】本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大都市的辐射作用、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天津港的发展,进出口货物量增加,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带动相关产业(制造业、金融等)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提升城市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腹地方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等。
(2)承接北京市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依托北京市资金充足、技术先进的优势,积极发展河北省的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利于北京市市场广阔的优势,打造全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等。
(3)河北省平原面积大,耕地资源丰富,粮食、蔬菜产量大;河北省与京津地区之间有方便的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达,便于农产品运输;河北省距离北京市、天津市较近,蔬菜、粮食运输方便,损耗少,运输成本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与京津地区联系更紧密,要素流动更便捷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