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3产业转移(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春·广东揭阳·高二普宁市华侨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图示意上海市与浙江省六类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从浙江向上海转移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烟草产业 B.皮革产业
C.机械产业 D.通讯产业
2.有关上海市与浙江省六类产业竞争力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海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B.浙江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C.1990年浙江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强于上海
D.2015年上海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强于浙江
【答案】1.D 2.B
【分析】1.读“上海市与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可知:通讯产业的竞争力系数浙江低于上海,上海优势明显,因此可知从浙江向上海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是通讯。D正确,烟草、皮革和机械产业,浙江的竞争力指数在上涨,且竞争力超过上海,AB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2015比1990年,上海烟草、家具、机械的产业竞争力在下降,A错误。浙江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2015年比1990年都增强,B正确。1990年浙江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弱于上海,C错误。2015年上海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弱于浙江,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的产业竞争力系数相关知识。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靠近上海,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很多,竞争力指数不断上升。
(2021春·全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人口性别比通常以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值来表示,正常范围为102--107,四川省总人口性别比只有96.7,是我国人口性别比最低的省区。下图示意我国2015-2019年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变化将导致( )
A.生态环境恶化 B.男女比例均衡 C.婚姻制度变革 D.人均寿命延长
4.针对性别比现状,四川省应( )
A.调整产业结构 B.鼓励晚婚晚育 C.放宽落户政策 D.加强移民管理
【答案】3.B 4.A
【解析】3.由图可知,总人口性别比在不断下降,说明男女比例趋于均衡,B正确;人口性别比与生态环境无关,A错误;男女比例失衡会导致婚姻制度变革,图中总人口性别比在不断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C错误;人均寿命与人口性别比无关,D错误。故选B。
4.四川省总人口性别比只有96.7,说明四川省女多男少,应调整产业结构,多发展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A正确;鼓励晚婚晚育、放宽落户政策、加强移民管理对男女是一样的,无法改变人口性别比,也不能缓解女性的就业问题,B、C、D错误。故选A。
【点睛】缓解男女比例失衡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男女平等”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或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犯罪行为。
(2021春·江西赣州·高一江西省会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地人口呈现出更复杂的流动状况,如江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流动。下图是2015~2018年长三角四省市人口净流入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安徽、江苏、上海、浙江
B.安徽、上海、浙江、江苏
C.上海、安徽、江苏、浙江
D.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6.关于长三角四省市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净流入最大的省市经济实力最强 B.产业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控是主导因素
C.交通改善是甲地人口流入变化的主因 D.四省市人口流动受自然增长模式影响
【答案】5.D 6.B
【分析】5.据所学知识,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人口流动。根据材料可知,甲地体现的主要是人口流出,据所学知识,上海市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受政策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劳动力外流,人口流动状况以人口流出为主,符合甲地的人口流动特征;乙地人口净流入量较少,根据材料,江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制造业等向省外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小,乙地人口流动状况符合江苏省的特征;浙江省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机会多,人口净流入呈增加态势,丙图符合浙江省特征;安徽作为新加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的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前,劳动力需求量不大,承接产业转移后,劳动力需求增大,因此其人口流动净迁入量先降低后增加,丁地符合其。据此分析,正确答案为D。
6.根据材料和上题可知,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人口净流入量不是最大的,A错;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产业专心升级和政策调控是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B对,C错;四省市人口流动并不受自然增长模式影响,D错。故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背景,考查人口流动的相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需注意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注重劳动力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故对人口流入管理最为严格;江苏全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人口流入的态势;浙江省承接上海和江苏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故其人口净流入呈增长态势。
(2021春·江苏扬州·高二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乡村生产活动已演变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农业生产,乡村生产空间形态也随之朝向多元化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7.推动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的最主要动力是( )
A.政策调控 B.交通改善 C.技术进步 D.市场需求
8.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可以( )
①吸引部分劳动力返乡就业②降低我国城市化水平
③提高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④降低农业总投资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7.D 8.B
【分析】7.市场调节着农产品或相关服务的供需平衡,通过对空间经济活动日益增强的吸纳力量,使之逐渐成为乡村内部和乡村之间以及乡村和城市之间经济运动的联系纽带,推动着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中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多维转向起决定性作用,D正确;政策调控、交通改善、技术进步等均不是“最主要”的动力。故选D。
8.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走向一体化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吸引部分劳动力回乡工作;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可以提高生产系统运行效率,①③正确;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并不会降低我国城市化水平,②错;在向多元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会增加,所以农业总投资成本不会降低,④错。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对“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这一信息做到准确理解,乡村生产活动演变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农业生产,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会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会增加。同时,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产业向多元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会吸引部分劳动力返乡创业。
(2021春·内蒙古赤峰·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目前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是近些年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公司名称 事件 所属行业
谷歌 决定在美国而非中国生产家庭娱乐设备 IT电子
通用电器 开始在美国纽约和肯塔基建立工厂,生产精密电池 IT电子
福特汽车 把在中国的部分零部件和欧洲整车生产转移到美国 汽车
9.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的根本实质是( )
A.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B.提升工业的竞争能力
C.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D.提高工业产值的比重
10.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影响是( )
A.生产成本增加 B.劳动生产率降低
C.产品出口受限 D.传统工业受冲击大
11.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重视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
②发展优势传统制造业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9.B 10.C 11.B
【解析】9.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指针对地位不断降低、竞争力相对下降产业,将其由海外“回归”国内的战略。据材料,可知美国回巢的主要是IT、汽车等的制造业。移回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竞争力下降,在国内制造提升竞争力,故正确答案为B。
10.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不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故AB错误。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这些国家产品增加首先要供应国内市场,会使我国制造业海外市场萎缩,产品出口受限,故C正确。表中显示,IT电子、汽车类受到的冲击很大,传统工业受到的影响大不,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重视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实现工业的独立自主和发展进步,故①正确。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优势、成本低的优势已经没有了,因此我国需要及时调整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故②错误。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故③正确。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对我国制造业影响最大,我们应该主要从制造业角度进行应对和调整,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21秋·内蒙古包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2008年以后,世界钢铁工业格局迎来第五轮产业全球化转移浪潮,中国开始承担产业输出国的地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主要的承接国。下图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处于产品
A.开发期阶段 B.增长期阶段 C.成熟期阶段 D.衰退期阶段
13.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转移的主要背景有
A.国际钢铁产能过剩 B.国内人口红利消失
C.中美贸易摩擦激化 D.国内铁矿资源枯竭
14.承接中国钢铁工业转移的国家最可能是
A.哈萨克斯坦、越南 B.日本、巴基斯坦
C.阿联酋、坦桑尼亚 D.智利、意大利
【答案】12.C 13.B 14.A
【解析】12.产品在开发期诞生、在增长期繁荣,在成熟期触顶、在衰败期淘汰。在产业全球化潮流下,经济体内部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逐渐延伸为国际间产业的轮回,工业化进程处于初中期、产品成长期的国家承担产业移入国的角色,而处于工业进程化后期、产品成熟期的国家则承担产业转出国地位。目前中国开始承担产业输出国的地位。综上所述,故选C。
13.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整体性拐点,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禀赋约束和国内钢铁产能过剩,推高了钢铁生产成本。故选B。
14.承接中国钢铁工业转移的国家最可能是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较为完善的国家。日本、意大利属于发达国家,B、D排除;阿联酋属于富裕国家,C排除。故选A。
【点睛】房地产增速下滑,导致钢铁和制造业过剩,再加上人工成本增长过快,成本上升,导致相关行业转移到周边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
(2019秋·黑龙江大庆·高二大庆四中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16.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答案】15.D 16.A
【解析】15.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且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因此需要将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A错,D正确;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B错;C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
16.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转出地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作能力较强,转入地相关的配套设施又不齐全,因此产业转移的初期往往伴随着“阵痛”,即是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A正确,BD错;C属于产业转移对转入地造成的影响,不属于遇到的阻力,排除。故选A。
(2022春·河北唐山·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凸显差异,加强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下图为“2012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产业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图九①、②、③所代表的省(市)分别是
A.江苏、安徽、上海 B.安徽、江苏、上海
C.安徽、上海、江苏 D.江苏、上海、安徽
18.对三省(市)间协作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省(市)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趋同性特点
B.①所示省(市)最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三省(市)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能为①→②→③
D.③所示省(市)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
【答案】17.B 18.B
【解析】17.本题考查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三角形坐标图可知,经济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应越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高。①点代表安徽,②点代表江苏,③点代表上海。故选B。
18.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开放性特点;安徽省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工资水平低,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不断向外转移,因此三省(市)间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③→②→①;③表示上海市,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但重化工业污染严重,故不宜再大力发展。故选B。
【点睛】三角形坐标统计图是地理学中常见的图形,可以反映要素所占比重及变化。读图方法:首先沿三角形的各边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同方向的箭头;其次过图中点做三条边的平行线,与第一步方向相同画箭头取点即可;最后检验三要素所占比重和为100%即可。
(2019秋·安徽安庆·高二安徽省怀宁中学阶段练习)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指标的一种,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下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2005-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 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
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 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
20.广东省制造业行业集聚水平差异大,出现行业空间分散化现象,表现在
A.轻纺工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珠三角和粤北地区转移
B.资源加工工业由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C.先进制造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粤北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促成了珠三角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答案】19.D 20.D
【分析】本题以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区域产业发展。
19.2005-201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小,说明集聚程度降低,A错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最大,说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B错误;粤西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大于粤东和粤北地区,说明集聚程度高于粤东和粤北地区,制造业空间分布并非最均衡,C错误;粤北地区空间基尼系数较小,且2005-2014年呈变小趋势,空间分散化明显,D正确。
20.相对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较少,C错误;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工业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A、B错误;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增强,与国际产业转移关系密切,D正确。
二、综合题
21.(2023春·辽宁抚顺·高三抚顺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典型代表是福冈、釜石和室兰。1930年之后,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相继在阪神、京滨等地建成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完成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50年代以后,日本铁矿石、炼焦煤海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并向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集聚,完成第二次钢铁产业布局转移,形成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值。此后,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进行转型升级,部分钢铁产业向海外转移,这是日本钢铁产业第三次布局转移。下图示意日本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分布。
(1)分析日本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
(2)说明日本钢铁工业第二次布局转移中向临海集聚的好处。
(3)评价日本钢铁产业海外转移给其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钢铁产业需要煤炭、铁矿等原材料;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
(2)临海的位置利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海运便利,价格低廉且适宜大宗货物的运输,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协作与交流;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形成规模效应。
(3)利于日本加快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工业附加值,优化钢铁工业结构;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分析】本大题以日本钢铁工业布局及影响因素变化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工业集聚、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日本钢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是1)钢铁工业生产有两大原材料:煤炭、铁矿,一个是能源,一个是材料,这两大原材料决定了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转移。2)二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
(2)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市场区位条件地位上升,原料、燃料地位下降,临海的位置利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海运便利运输量大,价格低廉且适宜大宗货物的运输,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多家企业布局在一起,有利于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协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水平;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3)钢铁产业转移到海外,日本内部企业形成竞争,利于日本加快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工业附加值,优化钢铁工业结构;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钢铁产业排放大量污染物,迁走后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22.(2023春·浙江·高三诸暨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201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进口国。目前我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中低端,下游高端应用领域薄弱。图1为我国稀土储量与消费数据。
材料二江西赣州是我国最主要的重稀土分布区,近年来赣州市主动谋求稀土产业做强、创新,先后成立中科院赣创院和中国稀土集团(央企)。当地研发的无铵开采工艺有效规避了传统的硫酸铵浸矿法、“剥山式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稀土永磁与轨道交通结合孵化的永磁悬浮空轨已验证成功,稀土永磁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件。
材料三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拥抱大湾区”,在南康区设立赣粤产业合作区,推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与大湾区深度对接。图2为赣州及周边地区图。
(1)赣州属于我国自然区划中的 ,长期采用传统的稀土开采方式直接导致 和 等生态破坏问题,并诱发 等地质灾害。
(2)根据图1和材料一,简述我国稀土供给与消费的特点。
(3)根据材料,分析赣州未来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4)从产业联系角度,说明赣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合理性。
【答案】(1) 东部季风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 水土流失 红漠化(土地荒漠化) 滑坡(或泥石流)
(2)稀土储量占比连续下降,资源优势减弱;稀土消费量快速上升;稀土储量和开采量大;进出口贸易量大。
(3)巩固冶炼分离技术的优势地位;强化下游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产学研结合,加强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在稀土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充分利用中国稀土集团整合信息和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开采和生产过程更加注重环保,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4)赣州稀土资源丰富,稀土产业发达;新能源汽车对稀土产品需求大;赣州及附近有锂矿,可提供锂电池;赣粤产业合作区学习大湾区先进技术,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
【分析】本题以江西赣州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自然灾害、资源安全、工业发展方向、产业联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赣州位于自然区划中的东部季风区,剥山工开采稀土会大量开挖山体、破坏植被,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红漠化或森林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该地降水丰富,地形有一定起伏度,会进一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从图1可知,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比重连年下降,稀土资源优势在减弱;从消费量柱状图可知,我国稀土消费量快速上升;在稀土储量占全球比重仅为35%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说明我国稀土储量大,用开采量大;据材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进口国”,说明我国稀土进出口贸易量大等。
(3)据材料“目前我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知,我国稀土冶炼技术先进,赣州应巩固原有优势;“但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中低端,下游高端应用领域薄弱”可知,我国稀土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薄弱,需要加强下游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赣州已积极将稀土产业与磁浮轨道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相结合;赣州已设立中科院研究所,未来稀土产业发展依然要靠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在稀土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赣州已有央企中国稀土集团加入,可充分利用央企整合市场与信息;稀土产业会产生环境问题,开采加工中应尽量规避。
(4)赣州的稀土资源、稀土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稀土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量大;赣州附近有锂矿,锂矿开采及生产的锂电池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提供能源;赣州积极寻求珠三角地区的多方交流,学习大湾区先进技术,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
23.(2023春·广西钦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三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
材料二:下面两图分别为重庆两江新区在主城区的位置图、重庆两江新区的三大板块与主要功能区分布图。
材料三:自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区位条件。
(2)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答案】(1)重庆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预防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区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分析】本题以我国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以及产业迁入为背景,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位置、产业基础、劳动力素质、政策、交通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信息,“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可知,重庆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重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科技水平较高;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根据材料信息,“自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以来”可知,两江新区的成立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有水运、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对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具有较大吸引力。
(2)从材料中的图2可看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占地面积大,并根据材料信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呈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可知,先进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环,占地面积大,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需要对原料和产品进行运输,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便利;制造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污染,据图可知,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位于主城区长江河流下游方向,且位于外环,距主城区较远,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故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的布局是合理的。
(3)据材料信息可知,“现代服务业板块”布局在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该地区地处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区位条件好,重要商业区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基础雄厚;从图中可看出,南部沿江地带濒临长江和嘉陵江,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航运业发达,物流业发展条件优越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3产业转移(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春·广东揭阳·高二普宁市华侨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图示意上海市与浙江省六类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从浙江向上海转移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烟草产业 B.皮革产业
C.机械产业 D.通讯产业
2.有关上海市与浙江省六类产业竞争力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海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B.浙江各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C.1990年浙江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强于上海
D.2015年上海各产业的竞争力总体强于浙江
(2021春·全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人口性别比通常以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值来表示,正常范围为102--107,四川省总人口性别比只有96.7,是我国人口性别比最低的省区。下图示意我国2015-2019年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变化将导致( )
A.生态环境恶化 B.男女比例均衡 C.婚姻制度变革 D.人均寿命延长
4.针对性别比现状,四川省应( )
A.调整产业结构 B.鼓励晚婚晚育 C.放宽落户政策 D.加强移民管理
(2021春·江西赣州·高一江西省会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地人口呈现出更复杂的流动状况,如江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流动。下图是2015~2018年长三角四省市人口净流入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安徽、江苏、上海、浙江
B.安徽、上海、浙江、江苏
C.上海、安徽、江苏、浙江
D.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6.关于长三角四省市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净流入最大的省市经济实力最强 B.产业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控是主导因素
C.交通改善是甲地人口流入变化的主因 D.四省市人口流动受自然增长模式影响
(2021春·江苏扬州·高二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乡村生产活动已演变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农业生产,乡村生产空间形态也随之朝向多元化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7.推动乡村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多维转向的最主要动力是( )
A.政策调控 B.交通改善 C.技术进步 D.市场需求
8.乡村生产活动向多元化发展演化过程中可以( )
①吸引部分劳动力返乡就业②降低我国城市化水平
③提高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④降低农业总投资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1春·内蒙古赤峰·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目前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是近些年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公司名称 事件 所属行业
谷歌 决定在美国而非中国生产家庭娱乐设备 IT电子
通用电器 开始在美国纽约和肯塔基建立工厂,生产精密电池 IT电子
福特汽车 把在中国的部分零部件和欧洲整车生产转移到美国 汽车
9.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的根本实质是( )
A.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B.提升工业的竞争能力
C.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D.提高工业产值的比重
10.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影响是( )
A.生产成本增加 B.劳动生产率降低
C.产品出口受限 D.传统工业受冲击大
11.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巢”,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重视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
②发展优势传统制造业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秋·内蒙古包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2008年以后,世界钢铁工业格局迎来第五轮产业全球化转移浪潮,中国开始承担产业输出国的地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主要的承接国。下图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处于产品
A.开发期阶段 B.增长期阶段 C.成熟期阶段 D.衰退期阶段
13.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转移的主要背景有
A.国际钢铁产能过剩 B.国内人口红利消失
C.中美贸易摩擦激化 D.国内铁矿资源枯竭
14.承接中国钢铁工业转移的国家最可能是
A.哈萨克斯坦、越南 B.日本、巴基斯坦
C.阿联酋、坦桑尼亚 D.智利、意大利
(2019秋·黑龙江大庆·高二大庆四中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16.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2022春·河北唐山·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凸显差异,加强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下图为“2012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产业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图九①、②、③所代表的省(市)分别是
A.江苏、安徽、上海 B.安徽、江苏、上海
C.安徽、上海、江苏 D.江苏、上海、安徽
18.对三省(市)间协作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省(市)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趋同性特点
B.①所示省(市)最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三省(市)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能为①→②→③
D.③所示省(市)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
(2019秋·安徽安庆·高二安徽省怀宁中学阶段练习)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指标的一种,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下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2005-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 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
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 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
20.广东省制造业行业集聚水平差异大,出现行业空间分散化现象,表现在
A.轻纺工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珠三角和粤北地区转移
B.资源加工工业由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C.先进制造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粤北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促成了珠三角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二、综合题
21.(2023春·辽宁抚顺·高三抚顺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典型代表是福冈、釜石和室兰。1930年之后,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相继在阪神、京滨等地建成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完成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50年代以后,日本铁矿石、炼焦煤海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并向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集聚,完成第二次钢铁产业布局转移,形成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值。此后,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进行转型升级,部分钢铁产业向海外转移,这是日本钢铁产业第三次布局转移。下图示意日本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分布。
(1)分析日本钢铁产业第一次布局转移的原因。
(2)说明日本钢铁工业第二次布局转移中向临海集聚的好处。
(3)评价日本钢铁产业海外转移给其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
22.(2023春·浙江·高三诸暨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201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进口国。目前我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中低端,下游高端应用领域薄弱。图1为我国稀土储量与消费数据。
材料二江西赣州是我国最主要的重稀土分布区,近年来赣州市主动谋求稀土产业做强、创新,先后成立中科院赣创院和中国稀土集团(央企)。当地研发的无铵开采工艺有效规避了传统的硫酸铵浸矿法、“剥山式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稀土永磁与轨道交通结合孵化的永磁悬浮空轨已验证成功,稀土永磁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件。
材料三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拥抱大湾区”,在南康区设立赣粤产业合作区,推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与大湾区深度对接。图2为赣州及周边地区图。
(1)赣州属于我国自然区划中的 ,长期采用传统的稀土开采方式直接导致 和 等生态破坏问题,并诱发 等地质灾害。
(2)根据图1和材料一,简述我国稀土供给与消费的特点。
(3)根据材料,分析赣州未来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4)从产业联系角度,说明赣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合理性。
23.(2023春·广西钦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三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
材料二:下面两图分别为重庆两江新区在主城区的位置图、重庆两江新区的三大板块与主要功能区分布图。
材料三:自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区位条件。
(2)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