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城乡规划(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春·安徽滁州·高二天长市炳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我国三大城市群部分资料统计表”,下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面积(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人均GDP(元)
京津冀 18.25 8379 60 47262
长三角 10.99 10763 70 65665
珠三角 5.56 5613 83 67121
1.由表可知,三大城市群中( )
A.人口密度最小的是珠三角 B.城市人口最少的是京津冀
C.GDP占全国比重最大的是长三角 D.单位面积城市人口最多的是长三角
2.当前,三大城市群面临的共性问题有( )
A.基础设施承压过大 B.人才流失严重
C.产业转型较为缓慢 D.国内经济发展腹地偏小
(2021春·安徽·高一统考阶段练习)云贵高原的人口大都分散居住,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的贵州省镇远古镇,房屋密集,人口众多,一度成为南方的商贸重镇。从镇远沿穿城而过的舞阳河向西能直通贵州腹地,向东进入洞庭湖,再通往全国各地。古镇中街道曲折回转,古宅大门斜对小巷,即所谓“歪门邪道”(见下图),但是其屋舍院落仍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云贵高原地区人们大都分散居住,原因主要是( )
A.土壤贫瘠,可耕种土地少 B.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地表崎岖,多山间小盆地 D.当地人口少,而土地资源丰富
4.历史上,镇远县一度成为南方商贸重镇,主要是由于( )
①位置重要,为贵州省东部的门户②地形由高原向丘陵过渡,较平坦
③有河流流经,沿岸土壤肥沃④古镇的水陆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镇远古镇“歪门邪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财不外露”的特殊文化寓意 B.深受地形影响
C.需要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D.方便居民出入
(2022春·青海西宁·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00m以上,森林覆盖率为56%。当地民居基本上都是“垛木房”,所用材料主要是木材,构造简单。2015年,洱源县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脱贫致富摘帽县之一,山区民居基本上都变为宽敞漂亮的青瓦白墙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垛木房”成为当地传统民居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气候干燥 B.森林广布 C.地震频繁 D.海拔较高
7.该地区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改变 B.交通条件改善 C.建筑能力提高 D.政府政策支持
(2021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热、水充足 B.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
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9.甲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 )
A.制约农业劳动力转出 B.有利于优质耕地保护
C.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D.阻碍商品农业发展
(2020秋·湖北恩施·高二巴东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是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在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不同区位下配套企业的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大企业的不同部门应选择恰当的区位( )
①管理和研发部门—中心城市市中心
②核心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③核心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工业园
④次要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⑤次要生产部门—卫星镇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11.仅考虑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配套企业应选择( )
A.中心城市市中心 B.中心城市工业园
C.卫星镇 D.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12.为改善投资环境,中心城市周边县城亟需( )
①建设连接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②控制和降低地价
③加强绿化,美化环境④完善公共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019春·重庆永川·高二阶段练习)《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
据上所述完成下面小题。
13.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 )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14.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 )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5.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
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8秋·河南·高三统考阶段练习)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绿化也快速推进,但本土杂草野花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影响“市容”和“美观”,很多城市的杂草野花在园林绿化中成为被消灭的对象,代之以高价的园林花卉或者单一的进口的人工草坪。人工草坪在实际养护中,不仅耗水量大,还需要定期把本土杂草野花都拔除,喷药防止病虫害。相反,近些年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告别人工草坪,让野草野花回归城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6.城市绿化的社会效益有
①创造城市景观 ②调节气候 ③提供游憩场所 ④吸烟除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人工草坪成为现代城市绿化主题的原因
A.更富自然美 B.植被类型更多样 C.整洁美观 D.适应性强
18.近些年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告别人工草坪,让野草野花回归城市绿化的原因是野草野花
①生态系统稳定 ②绿化成本低 ③景致多样,富于变化 ④污染少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2023春·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是一帧以当地民居为主题的剪纸作品。
据此,回答下题。
剪纸所反映的区域特征及该景观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地势低平,降水集中-川渝地区
B.地势起伏,气候湿热-湘黔地区
C.山高谷深,河网密布-青藏地区
D.黄土广布,沟壑纵横-甘陕地区
20.(2023春·新疆乌鲁木齐·高一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21.(2021秋·浙江台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22.(2023春·河北石家庄·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例①②中,表示商业区的是 。某开发商在a地开发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2)下列能大致表示PQ间地租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3)若图中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工业区布局的特点是 。
(4)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23.(2021春·福建龙岩·高一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租与距市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
(2)图中表示商业支付能力的曲线是 ;表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 。
(3)城市中心对 (工业、商业、居住)活动吸引力最大,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B区域最可能分布的功能区为 原因是 。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城乡规划(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春·安徽滁州·高二天长市炳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我国三大城市群部分资料统计表”,下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面积(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人均GDP(元)
京津冀 18.25 8379 60 47262
长三角 10.99 10763 70 65665
珠三角 5.56 5613 83 67121
1.由表可知,三大城市群中( )
A.人口密度最小的是珠三角 B.城市人口最少的是京津冀
C.GDP占全国比重最大的是长三角 D.单位面积城市人口最多的是长三角
2.当前,三大城市群面临的共性问题有( )
A.基础设施承压过大 B.人才流失严重
C.产业转型较为缓慢 D.国内经济发展腹地偏小
【答案】1.C 2.A
【解析】1.用常住人口除以区域面积可知,京津冀的人口密度约为459.1万人/平方公里,长三角的人口密度约为979.3万人/平方公里,珠三角的人口密度约为1009.5万人/平方公里,故京津冀人口密度最小,故A选项错误;用常住人口乘以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可知,京津冀城市人口约为5027.4万人,长三角的城市人口约为7534.1万人,珠三角的城市人口约为4658.7万人,故城市人口最少的是珠三角,故B选项错误;用人均GDP乘以常住人口可知,长三角的GDP总量最大,所以GDP占全国的比重最大,故C选项正确;用城市人口除以城市面积可知,京津冀的城市人口密度约为275.4万人/平方公里,长三角的城市人口密度约为685.5万人/平方公里,珠三角的城人口密度约为837.9万人/平方公里,故珠三角的城市人口密度最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城市群均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迁入量大,常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承压过大,故A选项正确;技术人才迁入量大,故B选项错误;三大城市群均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科技水平高,产业转型较快,故C选项错误;三大城市群均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腹地广阔,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人口密度大,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压力大等问题突出。
(2021春·安徽·高一统考阶段练习)云贵高原的人口大都分散居住,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的贵州省镇远古镇,房屋密集,人口众多,一度成为南方的商贸重镇。从镇远沿穿城而过的舞阳河向西能直通贵州腹地,向东进入洞庭湖,再通往全国各地。古镇中街道曲折回转,古宅大门斜对小巷,即所谓“歪门邪道”(见下图),但是其屋舍院落仍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云贵高原地区人们大都分散居住,原因主要是( )
A.土壤贫瘠,可耕种土地少 B.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地表崎岖,多山间小盆地 D.当地人口少,而土地资源丰富
4.历史上,镇远县一度成为南方商贸重镇,主要是由于( )
①位置重要,为贵州省东部的门户②地形由高原向丘陵过渡,较平坦
③有河流流经,沿岸土壤肥沃④古镇的水陆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镇远古镇“歪门邪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财不外露”的特殊文化寓意 B.深受地形影响
C.需要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D.方便居民出入
【答案】3.C 4.B 5.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及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那些分散在山间的小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有些小块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所以导致人们分散居住,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4.从材料中可知,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位置重要,东邻湖南省,①对;古代会在省份交界处设置驿站,故古镇陆路交通方便,而从镇远沿舞阳河通过水运又可向西能直通贵州腹地,向东进入洞庭湖再通往全国各地,说明镇远水运便利,④对,土壤及地形对其成为商贸重镇影响不大,②③错误,B项正确。故选B。
5.我国大多数民居大门朝南主要是为了采光,且镇远古镇屋舍院落仍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布局,说明其布局“歪门邪道”有特殊寓意,而古镇在历史上为商贸重镇,推测寓意为“财不外露”,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往往宅院的大门并非正对着巷道而是斜对着街道,这种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分布被叫做“歪门邪道”。大门不和巷道垂直或者平行,大厅也绝对不正对小巷的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因为这里曾经多商贾居住的原因,商人讲究风水,财不露白,门不对巷。
(2022春·青海西宁·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00m以上,森林覆盖率为56%。当地民居基本上都是“垛木房”,所用材料主要是木材,构造简单。2015年,洱源县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脱贫致富摘帽县之一,山区民居基本上都变为宽敞漂亮的青瓦白墙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垛木房”成为当地传统民居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气候干燥 B.森林广布 C.地震频繁 D.海拔较高
7.该地区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改变 B.交通条件改善 C.建筑能力提高 D.政府政策支持
【答案】6.B 7.D
【分析】6.传统民居一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多是就地取材。当地森林覆盖率为56%,森林广布,方便就地取材,B正确。气候、地震与海拔不是主要的因素,故本题选B。
7.2015年,洱源县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脱贫致富摘帽县之一,山区民居基本上都变为宽敞漂亮的青瓦白墙房。由此可知,居住条件得以改善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气候、交通、建筑能力无关,故本题选D。
【点睛】人类生活方式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传统民居基本就地取材,比如傣族的竹楼。
(2021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热、水充足 B.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
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9.甲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 )
A.制约农业劳动力转出 B.有利于优质耕地保护
C.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D.阻碍商品农业发展
【答案】8.B 9.C
【解析】8.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这些是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原因,B正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C错误。中国其它位于季风区种植的水稻也有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的优点,故不是东北的优势,A、D错误。故选B。
9.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能够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出,有利于商品农业发展,A、D错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增多,会占用部分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B错误;农业劳动力转出后,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均耕地增多,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稻米产区较我国其他稻米产区,所处纬度较高,故热量不足,人口密度较小,主要靠机械化生产;但黑土肥沃,且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故品质优良。
(2020秋·湖北恩施·高二巴东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是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在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不同区位下配套企业的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大企业的不同部门应选择恰当的区位( )
①管理和研发部门—中心城市市中心
②核心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③核心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工业园
④次要生产部门—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⑤次要生产部门—卫星镇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11.仅考虑土地成本和距离成本,配套企业应选择( )
A.中心城市市中心 B.中心城市工业园
C.卫星镇 D.中心城市周边县城
12.为改善投资环境,中心城市周边县城亟需( )
①建设连接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②控制和降低地价
③加强绿化,美化环境④完善公共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大企业的管理和研发部门对资金、技术、人才要求高,应布局在中心城市市中心,①正确。核心生产部门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宜选择中心城市工业园,不宜布局在中心城市周边县城,②错误,③正确。次要生产部门对资金、技术要求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宜选择布局在距核心生产部门较近的、土地成本较低的卫星镇,而不是中心城市周边县城,④错误,⑤正确。故选B。
11.依题意,该配套企业应布局在土地成本与距离成本之和最小处。结合图可知,在卫星镇处,土地成本与距离成本之和最小,C正确。故选C。
12.与卫星镇相比,中心城市周边县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应建设连接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①正确。地价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卫星镇相比,中心城市周边县城地价较高,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周边县城地价呈上升趋势,无法“控制”和“降低”。为应对地价较高的不利因素,中心城市周边县城可通过优惠政策如给予补贴等方式改善投资环境,②错误。加强绿化,美化环境,不能改善投资环境,③错误。与中心城市相比,中心城市周边县城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④正确。故选D。
【点睛】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2019春·重庆永川·高二阶段练习)《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
据上所述完成下面小题。
13.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 )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14.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 )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5.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
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D 14.A 15.A
【解析】13.ABC是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注意题目要求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①对。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②对。集市可以发展演变为城市,但并非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变而来,③错。最初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交换中心,④错。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18秋·河南·高三统考阶段练习)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绿化也快速推进,但本土杂草野花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影响“市容”和“美观”,很多城市的杂草野花在园林绿化中成为被消灭的对象,代之以高价的园林花卉或者单一的进口的人工草坪。人工草坪在实际养护中,不仅耗水量大,还需要定期把本土杂草野花都拔除,喷药防止病虫害。相反,近些年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告别人工草坪,让野草野花回归城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6.城市绿化的社会效益有
①创造城市景观 ②调节气候 ③提供游憩场所 ④吸烟除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人工草坪成为现代城市绿化主题的原因
A.更富自然美 B.植被类型更多样 C.整洁美观 D.适应性强
18.近些年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告别人工草坪,让野草野花回归城市绿化的原因是野草野花
①生态系统稳定 ②绿化成本低 ③景致多样,富于变化 ④污染少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6.C 17.C 18.B
【解析】16.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绿地的社会效益。城市绿化的社会效益有创造城市景观、提供游憩场所、文化科教园地、社会交往空间等,而调节气候、吸烟除尘,降低噪音等属于生态效益。因此①③正确,故选C对。
17.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规划。人工草坪因平整、翠绿、整齐划一 整洁美观,受城市绿化欢迎。故C对。
18.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绿化制备的选择。野花野草作为本土生物,适应性强,无生物入侵问题,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绿化成本低、污染少,景致多样,富于变化等,使城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B对。
19.(2023春·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是一帧以当地民居为主题的剪纸作品。
据此,回答下题。
剪纸所反映的区域特征及该景观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地势低平,降水集中-川渝地区
B.地势起伏,气候湿热-湘黔地区
C.山高谷深,河网密布-青藏地区
D.黄土广布,沟壑纵横-甘陕地区
【答案】B
【详解】不同的民居反映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图中有山、有水,地势起伏大,民居多为高脚楼,依山而建,便利通风防潮,因此该地区气候湿热。湘黔地区地势起伏,气候湿热,只有B选项的描述同时满足地势、气候特征。川渝地区候湿热,地势低平不符合图中信息,A错误。青藏地区有高寒特征,不符合题意,C错误。甘陕地区降水少,气候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20.(2023春·新疆乌鲁木齐·高一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详解】图乙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B正确;甲图反映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A错误;丙图只是单纯的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C错误;丁图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类居住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二、综合题
21.(2021秋·浙江台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原因:利于靠近水源便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同),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分析】本题以茶马古道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河流对聚落的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读图乙可以看出,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进行分析。河流在流经河湾时,河水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凹岸不断被侵蚀而崩塌,而凸岸一侧,由于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不断扩大,形成新的陆地,该处取水方便,又无洪涝灾害,适宜居住而成为聚落。
(2)
读图乙可以看出,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其原因可以从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沉积,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临近河流,生活取水方便,农业灌溉便利,有利于开展生产和生活。
(3)
读图文材料可知,甲所在地区地处西南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选线受限制大。该区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古道建设工程量大,工程难度大,建设成本高。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夏季降水多,降水强度大,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上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施工难度大。
22.(2023春·河北石家庄·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例①②中,表示商业区的是 。某开发商在a地开发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2)下列能大致表示PQ间地租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3)若图中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工业区布局的特点是 。
(4)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答案】 ① 靠近大学城,文化氛围好;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交通便利 C 东南风(或西北风) 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等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会导致环境、交通、居住、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详解】(1)图例①②中,表示商业区的是①,①地面积小,位于城市中心,一般用作商业。某开发商在a地开发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靠近大学城,文化氛围好;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交通便利。
(2)PQ间地租穿越两个商业区,即为高峰期,中间是河流,则为低谷区,第二个商业区仅穿越了边缘,所以穿过第二个商业区附近时有两个小高峰,故选C。
(3)若图中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城市不会受到大气污染,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南部,风向应与其垂直,应为东南风或西北风。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布局在郊外城市边缘,交通线附近,既不污染城区,又方便原料和产品运输。
(4)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般采取的措施包括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等。
【点睛】
23.(2021春·福建龙岩·高一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租与距市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
(2)图中表示商业支付能力的曲线是 ;表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 。
(3)城市中心对 (工业、商业、居住)活动吸引力最大,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B区域最可能分布的功能区为 原因是 。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 。
【答案】 距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地租越低 a c 商业 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居住区 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 地价便宜,对市中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持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分区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
【详解】(1)读图可知,一般随着距离市中心越远,地租水平越低。
(2)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根据地租水平,A为商业区,a为商业支付能力的曲线,c为工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C为工业区。
(3)城市中心对工业、商业、住宅活动的吸引力取决于他们的付租能力,而付租能力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读图,付租水平最高的土地利用形式是商业用地。商业区交通便利,接近最大消费人群,B区域为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上下班又便于购物和休闲。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虑地租水平低;另一个考虑的是对城市中心污染小。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