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9.自然灾害与防治(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19.自然灾害与防治(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1 18:01: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自然灾害与防治(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游客8月在浙江省某山区旅游时拍摄的沿溪谷涉水而上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月的浙江最常见的天气表现为( )
A.台风频发 B.凉爽多雨 C.炎热少雨 D.雹大如蛋
2.该月在此溪谷中游玩,对游客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是( )
A.台风 B.泥石流 C.山洪 D.龙卷风
3.为保障在溪谷中游玩的游客安全,当地政府应( )
①在沿线建立有人值守的水情观测点②清理河道中较为陡滑的巨石③建立临时卫生服务站,以备不时之需④在河道上游地区建立多级水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2春·甘肃平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滨海盐碱土是海水浸渍形成的土壤,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大部分植物在其中难以生存。泥炭土是在地表湿润缺氧的环境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瓦登海位于丹麦西部(如下左图),几千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影响,海平面发生变化,其海滩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沉积体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瓦登海海滩剖面的沉积层序,可推知该地海平面(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下降 D.波动上升
5.不同位置古海滩厚度不一,其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作用稳定 B.差异性侵蚀
C.差异性沉积 D.人类活动频繁
6.当前,瓦登海海岸带需重点防御( )
A.风暴潮 B.海啸
C.赤潮 D.气旋
(2022秋·山东烟台·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烟花”台风于2021年7月18日2时生成于西太平洋区域,穿过舟山群岛,7月26日9.50左右在浙江省沿海登陆,之后沿浙江、江苏、安徽等区域一路北上至渤海湾逐渐消失。下图为“烟花”台风路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风可引发风暴潮。7月25日12时,图中四地沿岸涨潮水位最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8.从7月25日12时到7月26日12时,舟山市的风向变化是( )
A.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B.由西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 D.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
(2021秋·广东佛山·高三佛山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亚洲东部2020年12月29日11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由图可知( )
A.我国大多数地方正在或将要经历寒潮天气
B.我国大多数地方有大风、降温、风暴潮过程
C.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为1015百帕
D.受赤道低压影响,藏南和川西为低压天气系统控制
10.此次天气过程中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灾情较两广地区小,其主要原因是东北( )
A.降温幅度较小 B.农事活动几乎停止 C.农业规模较小 D.最低气温值较高
11.内蒙古为应对该灾害性天气,应当( )
①加强圈棚保温②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③加强草料储备④加强现代通信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1春·河南信阳·高二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贵州省气象局2020年3月24日发布,全省大部分地区遭遇多雷电天气,省大部分地区雷雨中伴有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下面甲图为“冰雹形成原理图”,乙图为“一天中不同时段冰雹发生的百分比”,读图回答下题。
1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冰雹形成的基本条件不正确的是( )
A.云层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B.大气的温度要低于0℃
C.强烈的上升气流 D.稳定的大气环境
1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可能造成冰雹灾害的天气系统可能有( )
①冷锋②准静止锋③气旋④反气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相关部门在分析强降雨、冰雹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质调配时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还可用来( )
A.出行导航 B.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C.进行水文观测 D.监测森林火灾
(2021秋·山西太原·高三山西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16.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秋·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阜宁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泥石流是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较少,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打机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秋·浙江温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长江沿岸某大城市内涝频率较高。2016年7月一场强暴雨过后,该市城区大片居民社区受淹,部分区域渍水长达10天。下图示意该市某新城区2000年和2016年河湖、城市道路与渍水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内涝发生时该市区向长江排水的闸口大多关闭,是为了( )
A.提高市区水位 B.防止江水倒灌 C.稳固长江大堤 D.减小江洪压力
20.图示城区发生内涝时渍水区多集中在( )
A.人口密集地带 B.交通干线两侧 C.新增土地区域 D.城区南部低地
二、综合题
21.(2023春·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诱发了约50000处崩塌、滑坡,形成的固体松散物总体积达52.5亿m3,这些崩滑体成为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物源。研究汶川县映秀镇北部的14条沟的物源分布及演变发现,2008~2017年,流域内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小。下图示意崩滑体物源分布与山体坡度、坡向的关系。
(1)描述崩滑体物源面积随山体坡度的变化特征。
(2)分析崩滑体物源面积随山体坡度变化特征的成因。
(3)2008-2011年期间各个坡度间的崩滑体物源面积减少最快,试推测其原因。
(4)图中显示,山体的南坡、东南坡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减少速度最快,试分析原因。
22.(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重要。图a示意福建省的地形河流图,图b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图c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材料二 图为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图。
(1)分析图中5~8月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变化的自然原因。
(2)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提出福建省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3.(2022秋·江苏淮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述江苏省淮安市蔬菜大棚种植户应对寒潮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自然灾害与防治(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重庆·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游客8月在浙江省某山区旅游时拍摄的沿溪谷涉水而上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月的浙江最常见的天气表现为( )
A.台风频发 B.凉爽多雨 C.炎热少雨 D.雹大如蛋
2.该月在此溪谷中游玩,对游客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是( )
A.台风 B.泥石流 C.山洪 D.龙卷风
3.为保障在溪谷中游玩的游客安全,当地政府应( )
①在沿线建立有人值守的水情观测点②清理河道中较为陡滑的巨石③建立临时卫生服务站,以备不时之需④在河道上游地区建立多级水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C 2.C 3.B
【解析】1.7、8月份,长江流域被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故此月最常见的天气状况是晴朗炎热,C正确;8月份台风多发,但不是最常见的表现,A错误;8月份浙江多晴天,气温高,B错误;冰雹多发于西南、华南山区,且出现的概率较低,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
2.8月份,浙江以晴朗天气为主,但多发台风,台风过境会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在溪谷地区易引发山洪,河流水位突涨,危害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C正确;台风本身对溪谷的影响较小,A错误;浙江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的概率较低,B错误;龙卷风一般多发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此时浙江多炎热干燥,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
3.为应对山洪等突发灾害,政府可以加强水情监测与预警,①正确;建立卫生服务站,提高应急处置能力,③正确;清理巨石、建水坝,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当地的旅游景观,干扰原生生态,不可取,②④错误。故选B。
【点睛】冰雹最常出现的地区一般和地形高度、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地形越复杂,海拔越高,越容易遭受冰雹的袭击。在我国最常见于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
(2022春·甘肃平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滨海盐碱土是海水浸渍形成的土壤,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大部分植物在其中难以生存。泥炭土是在地表湿润缺氧的环境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瓦登海位于丹麦西部(如下左图),几千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影响,海平面发生变化,其海滩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沉积体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瓦登海海滩剖面的沉积层序,可推知该地海平面(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下降 D.波动上升
5.不同位置古海滩厚度不一,其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作用稳定 B.差异性侵蚀
C.差异性沉积 D.人类活动频繁
6.当前,瓦登海海岸带需重点防御( )
A.风暴潮 B.海啸
C.赤潮 D.气旋
【答案】4.D 5.B 6.A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总体来看该地沉积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古沙滩、泥炭土、盐碱土。根据材料可知,盐碱土是海水浸渍形成的土壤,说明海平面上升;图中沉积层序大约在50-200米的范围内,随着时间变化,沉积物出现泥炭土-盐碱土-泥炭土-盐碱土的交替变化,说明,海平面波动上升。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风力作用稳定,不同位置古海滩厚度差别不大,故A选项错误;据图可知,200米处古海滩缺失,其底部基岩海拔较低(利于物质沉积),且左右两侧有古海滩存在,说明地质时期,200米处沉积形成了海滩,后由于侵蚀作用,古海滩被剥蚀,据此可推测,不同位置古海滩厚度不一的主要成因是差异性侵蚀,不是差异性沉积,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人类活动频繁会破坏海滩环境,但不是古海滩厚度不一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根据所知识可知,瓦登海海岸为全球最大的潮间带,地势低平,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多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因此,当前瓦登海海岸带需重点防御风暴潮,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所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瓦登堡不在火山、地震带上,故海啸发生几率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潮属于海洋污染,水温高、风浪小,海湾封闭等条件易发生赤潮现象,瓦登海温度较低,海域开阔,风浪大,因此,赤潮现象较少,故C选项错误;瓦登海海岸重点防御的是自然灾害,但气旋不一定是灾害,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两大类。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2022秋·山东烟台·高二校考阶段练习)“烟花”台风于2021年7月18日2时生成于西太平洋区域,穿过舟山群岛,7月26日9.50左右在浙江省沿海登陆,之后沿浙江、江苏、安徽等区域一路北上至渤海湾逐渐消失。下图为“烟花”台风路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风可引发风暴潮。7月25日12时,图中四地沿岸涨潮水位最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8.从7月25日12时到7月26日12时,舟山市的风向变化是( )
A.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B.由西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 D.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
【答案】7.C 8.D
【解析】7.台风会影响潮水,形成强烈的风暴潮。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则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酿成巨大灾难。甲地距离台风较远,水位不会最高,A错误;乙地位于台风北部地区,风向离岸,潮水水位较低,B错误;7月25日12时丙地位于台风西部,受河口形状、河流径流等的影响,涨潮水位较高,C正确;丁地深入河道,涨潮水位不如丙地高,D错误。故选C。
8.从7月25日12时到7月26日12时,舟山市由位于台风中心西部变化到位于台风中心东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由向东变化到向西,考虑地转偏向力,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
【点睛】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2021秋·广东佛山·高三佛山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亚洲东部2020年12月29日11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由图可知( )
A.我国大多数地方正在或将要经历寒潮天气
B.我国大多数地方有大风、降温、风暴潮过程
C.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为1015百帕
D.受赤道低压影响,藏南和川西为低压天气系统控制
10.此次天气过程中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灾情较两广地区小,其主要原因是东北( )
A.降温幅度较小 B.农事活动几乎停止 C.农业规模较小 D.最低气温值较高
11.内蒙古为应对该灾害性天气,应当( )
①加强圈棚保温②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③加强草料储备④加强现代通信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9.A 10.B 11.B
【分析】9.图中显示亚洲高压非常强大(中心气压1080百帕)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其影响,多地会遭受寒潮天气,伴随大风(偏北风)、降温、雨雪天气,但不会有来自海上的风暴潮。故A对,B、C错。藏南和川西主要受地形影响为低压系统控制,故D错。所以选A。
10.此为冬季,受强冷空气影响,纬度更高农业规模大的东北地区降温幅度大,最低气温低,但其灾情比两广地区小是因为东北地区处于农闲,农业活动几乎停止,B对。降温幅度、农业规模、最低气温都不是导致此时段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灾情较小的原因,ACD错误。所以选B。
11.内蒙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加强圈棚的保温、加强草料储备都可以有效减轻寒潮对畜牧业的影响,①③正确;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现代通讯建设对该地区应对寒潮影响相对不大,②④错误。所以选B。
【点睛】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2021春·河南信阳·高二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贵州省气象局2020年3月24日发布,全省大部分地区遭遇多雷电天气,省大部分地区雷雨中伴有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下面甲图为“冰雹形成原理图”,乙图为“一天中不同时段冰雹发生的百分比”,读图回答下题。
1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冰雹形成的基本条件不正确的是( )
A.云层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B.大气的温度要低于0℃
C.强烈的上升气流 D.稳定的大气环境
1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可能造成冰雹灾害的天气系统可能有( )
①冷锋②准静止锋③气旋④反气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相关部门在分析强降雨、冰雹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质调配时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还可用来( )
A.出行导航 B.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C.进行水文观测 D.监测森林火灾
【答案】12.D 13.C 14.B
【分析】12.云层中要有充足的水汽才能发生强烈的凝结、凝固现象,从而形成冰雹,A不符合题意;大气的温度要低于0℃,云中雨滴才能凝结成冰珠,从而逐渐形成冰雹,B不符合题意;强烈的上升气流才发生强烈的凝结、凝固现象,从而形成冰雹,C不符合题意;稳定的大气环境,不可能出现强烈的上升气流,云中冰珠不可能逐渐增大形成冰雹,D符合题意。故选D。
13.图中显示,冰雹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冷锋一般移动速度快,锋前的暖气团有可能出现强烈上升运动,有可能形成冰雹天气,①符合题意;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两者势力不强,因此很难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冰雹天气的可能性不大,②不符合题意;气旋中气流辐合上升,当地气旋势力够强时,会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可能形成冰雹天气,③符合题意;反气旋中气流辐散下沉,不可能形成冰雹天气,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14.相关部门在分析强降雨、冰雹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质调配时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出行导航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是地理信息系统,A错误;规划城市道路交通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进行矿产地质探测和监测森林火灾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不是地理信息系统,排除CD错误。故选B。
【点睛】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上的高空时,便凝结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2021秋·山西太原·高三山西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16.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5.B 16.C
【分析】15.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夏季(7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该流域7月可能会发生夏雨型滑坡,故B正确,7月不可能有春汛,该区域不是石灰岩,不可能是岩溶型坍塌,该区域没有冰川和常年积雪,所以7月不可能发生融水型泥石流,故ACD错。故选B。
16.读图可知,M村落位于该流域下游,因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堆积区,甲地地势较高,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乙地位于山脊,水源不足,不利于村落规划和建设,丙地海拔在1100米以上,地势较高,距离滑坡和泥石流区较远,距离交通线较近,适宜村落规划建设,丁地靠近滑坡频发区,对新建村落威胁大,故C正确,ABD错。
【点睛】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2021秋·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阜宁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泥石流是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较少,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打机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7.C 18.A
【解析】17.西南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岩石破碎,且地形起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从图中看Ⅳ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①④正确。Ⅳ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②错。地表基岩广布不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③错误。故选C。
18.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先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①正确。修建水库可在丰水期存水,枯水期放水,既可防洪又能抗旱,②正确。疏浚河道有利于洪水下泄,可防洪,但不能抗旱,③错。打机井可抗旱,但不能防洪,④错。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基岩,是陆壳表层风化层下面的完整的新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使得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新矿物,
(2022秋·浙江温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长江沿岸某大城市内涝频率较高。2016年7月一场强暴雨过后,该市城区大片居民社区受淹,部分区域渍水长达10天。下图示意该市某新城区2000年和2016年河湖、城市道路与渍水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内涝发生时该市区向长江排水的闸口大多关闭,是为了( )
A.提高市区水位 B.防止江水倒灌 C.稳固长江大堤 D.减小江洪压力
20.图示城区发生内涝时渍水区多集中在( )
A.人口密集地带 B.交通干线两侧 C.新增土地区域 D.城区南部低地
【答案】19.B 20.C
【解析】19.内涝发生时城市应加快排水,降低市区水位,A错误;暴雨过后,长江水量大,水位高,易倒灌市区,闸口关闭以防江水倒灌,B正确;闸口关闭,长江水不能分流,不利于大堤稳固和长江防洪,C、D错误。故选B。
20.由图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6年河湖面积减小,渍水区多分布在缩小后的河湖边缘,由此可推测,渍水区多为新增土地,C正确;内涝发生时渍水区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而形成,与人口密度、交通干线关系不大,A、B错误;由2016年图可知,南部渍水区较少,其他区域较多,D错误。故选C。
【点睛】淡水湖面积减小的原因包括围湖造田和入湖河流带去的大量泥沙淤积。湖泊周边的渍水区,应该是早期的湖床转变成的土地,即新增土地。
二、综合题
21.(2023春·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诱发了约50000处崩塌、滑坡,形成的固体松散物总体积达52.5亿m3,这些崩滑体成为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物源。研究汶川县映秀镇北部的14条沟的物源分布及演变发现,2008~2017年,流域内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小。下图示意崩滑体物源分布与山体坡度、坡向的关系。
(1)描述崩滑体物源面积随山体坡度的变化特征。
(2)分析崩滑体物源面积随山体坡度变化特征的成因。
(3)2008-2011年期间各个坡度间的崩滑体物源面积减少最快,试推测其原因。
(4)图中显示,山体的南坡、东南坡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减少速度最快,试分析原因。
【答案】(1)随着坡度增加物源面积逐渐增大;在坡度为40°~45°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迅速降低。
(2)坡度大于45°的地方,松散碎屑物质发育较薄,不利于浅层滑坡发生;坡度小于20°,坡度较小,坡体较稳定。
(3)震后山体松弛,地表破碎,松散物源充足;期间爆发强降雨,形成强烈的地表径流;崩滑体物源被冲刷进入沟道,并随径流流出沟口。
(4)南坡、东南坡的崩滑体发育更为突出,物源面积基数大;地处迎风坡,降雨集中,崩滑体物源更易被降雨冲刷进入沟道,冲出沟口。
【分析】本题以崩滑体物源分布与山体坡度、坡向的关系图为资料,涉及了崩塌物成因和变化的原因,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崩滑体物源面积随山体坡度的变化特征需要结合坡度和物源面积进行分析,结合图片可知,随着坡度增加物源面积逐渐增大,在坡度为40°~45°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迅速降低。
(2)崩滑体物源面积需要结合地质环境和坡度进行分析,结合图片可知,坡度大于45°的地方,松散碎屑物质发育较薄,不利于浅层滑坡发生;坡度小于20°,坡度较小,坡体较稳定,因此也不利于滑坡的发生。
(3)2008-2011年期间各个坡度间的崩滑体物源面积减少最快需要结合坡度和外力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地震过后,地质环境不稳定,山体松弛,地表破碎,导致松散物源充足;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强度较大,因此该期间爆发强降雨,形成强烈的地表径流,侵蚀冲刷能力较强;大量的崩滑体物源被冲刷进入沟道,并随径流流出沟口,因此导致2008—2011年期间各个坡度间的崩滑体物源面积减少最快。
(4)山体的南坡、东南坡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减少速度最快的原因需要结合崩塌物数量和流水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图片可知,南坡和东南坡的崩滑体本身面积更大,物源面积基数大,因此侵蚀量大;结合所学可知,该地降水主要是受到东南风的影响,因此山体的南坡、东南坡都是出于迎风坡,降水较多且集中,冲刷能力较强,崩滑体物源更易被降雨冲刷进入沟道,冲出沟口,导致山体的南坡、东南坡的崩滑体物源数量减少速度最快。
22.(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重要。图a示意福建省的地形河流图,图b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图c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材料二 图为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图。
(1)分析图中5~8月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变化的自然原因。
(2)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提出福建省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多。6月份降水多,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少。
(2)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应对措施: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对民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及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变化的自然原因,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根据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的坐标图可知,全年来看,5-8月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较多,其中6月份次数最多,7月份次数较少。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的时间变化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有密切关系,结合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降水量数值及其地理位置,可知福建省地处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多。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6月份降水多,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7月份锋面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少。
(2)根据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图与福建省的地形河流图可知,从地形类型与海陆位置来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针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变化及其原因与滑坡、泥石流空间分布的特点,为灾情预警系统、工程监管部门、各级政府、普通民众等主体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对民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23.(2022秋·江苏淮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述江苏省淮安市蔬菜大棚种植户应对寒潮的措施。
【答案】(1)寒潮出现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向西南方向递减快,向东递减慢。寒潮主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进入我国,越靠南能够到达的寒潮越少。寒潮在我国境内主要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西南受地形阻挡寒潮影响小。
(2)及时跟踪寒潮天气变化情况;加固蔬菜大棚设施,增强抗灾能力;购买灾害险,减少损失;储备物资,科学有效应对。
【分析】本题以寒潮出现次数和移动路径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涉及寒潮灾害的应对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和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中用等值线来描述寒潮出现的次数。最大值出现在蒙古的乌兰巴托附近,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在图示区域中,等值线明显向南昌方向延伸,可得出:主要是要西北向东南递减,越往南寒潮出现的次数越少;同时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也是递减趋势,但等值线在东北方向分布稀疏,说明递减的速度较慢,寒潮对东北各地区影响较大;但向西南方向上递减速度较快,西南地区出现寒潮的次数少,考虑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隆起,不利于冷气团的深入造成的。
(2)寒潮到来时,一般会带来大风、强降温、暴风雪等灾难性天气,而蔬菜大棚要靠白天收集太阳能维持内部温度,故寒潮对其影响较大。寒潮具有突发性,应对寒潮,菜农首先要密切关注寒潮天气预警;提前加固大棚设施,防止大风破坏大棚;同时暴风雪可能会影响到交通、通讯、电力等,所以要储备好物资。最后对于寒潮多发区,菜农应提高风险意识,积极购买灾害险。
【点睛】分析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读图名图例,确定等值距,看递变,看延伸方向,看极值,看疏密状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