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07: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一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小方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稳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疾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责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5、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6、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9、“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10、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敬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13、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14、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蜡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镝。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选自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5、下列文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唧(jī)唧 漪(qí)波 憨(hān)厚
B.笨拙(zhuó) 俯瞰(kàn) 桀骜(ào)
C.亵渎(dú) 拜谒(yè) 逼仄(zè)
D.粟菽(shū) 飞镝(zhé) 锦毡(zhān)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一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
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
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以“我”对黄河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为线索,在时空的切换中,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意和深沉的思索。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19、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及前后文内容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一般人不懂诗的原因是他们窄化了诗的材料的范围,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诗的材料,而忽略了能够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并散布生命的事物就可以作为诗的材料,比如机械的力量等,且作者并不认为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答案:①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建设社会,创造奇迹,是产生“机械的诗”的前提。②作者写机械具有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③作者赞美机械的诗,其实是在赞美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解析: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分析“机械的诗”和“工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要分析二者表面上的联系。根据原文中的“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定是一首好诗”“机械完成了奇迹”可知,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操控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和创造,创造了各种奇迹,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能有“机械的诗”。其次要分析二者深层次的联系。散文中作者写物、赞美物,往往是为了表现和赞美与物相关的人,此文亦是如此,表面上是在写机械的力量、创造和诗性,其实是以物写人,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最后,从全文来看,行文充溢着作者对机械的力量、创造的赞美,作者认为“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其实是在赞美机械背后工人的力量和创造。
3、答案:①从写渡轮上工人操纵机械跳转到写上海大厦的建筑工人打桩,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无处不在。②文章前面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跳转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③再次赞美工人谱写的机械的诗能够创造奇迹,给人带来喜悦,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分析文章构思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从内容、文体特点、主旨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前文叙述了作者旅途中乘坐火车渡江看见工人操纵机械的情景,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见到的工人修建大楼时打桩的情景,从轮船上的机械指挥到大厦建筑工程,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广泛存在。从文体特点上看,前文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由乡村中的机械运作场景联想到城市工人操纵机械建筑房屋的场景,这一跳转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从主旨上看,前文赞美了机械的诗和工人的辛勤创造,而最后一段说建筑大厦打桩时“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4、答案:A
解析:分析鉴赏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错误,从文中“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一点一点地种”可知,德贵已经习惯了淮河的泛滥和自然天气对自己耕作河滩地的影响,他坚持种河滩地体现出他的执着,其中人与自然之间虽有矛盾,但并不激烈。且“埋下了伏笔”错误,伏笔是对将要出现、发生在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预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通常较隐蔽。而本文第一段则是对过去德贵种河滩地的情况的概述,交代了故事的大体面貌,所以这不是“伏笔”。
5、答案:①写犁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犁的暗裂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②写牛时运用了拟人修辞,牛与人“懒懒散散的模样”巧妙地将牛与人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合二为一。③从叙述逻辑上看,表面上是分述“人、牛、犁”,但是三者联系紧密:人因犁而佝,犁老而似人,牛因人而和。这三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解析: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首先本题题目中已经强调了“人、牛、犁浑然一体”,题干问的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这就需要考生抓住这一关键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要明确写犁的时候使用了比喻,要抓住其中的喻体“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这一比喻实现了老人与犁的巧妙结合;再看写牛的时候,一“领”一“跟”,一“赶”一“牵”,牛与人都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人与牛合二为一,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再从画线句整体叙述逻辑来看,表面上分述“人、牛、犁”,实际上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要点明确。
6、答案: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犁与牛十分熟悉,有着充分的了解,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与牛,从中可以看出他与犁、牛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他此时的轻松愉快;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对得到他人理解的渴望以及下定决心犁地种地之后的痛快。
解析:从特定内容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题应找到小说中德贵与牛、犁的对话的内容,不同的对话内容展示出人物不同的心理。从第七段德贵与犁、牛“饮水”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牛与犁的了解,明白它们都需要喝水,表现了德贵对它们的疼惜;从第八段德贵喝水后“骂”犁与牛的话,可以看出他与牛、犁的深厚感情,从这样的嬉笑怒骂中可以看出德贵此时的轻松、愉快;从第十段德贵“问”牛与犁是否要犁地的对话,可以看出德贵希望有人肯定他的做法,最终他决定种河滩地,此时的他是痛快的。
7、答案:B
解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 “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此处父亲并不是在教儿子如何通过看神情、听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8、答案:C
解析: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 “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说的是父亲希望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9、答案: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
解析:梳理归纳人物的内心感受 整个段落虽然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但父亲满怀深情地细数村庄的各种作物“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和劳动工具,描绘那锻炼人身心的劳动场景和那淳朴祥和美好的生活画面——“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亲对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父亲让儿子“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是想让儿子经受劳动的洗礼,从而锻炼身心,获得难忘的人生体验。根据“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可知,在父亲看来,村庄的风情风物应该永远存在,不应随着现代化发展而被丢弃。“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才得以延续”说的是大地的输出让人类存活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滋养哺育人类的大地的感激。
10、答案: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析:实际应用,写作文学短评 对哪组关键词最有感触和思考,就选择哪组关键词来写。如果选择甲组,要重点思考“未来”“回忆”“成长”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未来”“回忆”这两者在内容上有何体现?通过阅读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当年自己插队的地方走走看看,儿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等都是父亲关于其未来的想象,父亲给儿子讲的村庄的事等都是他对过去的回忆。那么“未来”“回忆”与“成长”有何关联?文章没有直接写“成长”,“成长”指向的是文章主旨。父亲年轻时在插队的地方获得了成长,也希望儿子重走自己走过的路,学会跟人相处,学会在坟茔触摸历史感,学会辨认庄稼,学会懂得父亲,更学会懂得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找到自我。由此,“成长”将“未来”和“回忆”串联了起来。如果选择乙组,先要确定“河流”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然后挖掘其象征义或比喻义,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承载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11、答案:D
解析:理解文本相关内容;选项中“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不正确,原文第9段中的“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已经交代清楚会长作为贵宾是不用为额外点戏包封的。
12、答案:C
解析:分析鉴赏艺术特色;“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本题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内容对比分析和鉴赏的形式,考查点为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难度比单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唯美诗意、静谧幽远、温暖祥和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人们观赏社戏之后“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失落与惆怅”偏离文章主旨。
13、答案:①描写戏前周密、隆重的准备工作。如戏班子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贵宾;时局不好,但凡事还是依照往年成例进行。②详细描写看社戏人的服饰言行。人们换上浆洗过的新衣服、妇女戴首饰抗长凳、长顺衣着隆重、赏红包封等。③描写社戏郑重开锣的杨景。第一天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羊杀鸡,开锣后“打加官”。④描写戏目内容安排。第一出戏象征吉祥,第二出戏劝忠敬孝,下午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能杂乱。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社戏的仪式感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需要在细节中提炼概括,比如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邀请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子的有名人物,从社戏前的准备工作来描写社戏的仪式感。人们看戏的装束也表现出仪式感,比如文中对长顺的描写“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衣饰名称交代得如此详细,人物动作如此生动,凸显出社戏的仪式感。另外,文中第7段对开锣场景的描写细致传神,且戏目由第一出的象征吉祥性质到第二出的劝忠敬孝,再到下午的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能杂乱,也体现了仪式感。考生需要感受这种细节呈现的内涵,然后加以整合,并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14、答案:①表明社戏历史悠久,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②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照例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③表现了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品味重要词语的意蕴;文章在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中,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说明社戏是当地每年都举办的,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把社戏活动办得这么隆重,充满仪式感,说明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根据第2段中的“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可知,当时正处于战争中,但是当地人仍严格遵循以往的程序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开锣那天,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就已填满了观众,他们通过社戏表演释放对生活的热情,结尾处“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表现了当地人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5、答案:C
解析:识记常用字字音;A项,漪yī波;B项,笨拙zhuō;D项,飞镝di。
16、答案:BD
解析:理解分析文本内容;B项,“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中的“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可知,反映的应是他们对黄河的向往。D项,“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理解错误。“我”是在走下太行山到黄河边去亲近、拥抱、拜谒黄河时想起曹操的诗句的,文中引用曹操的诗句表现的是“我”亲近、拥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的复杂感受,而不是“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
17、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解析: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文中重要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的运用、事物特点的表现、作者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入手。画线句用“桀骜不驯”“柔媚”“婉约与温情”“幽雅与含蓄”来形容黄河,赋予黄河以人的性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三个分句结构一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了点儿”在句中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整个画线句描写的是月色下的黄河,此时的黄河“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多了点儿柔媚、婉约、温情、幽雅与含蓄,不同于前文所描写的早晨和傍晚壮观、壮美的黄河,因此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温和柔美的特点,展现出它的另一样貌。
18、答案: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主要叙写的是“我”从听说黄河、想象黄河到去寻找和体验黄河、亲近与拥抱黄河的过程,因此可从“黄河”和“我”的角度去文中寻找对比点。从黄河自身的角度看,可以分析黄河不同特点的对比、前后不同阶段的特点的对比等。如文中既写了早晨和傍晚日光照耀下壮观壮美的黄河,又描写了月夜下柔媚含蓄的黄河,黄河的壮阔和柔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的“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描写的是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而“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游人如织,笑声盈盈”描写的是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两个阶段的黄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我”的角度看,文中既写了小时候“我”把耳朵贴在枕头上听黄河的涛声、想象黄河,以及“我”了解的祖祖辈辈心目中的黄河,又写了“我”到黄河边去亲眼看到的黄河,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形成了对比。文中既描写了“我”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看到的景象,也写了“我”走下太行山到黄河边近观黄河的所见所思,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形成了对比。
19、答案: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
解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先是写母亲让“我”把耳朵贴在枕头上听涛声想象黄河,父亲带“我们”到山头看黄河,他们“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接着写祖祖辈辈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于是“我”去寻找和体验黄河、亲近与拥抱黄河,看到了黄河的美,“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作者通过写小时候“我”对黄河的想象、祖祖辈辈耳闻口述的黄河以及“我”亲眼见到的黄河图景,表达了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文中写“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一旦泛滥,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乞讨,但是这些灾民在灾后大都会回到黄河边上继续生活,因为“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刚性、韧性,作者通过写黄河和两岸人民的关系,抒发了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文章结尾写道“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作者通过描绘现今黄河造福人类的美好图景,抒发了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