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重难点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多角度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3.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与对外关系 难点:唐后期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知识梳理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一)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
(1)条件: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2)时间: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
(3)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二)经济建设
1.特点: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
2.活动
(1)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洛阳
①兴建:隋炀帝时期兴建。
②地位: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
①特点:贯通南北。
②意义: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灭亡
1.原因
(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2)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过程
(1)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盛衰(618-907年)
(一)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①帝王:唐太宗。
②内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地位:少有的开明政治。
(2)武周政治
①帝王:武则天。
②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①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
②内容: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③特点: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④地位: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民族关系
(1)背景: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
(2)与突厥关系
①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682年,被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②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与吐蕃关系
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4)与靺鞨的关系
①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
②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影响: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时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样吗?
(二)唐朝的衰亡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②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经过: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
(1)原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
(2)结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覆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
1.形成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突破
一、 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
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的开凿,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大规模兴修水利。
2、启示
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统治者的个人作为,对国家政局走向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二、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1、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
2、主要表现在:
(1)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
(2)唐朝也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3)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4)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5)民族间较少战事,和平交往是主流。
课堂训练
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隋朝( )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解析】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可知,其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江南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粮食财税的重要来源地,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故选D项;据“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可知,“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只涉及其中一方面,排除A项;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可知,开凿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与商业贸易不符,排除B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属于运河开凿后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D
2.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讧变乱,不符合秦、隋灭亡的史实,故B项错误;秦有宦官赵高专权,隋没有;秦、隋都没有外戚专权,C项错误;秦、隋两朝都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被农民起义推翻,故D项正确。
【答案】D
3.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唐代出现了一种结构更加完备的耕作工具,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不仅节省了畜力,也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这种耕作工具是( )
A.大镰 B.曲柄锄
C.耧车 D.曲辕犁
【解析】根据材料“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可知材料所指的是曲辕犁,其通过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度,更加符合力学原理,体现出相比直犁的灵活性,D项正确;大镰属于收割工具,排除A项;曲柄锄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翻土工具,排除B项;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排除C项。
【答案】D
4.“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轻赋省刑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从而获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拥戴,因此成为“天可汗”,故选B项;“天可汗”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是一种民族政策,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藩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玄宗本着“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这一事件( )
A.标志着藩镇割据的正式形成 B.说明唐朝的民族矛盾尖锐
C.消除了各地藩镇谋反的心理 D.加速了安禄山叛逆的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事件发生于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请以“藩将三十二人代汉将”明显是为叛乱作准备,而玄宗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安禄山的纵容,这加速了安禄山叛乱的进程,D项正确;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消除各地藩镇谋反的心理,排除C项。
【答案】D
6.(2021·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年)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央官吏的俸钱情况,没有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官吏俸钱没有降低,无法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排除D项。
【答案】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年),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
(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
(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
【答案】(1)史料价值:《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
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