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31 08: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重难点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多角度认识其发展原因及其影响。 2.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 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交融以及多元发展的意义。 重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特征,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得以发展的原因。 难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流变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唐时期
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反佛思想
(1)原因: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代表: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5)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特点: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流派: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2.唐朝
(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代表: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三)艺术
1.书法
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石窟
(1)背景:佛教广泛传播。
(2)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3)地位: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6.火药
(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7.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8.医学
(1)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学交流和研讨
1.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中国与日本、新罗之间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二、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体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2)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3)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欧洲甚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1.(2021·菏泽期末)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 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敦煌壁画和歌舞剧都包含了外来文化的元素,由此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并未体现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文明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比较的信息,不能说明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排除D项。
答案 A
主题二 你来我往——隋唐时期频繁的中外交流
史料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探究] 史料认为“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试举两例。[史料实证]
[提示] 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很多使节和留学生。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我国定居。
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
(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5)外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具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国内发生动荡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作用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2.(2021·聊城期末)“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解析 “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故选B项;“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属于东南亚,排除A项;“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只能说明唐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情况,远没有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排除C项;“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这些地方仅局限在东南亚,这种交往算不上全球性,排除D项。
答案 B
[课堂巩固]
1.(2021·山东学考)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
A.魏晋玄学的挑战   B.佛、道思想的挑战
C.世俗观念的挑战 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项正确;韩愈等知识分子主要回应的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不是魏晋玄学的挑战,排除A项;世俗观念的挑战、无神论思想的挑战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
答案 B
2.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解析 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措促进唐诗的繁荣。
答案 B
3.(2021·浙江卷)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都属于楷书,其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选C项;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A项;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排除B项;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排除D项。
答案 C
4.“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唐代长安”是唐朝的大都市,其商业发达,有茶馆,科举考试注重诗书,所以有人会街头吟诗,故①正确;唐代由于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商人来往长安,陶瓷工业发达,出现了唐三彩,故②正确;唐代文化繁荣,日本经常派人过来学习,日本派往中国的学者称遣唐使,故③正确;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在长安考试,士子必须进京赶考,故④正确,选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根据史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项错误;画中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及其子的穿着符合汉族帝王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21·云南学考)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生产技术进步 B.艺术种类众多
C.佛教广泛传播 D.社会持续动荡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典型的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C项正确;石窟的修建不能体现生产技术进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佛教的石窟艺术,不能反映种类众多,排除B项;“持续”说法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 C
3.《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这些谚语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①农作物种类单一 ②依据经验 ③遵循自然规律 ④讲究农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谚是经验的总结,“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讲究农时,故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4.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下面图画为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反映了(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和中华传统文明的交融
解析 “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体现的是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相融合,即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故选D项;三教合流是宋代实现的,而吴道子是唐代画家,排除A项;“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体现的是文化交融,而非碰撞冲突,排除B项;艺术作品的世俗化是商品经济的反映,而《送子天王图》属于宗教题材绘画,排除C项。
答案 D
6.据学者研究统计,唐朝时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长安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接纳了多达3万余人的外国留学生。与汉代相比,这主要得益于唐代(  )
A.国家统一的稳定局面 B.丝绸之路的畅通
C.华夷一家的开明政策 D.边疆治理的成效
解析 根据“唐朝时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长安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接纳了多达3万余人的外国留学生”可得出唐朝推行华夷一家的开明政策,使其能够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这也是与汉代不一样的地方,故选C项;A、B、D三项在汉代都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
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的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2)共同意义: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3)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