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将相和
——顾全大局,国家为重
字词积累
作者简介
文章分析
概括主题
读有所悟
重难探究
层次梳理
[近义词]
商议—商讨允诺—承诺
抵御—抵抗 绝口不提—闭口不谈
[反义词]
胆怯—勇敢抵御一进攻 削弱—增强
[词语搭配]
(隆重)的典礼(强大)的秦国
(客客气气)地送回
(拿城换壁)的诚意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望梅止渴 四面楚歌卧薪尝胆
背水一战纸上谈兵草木皆兵 指鹿为马 唇亡齿寒 围魏救赵
[教材词语表听写]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完好无缺 称赞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同心协力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重点字音梳理
侮(wǔ)辱 负荆(jīng)请罪 战袍(páo) 抵御(yù)
大臣(chén) 允(yǔn)诺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长,世称“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其父为太史令司马谈,为《史记》发凡起例。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文章风格、写作技巧、语言特点对后世学者影响较深,也为后代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成为后代戏剧的取材对象,并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也是“二十五史之首”,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还著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等作品传世。
读一读课文,认真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又是通过哪些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呢?
我们可以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主题解析]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读有所悟]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不让秦国有机可乘,他处处躲着廉颇,让着廉颇。当廉颇来请罪时,他不但没有责备廉颇,反而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他值得我们钦佩。当我们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也要像蔺相如一样,顾全大局,克制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为营造和谐社会而努力。
第8自然段,
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可以看出他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廉颇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认识到错误以后能毅然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威震朝野的大将军,着实难能可贵。这也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文章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主要描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10-14)主要描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15-17)主要描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记叙了简相如在“完壁归起”“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廉颇想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故意避开廉颇,廉颇知道真相后,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的事。
我在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地扩大视域。如,读“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壁”一句时,能一眼看到一整句话就比看到“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要快得多。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使赵王免受侮辱。蔺相如屡次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对此不服,而故意向蔺相如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忍让,并向门客们解释自己忍让的原因。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荊请罪。于是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造成了“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人。“渑池会面”中,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可看出他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负荆请罪”中,他主动回避廉颇,避免发生冲突,可见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境,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谢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平时我们要多练习,练习的次数多了,快速把握阅
读内容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从第6自然段中可以
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这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亏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过人。
蔺相如是真的要拿壁撞柱子,还是单纯地吓唬秦王呢?
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拿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璧,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玉石俱焚。如果秦王因爱璧而妥协,他就不撞。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
蔺相如为什么提出让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他这么做合情合理吗?
蔺相如是为了给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和氏璧是天下圣宝,交接这样的宝贝,举行隆重的典礼是合情合理的。
第12自然段,
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和秦王同为一国之君,鼓瑟相当于说赵王是为秦王服务的,其实是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明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蔺相如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