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30 23: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红巾起义军






六部
皇 帝
中书省(宰相)
中书省(宰相)
内 阁
《醉太平·小令》【元】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起义军)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代宝钞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红巾起义军
红巾起义军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元末农民起义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政权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完成统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二府三司长官
中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隋唐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呢?
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设立内阁
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运行:替皇帝浏览百官奏折,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六部
皇 帝
中书省(宰相)
中书省(宰相)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
——朱元璋
内 阁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设立内阁
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凡府部题复,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无丞相名,而有丞相权。天下知有嵩,不知有陛下。
——张廷玉等《明史·杨继盛传》
严嵩
张居正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宦官专权
原因: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
表现: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进行监视、侦察,有权逮捕、施刑
明成祖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铸铁牌置于宫门内: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入跸图》明神宗时期锦衣卫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张廷玉等《明史·宋濂传》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朱元璋建立明朝
废宰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与厂卫
《皇都积胜图》之贡狮图
榜葛剌(索马里)国王遣使送“麒麟”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时间:15世纪前期
概况: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
先后7次率领船队出海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张廷玉等《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寻找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榜葛剌(索马里)国王遣使送“麒麟”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明朝的船队在葡萄牙人于1498年到达印度的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到达了印度洋地区。
——(美)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皇都积胜图》之贡狮图
郑和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些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
——(美)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戚继光抗倭
背景:
元末,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明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海上走私活动与倭寇混杂
过程:
戚家军出兵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与俞大猷合作在闽粤重创倭寇
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殖民者的侵略
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濠镜澳的居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欧洲殖民者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瓦剌和鞑靼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对西藏的管理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对东北的管理
明朝前期,派人去东北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表(部分地区) 地区 措施
北部 筑长城,俺答封贡
西南 封授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领
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后金与大清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其子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只因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狂壅蔽……其势之最大最惨者,计有七件: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天聪四年《木刻揭榜》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奉天威武征讨大将军朱寿
明武宗朱厚照
荒淫无度,宠信宦官
荒疏朝政,藩王叛乱
明神宗朱翊钧
前期图强、后期荒政
二十八年不上朝
明代《流民图》(局部)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张岱《石匮书后集》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完成统一: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课堂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
明成祖设立内阁
设司礼监,出现宦官专权局面
前期:郑和七下西洋
中期: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
后期: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荷兰人占领台湾
北部:(瓦剌、鞑靼)筑长城、封贡
西藏:封授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东北: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领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攻入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随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牵制
经略边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