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3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2023八下·巴中期末)袁隆平团队种植杂交水稻特别注意合理密植,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空气 C.温度 D.光
2.(2023八下·巴中期末)园林工人移栽树木时,常常去掉部分枝叶,并用塑料膜包裹切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植物体的( )
A.吸收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3.(2023八下·巴中期末)教育部明确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睡眠时长不足会影响某种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这种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4.(2023八下·巴中期末) 2022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据世卫组织表示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主动筛查,能实现“早发现、早诊治”。以下关于健康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健康的生活应该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B.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属于“现代文明病”
C.青少年应该坚持体育锻炼,喜欢吃什么就尽情吃
D.只要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那就是健康
5.(2023八下·巴中期末)小强的妈妈已经育有小强和哥哥两个男孩,为响应国家“三胎”政策号召,最近正在积极备孕,请问她生下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
A.75% B.50% C.25% D.100%
6.(2023八下·巴中期末)巴河是巴中的母亲河,经过数年的治理,水质明显改善,生态得到修复。首次出现濒危植物野生水蕨,形成了鱼鸟齐飞的生态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巴河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B.野生水蕨是生产者
C.“鱼→鸟”表示一条食物链 D.河底淤泥中的微生物是分解者
7.(2023·巴中中考)四川阿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一张白色大熊猫照片,这只白色的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如图为大熊猫白化病的遗传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体色的正常与“白化”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B.大熊猫亲代正常,子代出现“白化”,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C.基因控制“白化”这一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了子代
D.控制“白化”的基因为显性基因
8.(2023·巴中中考)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③①⑥⑤
C.④②③①⑤⑥ D.②④③①⑤⑥
9.(2022·海南)“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它是一个熊猫的形象,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下列关于熊猫和竹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
B.竹子的叶和熊猫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D.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0.(2023八下·巴中期末)四川南江黄羊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1.(2023八下·巴中期末)在下列四组显微镜镜头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12.(2023·巴中中考)陈年米酒有强身益寿的作用,成年人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米洒的制作,主要利用了( )
A.组织培养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13.(2018八上·海口期中)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卵全部移走,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社会行为 ④繁殖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2019八下·长春期中)人患急性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现象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自然免疫 D.人工免疫
15.(2023八下·巴中期末)《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得将濒危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
B.根本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C.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质库可以保护基因多样性
16.(2023八下·巴中期末)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 )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间断的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膀胱有暂时贮尿功能 D.输尿管有输送尿液的作用
17.(2019·巴南)下列各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竹用地下茎生殖 B.豌豆的种子繁殖
C.家兔胎生 D.家鸽体内受精后产卵
18.(2023八下·巴中期末)下列有关人类进化的历程正确的是( )
A.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B.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C.南方古猿→智人→能人→直立人
D.智人→直立人→能人→南方古猿
19.(2021八下·巴中期末)我们的消化系统是由一系列结构组成,其中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是( )
A.口腔 B.大肠 C.小肠 D.胃
20.(2023八下·巴中期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春蚕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是( )
A.幼虫、蛹、成虫、受精卵 B.成虫、受精卵、幼虫、蛹
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1.(2023八下·巴中期末)绿色开花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
22.(2017八下·南皮期中)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23.(2023八下·巴中期末)绵羊的卷毛(E)对直毛(e)为显性性状。现有一只卷毛公羊与一只直毛母羊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若它们再生一只直毛小羊,其基因型为 ,概率为 %。
24.(2023八下·巴中期末)患甲流的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从免疫的概念分析,疫苗相当于 。
25.(2023八下·巴中期末)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分是 ,植物在减少温室气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 作用吸收温室气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6.(2023八下·巴中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到西瓜大棚基地参观。为了进一步提高西瓜的品质,该小组研究大棚西瓜生命活动规律,并绘制了图片:图甲表示西瓜叶片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乙表示西瓜植株在一天内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西瓜植株生长期间吸收水分的动力由图甲中的生理过程 (填字母)提供。
(2)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影响西瓜植株的 ,对应图乙中的A点应向 移动(填“上”或“下”)。
(3)向大棚中通入“气肥”,可以提高西瓜植株的 以实现增产。图乙曲线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填字母)。
27.(2023·巴中中考)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辨识和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农民通过播种育秧种植水稻,水稻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 的地位。
(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
(3)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写出一条即可) 。
(4)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包括 者和 成分。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8.(2023八下·巴中期末)某班级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探究“口腔中淀粉的消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反应时间 检测试剂 实验结果
A组 馒头(整块)+2毫升清水 8分钟 碘液 变蓝
B组 馒头(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不变蓝
C组 馒头(切碎)+X 8分钟 碘液 变蓝
D组 馒头(整块)+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变浅蓝
(1)表中的“X”应该为 。
(2)B组和D组对照,变量是 ,探究的是 。
(3)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设计的各组实验在 ℃的水浴中进行。
(4)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种植时合理密植,植物的叶片不会相互遮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达到高产的目的,可见,合理密植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叶片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在移栽树木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在移栽植物时,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3.【答案】B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解析】【解答】生长激素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而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所以,教育部明确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晚睡会错过生长激素分泌最佳时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长激素的作用,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的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的浓度;性激素能促进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出现。
4.【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保持健康的生活应该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A说法正确。
B、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不属于“现代文明病”,大多属于传染病,B说法错误。
C、青少年应该坚持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营养搭配,而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尽情吃,不利于身体健康,C说法错误。
D、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身体健康应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男性体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为XX,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且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小强妈妈生下的女孩的概率是50%,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生男生女的比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且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是50%。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巴河包括了巴河中所有的生物及其中的环境,即包括了巴河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生态系统,A说法正确。
B、野生蕨属于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说法正确。
C、食物链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结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鱼是消费者,C说法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以,河底淤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基础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7.【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熊猫体色的正常与白化是体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因此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大熊猫亲代正常,子代出现“白化”,亲子代之间存在差异性,属于变异现象,B正确;
C、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亲代的基因会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后代,C正确;
D、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白化为隐性性状,控制白化的基因为隐性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学上有两个基本现象:遗传和变异。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指的是亲代与子代或者子代间的差异性。
(2)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具有的各种特征。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的表现。
(3)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因此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遗传信息传递的“桥梁”。
8.【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制作植物细胞玻片(洋葱内表皮):擦干净载玻片→滴清水→撕洋葱内表皮→展开避免重叠→盖盖玻片→染稀碘液,因此正确顺序②④③①⑥⑤。
故答案为:B。
【分析】制作植物细胞玻片(洋葱内表皮):擦→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
9.【答案】C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细胞分化成组织
【解析】【解答】A.熊猫属于动物,基本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竹子属于植物,主要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功能,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A不符合题意。
B.竹子的叶和熊猫的心脏都属于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B不符合题意。
C.熊猫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竹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动物比植物多了系统,C符合题意。
D.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植物由器官构成植物,而动物由器官构成系统,系统构成动物,说明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人体或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
10.【答案】D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能流动,能加快与外界的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界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40═20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可以看出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D目镜10×,物镜4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2.【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米酒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进行酿制,属于发酵技术。
故答案为:D。
【分析】(1)发酵技术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从而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常见的发酵技术有:①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蓬松的面包;②利用霉菌制酱;③利用醋酸菌制醋等。
13.【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即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母鸡孵卵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同时母鸡的孵卵行为也属于繁殖行为。
故答案为:C
【分析】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春燕衔泥筑巢属于繁殖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4.【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属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就做非特异性免疫。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说法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说法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C说法正确。
D、建立濒危动物的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常见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法规管理等,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16.【答案】C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肾脏是形成的尿液的主要器,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排出是间歇的与膀胱的暂时贮存作用有关,可见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即各组分的功能,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尿道具有排出尿液的作用。
1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解:A、竹用地下茎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符合题意。
BCD、豌豆的种子繁殖、家兔胎生以及家鸽体内受精后产卵,都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的方式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
18.【答案】B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历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9.【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肠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胆汁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故答案为:C。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0.【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家蚕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可见,春蚕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发育过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方式,蝗虫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蚕等昆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
21.【答案】叶绿体;线粒体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的能量转换器,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叶绿体、线粒体。
【分析】此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明确叶绿体是和线粒体是植物的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
22.【答案】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3.【答案】ee;50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绵羊的卷毛(E)对直毛(e)为显性性状,那么,直毛小羊基因型为ee,因为卷毛和直毛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基因型为ee,这一对基因中的每一个基因由亲代双方提供,所以可以判断,亲本卷毛公羊基因型为Ee, 若它们再生一只直毛小羊,其基因型为ee,概率为50%。
故答案为:ee、50%。
【分析】此题考查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子代体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4.【答案】传染源;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患甲流的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染源,接种的流感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接种流感疫苗从免疫的概念分析相当于抗原。
故答案为:传染源、抗原。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概念、抗原和抗体,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25.【答案】二氧化碳;光合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在减少温室气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光合。
【分析】此题考查内容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熟记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关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要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26.【答案】(1)a
(2)呼吸作用;上
(3)光合作用;E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1)图中,a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为蒸腾作用,b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为植物的光合作用,c是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的状态由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95%以上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当中 ,这不是对水的浪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所以,西瓜植株生长期间吸收水分的动力由图甲中的生理过程a蒸腾作用。
(2)c是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夜晚,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却能持续进行,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影响西瓜植株的呼吸作用,即图中的c过程,温度降低,呼吸作用速率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减少,图乙中,A点应向上移动。
(3)气肥成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向大棚内通入气肥,可以提高西瓜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产量,有机物积累是通过植物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所以,有机物积累对多的点时图乙中的E点。
故答案为:(1)a;(2)呼吸作用、上;(3)光合作用、E。
【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点较多,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少部分用于生理活动,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27.【答案】(1)生产者
(2)5
(3)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4)分解;非生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水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故填:生产者;
(2)图中存在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田鼠→鹰”、“水稻→田鼠→蛇→鹰”、“水稻→鸟类→蛇→鹰”、“水稻→蚱蜢→鸟类→蛇→鹰”、“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故填:5;
(3)根据(2)的分析可知,最常的一条食物链拥有5个营养级,是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故填: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填:分解;非生物。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8.【答案】(1)2毫升清水
(2)切碎;牙齿的咀嚼作用
(3)37
(4)葡萄糖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除了加入的唾液不同之外其他的条件都必须相同,由表格可以看出,B组为对照组,那么C组X应该为2毫升清水。
(2)由表格可以看出,B组为对照组,是切碎了馒头,D组为实验组,D组加入的是整块的馒头,所以,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作用。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设计的各组实验在37℃的水浴中进行。
(4) 淀粉在口腔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最终进入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故答案为:(1)2毫升清水;(2)切碎、 牙齿的咀嚼作用;(3)37;(4)葡萄糖。
【分析】此题考查口腔中淀粉的消化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在探究实验中,艺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所以,实验中,把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加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将食物切断、撕裂、磨碎,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1 / 1四川省巴中市2023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2023八下·巴中期末)袁隆平团队种植杂交水稻特别注意合理密植,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空气 C.温度 D.光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种植时合理密植,植物的叶片不会相互遮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达到高产的目的,可见,合理密植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2023八下·巴中期末)园林工人移栽树木时,常常去掉部分枝叶,并用塑料膜包裹切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植物体的( )
A.吸收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叶片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在移栽树木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在移栽植物时,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3.(2023八下·巴中期末)教育部明确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睡眠时长不足会影响某种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这种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解析】【解答】生长激素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而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所以,教育部明确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晚睡会错过生长激素分泌最佳时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长激素的作用,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的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的浓度;性激素能促进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的出现。
4.(2023八下·巴中期末) 2022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据世卫组织表示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主动筛查,能实现“早发现、早诊治”。以下关于健康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健康的生活应该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B.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属于“现代文明病”
C.青少年应该坚持体育锻炼,喜欢吃什么就尽情吃
D.只要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那就是健康
【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保持健康的生活应该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A说法正确。
B、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不属于“现代文明病”,大多属于传染病,B说法错误。
C、青少年应该坚持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营养搭配,而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尽情吃,不利于身体健康,C说法错误。
D、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身体健康应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2023八下·巴中期末)小强的妈妈已经育有小强和哥哥两个男孩,为响应国家“三胎”政策号召,最近正在积极备孕,请问她生下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
A.75% B.50% C.25% D.100%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男性体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Y,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为XX,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且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小强妈妈生下的女孩的概率是50%,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生男生女的比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且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是50%。
6.(2023八下·巴中期末)巴河是巴中的母亲河,经过数年的治理,水质明显改善,生态得到修复。首次出现濒危植物野生水蕨,形成了鱼鸟齐飞的生态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巴河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B.野生水蕨是生产者
C.“鱼→鸟”表示一条食物链 D.河底淤泥中的微生物是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巴河包括了巴河中所有的生物及其中的环境,即包括了巴河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生态系统,A说法正确。
B、野生蕨属于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说法正确。
C、食物链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结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鱼是消费者,C说法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以,河底淤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基础知识,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7.(2023·巴中中考)四川阿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一张白色大熊猫照片,这只白色的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如图为大熊猫白化病的遗传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体色的正常与“白化”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B.大熊猫亲代正常,子代出现“白化”,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C.基因控制“白化”这一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了子代
D.控制“白化”的基因为显性基因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熊猫体色的正常与白化是体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因此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大熊猫亲代正常,子代出现“白化”,亲子代之间存在差异性,属于变异现象,B正确;
C、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亲代的基因会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后代,C正确;
D、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白化为隐性性状,控制白化的基因为隐性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学上有两个基本现象:遗传和变异。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指的是亲代与子代或者子代间的差异性。
(2)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具有的各种特征。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在同一性状上的不同的表现。
(3)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因此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遗传信息传递的“桥梁”。
8.(2023·巴中中考)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③①⑥⑤
C.④②③①⑤⑥ D.②④③①⑤⑥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制作植物细胞玻片(洋葱内表皮):擦干净载玻片→滴清水→撕洋葱内表皮→展开避免重叠→盖盖玻片→染稀碘液,因此正确顺序②④③①⑥⑤。
故答案为:B。
【分析】制作植物细胞玻片(洋葱内表皮):擦→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
9.(2022·海南)“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它是一个熊猫的形象,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下列关于熊猫和竹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
B.竹子的叶和熊猫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D.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C
【知识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细胞分化成组织
【解析】【解答】A.熊猫属于动物,基本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竹子属于植物,主要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功能,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A不符合题意。
B.竹子的叶和熊猫的心脏都属于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B不符合题意。
C.熊猫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竹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动物比植物多了系统,C符合题意。
D.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植物由器官构成植物,而动物由器官构成系统,系统构成动物,说明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人体或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
10.(2023八下·巴中期末)四川南江黄羊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能流动,能加快与外界的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界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1.(2023八下·巴中期末)在下列四组显微镜镜头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40═20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可以看出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D目镜10×,物镜4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2.(2023·巴中中考)陈年米酒有强身益寿的作用,成年人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米洒的制作,主要利用了( )
A.组织培养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米酒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进行酿制,属于发酵技术。
故答案为:D。
【分析】(1)发酵技术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从而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常见的发酵技术有:①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蓬松的面包;②利用霉菌制酱;③利用醋酸菌制醋等。
13.(2018八上·海口期中)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卵全部移走,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社会行为 ④繁殖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即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母鸡孵卵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同时母鸡的孵卵行为也属于繁殖行为。
故答案为:C
【分析】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春燕衔泥筑巢属于繁殖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4.(2019八下·长春期中)人患急性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现象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自然免疫 D.人工免疫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属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就做非特异性免疫。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5.(2023八下·巴中期末)《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得将濒危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
B.根本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C.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质库可以保护基因多样性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说法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说法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C说法正确。
D、建立濒危动物的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常见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法规管理等,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16.(2023八下·巴中期末)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 )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间断的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膀胱有暂时贮尿功能 D.输尿管有输送尿液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肾脏是形成的尿液的主要器,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排出是间歇的与膀胱的暂时贮存作用有关,可见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即各组分的功能,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尿道具有排出尿液的作用。
17.(2019·巴南)下列各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竹用地下茎生殖 B.豌豆的种子繁殖
C.家兔胎生 D.家鸽体内受精后产卵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解:A、竹用地下茎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符合题意。
BCD、豌豆的种子繁殖、家兔胎生以及家鸽体内受精后产卵,都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的方式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
18.(2023八下·巴中期末)下列有关人类进化的历程正确的是( )
A.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B.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C.南方古猿→智人→能人→直立人
D.智人→直立人→能人→南方古猿
【答案】B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历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9.(2021八下·巴中期末)我们的消化系统是由一系列结构组成,其中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是( )
A.口腔 B.大肠 C.小肠 D.胃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肠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胆汁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故答案为:C。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0.(2023八下·巴中期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春蚕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是( )
A.幼虫、蛹、成虫、受精卵 B.成虫、受精卵、幼虫、蛹
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家蚕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可见,春蚕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发育过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方式,蝗虫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蚕等昆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1.(2023八下·巴中期末)绿色开花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
【答案】叶绿体;线粒体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的能量转换器,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叶绿体、线粒体。
【分析】此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明确叶绿体是和线粒体是植物的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
22.(2017八下·南皮期中)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答案】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3.(2023八下·巴中期末)绵羊的卷毛(E)对直毛(e)为显性性状。现有一只卷毛公羊与一只直毛母羊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若它们再生一只直毛小羊,其基因型为 ,概率为 %。
【答案】ee;50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绵羊的卷毛(E)对直毛(e)为显性性状,那么,直毛小羊基因型为ee,因为卷毛和直毛交配,生了一只直毛小羊,基因型为ee,这一对基因中的每一个基因由亲代双方提供,所以可以判断,亲本卷毛公羊基因型为Ee, 若它们再生一只直毛小羊,其基因型为ee,概率为50%。
故答案为:ee、50%。
【分析】此题考查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子代体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4.(2023八下·巴中期末)患甲流的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从免疫的概念分析,疫苗相当于 。
【答案】传染源;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患甲流的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染源,接种的流感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接种流感疫苗从免疫的概念分析相当于抗原。
故答案为:传染源、抗原。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概念、抗原和抗体,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25.(2023八下·巴中期末)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分是 ,植物在减少温室气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 作用吸收温室气体。
【答案】二氧化碳;光合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在减少温室气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光合。
【分析】此题考查内容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熟记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关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要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6.(2023八下·巴中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到西瓜大棚基地参观。为了进一步提高西瓜的品质,该小组研究大棚西瓜生命活动规律,并绘制了图片:图甲表示西瓜叶片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乙表示西瓜植株在一天内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西瓜植株生长期间吸收水分的动力由图甲中的生理过程 (填字母)提供。
(2)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影响西瓜植株的 ,对应图乙中的A点应向 移动(填“上”或“下”)。
(3)向大棚中通入“气肥”,可以提高西瓜植株的 以实现增产。图乙曲线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填字母)。
【答案】(1)a
(2)呼吸作用;上
(3)光合作用;E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1)图中,a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为蒸腾作用,b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为植物的光合作用,c是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的状态由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95%以上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当中 ,这不是对水的浪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所以,西瓜植株生长期间吸收水分的动力由图甲中的生理过程a蒸腾作用。
(2)c是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夜晚,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却能持续进行,夜晚将大棚的窗户打开,使冷空气进入大棚,会影响西瓜植株的呼吸作用,即图中的c过程,温度降低,呼吸作用速率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减少,图乙中,A点应向上移动。
(3)气肥成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向大棚内通入气肥,可以提高西瓜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产量,有机物积累是通过植物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所以,有机物积累对多的点时图乙中的E点。
故答案为:(1)a;(2)呼吸作用、上;(3)光合作用、E。
【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点较多,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少部分用于生理活动,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27.(2023·巴中中考)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辨识和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农民通过播种育秧种植水稻,水稻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 的地位。
(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
(3)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写出一条即可) 。
(4)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包括 者和 成分。
【答案】(1)生产者
(2)5
(3)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4)分解;非生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水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故填:生产者;
(2)图中存在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田鼠→鹰”、“水稻→田鼠→蛇→鹰”、“水稻→鸟类→蛇→鹰”、“水稻→蚱蜢→鸟类→蛇→鹰”、“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故填:5;
(3)根据(2)的分析可知,最常的一条食物链拥有5个营养级,是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故填:水稻→蚱蜢→青蛙→蛇→鹰;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填:分解;非生物。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8.(2023八下·巴中期末)某班级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探究“口腔中淀粉的消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反应时间 检测试剂 实验结果
A组 馒头(整块)+2毫升清水 8分钟 碘液 变蓝
B组 馒头(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不变蓝
C组 馒头(切碎)+X 8分钟 碘液 变蓝
D组 馒头(整块)+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变浅蓝
(1)表中的“X”应该为 。
(2)B组和D组对照,变量是 ,探究的是 。
(3)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设计的各组实验在 ℃的水浴中进行。
(4)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成 。
【答案】(1)2毫升清水
(2)切碎;牙齿的咀嚼作用
(3)37
(4)葡萄糖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除了加入的唾液不同之外其他的条件都必须相同,由表格可以看出,B组为对照组,那么C组X应该为2毫升清水。
(2)由表格可以看出,B组为对照组,是切碎了馒头,D组为实验组,D组加入的是整块的馒头,所以,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作用。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设计的各组实验在37℃的水浴中进行。
(4) 淀粉在口腔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最终进入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故答案为:(1)2毫升清水;(2)切碎、 牙齿的咀嚼作用;(3)37;(4)葡萄糖。
【分析】此题考查口腔中淀粉的消化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在探究实验中,艺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环境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所以,实验中,把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加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将食物切断、撕裂、磨碎,且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