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综合素质达标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版 块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得 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3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lí míng qī hēi
( )的时候,原本( )的天空慢慢地染上微微的
hóng yùn huà méi shù shāo
( ),一只只( )也醒了,站在( )上,欢快地
xīn kuàng shén yí
唱着歌。这情景着实令人( )!
二、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22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桩(zhuān) 榆树(yú) B. 凛冽(liè) 聒噪(guō)
C. 嫉妒(jí) 船桨(jiǎng) D. 嫦娥(é) 河畔(pàn)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悄然 静悄悄 B. 劳累 硕果累累
C. 扫兴 兴奋 D. 不可胜数 数一数二
3.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 “雉”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弓矢 B. 野鸡 C. 知道 D. 幼稚
5.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居秋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晓)
B. 王孙自可留(贵族子弟)
C. 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声)
D. 身向榆关那畔行(那边湖畔)
6.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旖旎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B. 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C. 这块浮雕虽然只是很小一块,但图案却惟妙惟肖,让游客们应接不暇。
D. 油菜花多得不可计数,一朵挨着一朵,吸引了无数蜂蝶。
7. 下列诗句完全属于静态描写的一项是( )
A. 清泉石上流 B. 竹喧归浣女
C. 桃花流水鳜鱼肥 D. 夜深千帐灯
8. 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月迹》—贾平凹 B. 《长相思》—纳兰性德
C. 《鸟的天堂》—老舍 D. 《四季之美》—清少纳言
9. 【新情境】秋色之美,让人流连;诗句之美,让人迷醉。同学们纷纷被诗人笔下的秋意所吸引,并在课后找来了许多关于秋景的诗句。华华在整理的时候发现有描写其他季节的诗句混在其中。下列并非描写秋景的诗句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0. 【南平市单元考】关于海报的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做海报是为了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B. 海报插图要尽量复杂些,不要采用简笔画的形式。
C. 海报中的文字部分包括主题、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
D. 海报宣传语要能够制造悬念,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愿望。
11. 【福建特色】对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泡一壶桂花乌龙茶,茶汤橙红透亮,干净通透。袅袅热气中,既有桂花的芬芳馥郁,又有茶叶特有的清冽绵柔,饮之唇齿生津,沁人心脾。正值秋乏,一口饮下,身体的乏意被香气驱散,全身都通透了,十分舒爽。
A. 桂花乌龙茶的颜色。 B. 桂花乌龙茶的特点。
C. 桂花乌龙茶的价值。 D. 桂花乌龙茶的历史。
三、课本知识回顾与积累。(5分)
1. 同样写夜,王维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画出一幅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山间月夜图;张继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其愁苦之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淡然地垂钓中,我们体会到了渔翁悠闲自得的心情。
3.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________________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32分)
四、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练习。(32分)
(一)咏 雪(8分)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②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③,左将军王凝之④妻也。
【注释】①谢太傅:即谢安。②胡儿:即谢朗,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③公大兄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无奕,谢安长兄谢奕。④王凝之:王羲之的次子。
1. 读一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俄/而雪骤
C. 撒盐空中/差可拟 D. 即/公大兄无奕女
2. “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谢安觉得这两个答案都很幼稚可笑。
B. 谢安非常欣赏谢道韫的答案。
C. 谢安嘲笑谢朗,欣赏谢道韫。
D. 谢安为能欣赏到雪景而开心不已。
3. 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人物对话补充完整。(4分)
龙龙: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雪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有风时往往上扬,无论是颜色还是姿态跟雪都不太一样,因此我觉得“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
梦梦:我觉得还是“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比较好。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震是怎样发生的(11分)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球体,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约为6378千米,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约为6356千米。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三个圈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厚7千米;大陆地壳厚,一般厚33千米。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层,一般厚约10千米,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层,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地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千米,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破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震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震动便是地震。
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坚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强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1. 地球上大多数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 人工爆破 B. 地壳运动 C. 火山爆发 D. 水库蓄水
2.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核、地幔。
B. 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上层主要为玄武岩层,下层主要为花岗岩层。
C. 地核内部存在一个液体内核。
D. 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层里,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地震发生。
3. 下面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破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震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震动便是地震。
A. 分类别 B. 作比较 C. 打比方 D. 举例子
4.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球体,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约为6378千米,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约为6356千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中的“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聆听夏韵(13分)
时至仲夏,天气炎热,常常在热浪里焦躁了心情。只有周末,长长的午睡后,或许已经到了黄昏,周遭是一派寂静。于是独坐窗前,面前的几案上,一杯老茶正氤氲着缭绕的茶香。
我喜欢听夏。夏天在我心里,有点像黄河壶口瀑布,近观太过狂野,最妙的是远听。
最响亮的当然是蝉鸣。你听,长声悠扬,短声热烈,一起拉高,再突然悄无声息。不过半分钟,复又扬起,就是那阵阵的蝉鸣。有些人嫌蝉鸣太吵,可我却觉得正是这热闹,才有了夏的韵味儿,也衬托出这午后小园子里的宁静。窗外那一片柳啦,香樟啦,还有海棠啦,都在这蝉声里繁茂馥郁地静默着。南北朝时,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是那“蝉噪”才能衬托林的“静”呢。
在蝉声停歇的那短促间,偶尔一两声鸟鸣就更显得清脆,宛若挂在窗檐下的风铃。这一两声婉转的鸟鸣和蝉的齐唱配成了协奏曲,使得这夏日黄昏多了几分优雅。
隔着窗玻璃,就看到那些树的枝条开始了轻柔的摇摆——起风了。“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的这两句回文词就成了你眼中鲜活的画儿。多好的风啊,关上空调,推开窗,热乎乎的空气扑了进来。细细嗅嗅,有阳光的余温和青草、蔷薇的味道,这是夏天的香气。在这热气的尾部,有一股凉爽接踵而至。于是你就听见了风的声音。开始细微,它只在枝叶间缠绵。那些树叶在轻快地舞蹈,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渐渐地,风大起来了,呼呼有声地在耳边掠过。这时就有人出来在园子里散步了。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起起落落,这夏天的协奏曲又多了些欢快。
最好的,是雨后的夜半时分。空气清凉中,蝉鸣弱了些,却是有蛙声响起,让你恍若置身田园,不由得就想念起“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故乡情景了。
于是,这个热烈的夏天就在这子夜听夏中,饱满起来;我们的心情,也渐渐轻盈宁静下来了。 (有改动)
1. “一杯老茶正氤氲着缭绕的茶香”,对“氤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香气 B. 弥漫、充满
C. 弥漫的烟气 D. 阴阳气的会和
2. 加点的“热闹”在文中指的是( )(2分)
A. 蝉鸣 B. 风的声音
C. 夏天的香气 D. 孩子们的欢笑声
3. 下列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蝉噪”“鸟鸣”的声音越清晰,越能说明“林”和“山”的静与幽。
B. 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静更静。
C. 蝉的聒噪声越大,鸟儿的鸣叫声越响,越能把山林里的其他声音掩盖住。
D. 蝉噪阵阵,林间愈显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4. 下列写出静态美的句子是( )(2分)
A. 开始细微,它只在枝叶间缠绵。那些树叶在轻快地舞蹈,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B. 窗外那一片柳啦,香樟啦,还有海棠啦,都在这蝉声里繁茂馥郁地静默着。
C. 隔着窗玻璃,就看到那些树的枝条开始了轻柔的摇摆——起风了。
D. 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起起落落,这夏天的协奏曲又多了些欢快。
5. 作者在文中写到的夏天的声音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5分)
五、小练笔。(5分)
请你根据“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这句话展开想象,把画面写具体。
六、习作。(30分)
皎洁的月亮,壮观的日出,绚丽的晚霞,璀璨的星空……大自然姿态万千,相信那些迷人的景色一定让你欣喜不已,请选择你最熟悉、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尝试着写出它们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七单元综合素质达标
一、黎明 漆黑 红晕 画眉 树梢 心旷神怡
二、1. A 2. D 3. A 4. B 5. C 6. C 7. D 8. C 9. D 10. B 11. B
三、1.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2.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 斜照西山时 点点归鸦 成群结队
四、(一)1. C 2. B
3. 示例:盐比较重,一般也不会出现在空中,用盐比喻雪,太生硬了;而春天的柳絮原本就是漫天飞舞的,用来比喻雪很贴切,也更有美感。
【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谢安大笑起来。谢道韫是谢安的长兄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1. B 2. D 3. C
4.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的大小,赤道、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5. 不能去掉。 “大多数”指超过半数很多的数量,说明不是所有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去掉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1. B 2. A 3. C 4. B
5. 蝉鸣、鸟鸣、风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蛙声。
6. 最后一段写出了“我”宁静愉快的心情,表达了“我”对夏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示例: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黑沉沉的,整个天空就像蒙上了一层塑料膜,平时活泼的鸟儿也没了声响。阴云在天空中就像翻起的波浪,滚动着,互相纠缠着。那云的颜色越来越深,一场暴雨马上就要来临了。
六、略。 【点拨】文章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出自己要写作的内容;中间部分把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景色写出来,可以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这一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结尾要总结点题或抒发情感。
13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