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47年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东欧国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农业落后,建设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和西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B.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世界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罕见的政治家:作为总统,他背叛了国家;作为领袖,他背叛了人民;作为总书记,他解散了党;作为最高统帅,他背叛了武装部队,逮捕了他任命的国防部长。下列行为与这位政治家有关的是(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使得该国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
C.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D.发动了对波兰等国的闪电战
3.北约三次东扩简表
时间 事件
1999年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加入北约
2004年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个国家正式加入北约
2009年 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人北约
上述史实的出现,是由于A.欧洲走向一体化 B.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世界走向多极化
4.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错误的是( )
A.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D.苏联解体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5.八一九事件之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苏联解体( )
A.1990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6年
6.1992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的历史事件是( )
A.匈牙利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乌克兰局势举世瞩目。回顾历史,乌克兰脱离苏联成为独立共和国是在( )
A.1922年 B.1936年 C.1991年 D.1999年
8.建构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九年级一班学生设计的知识卡片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A.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形成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9.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东欧各国解体、摆脱苏联控制
B.经济与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C.政党政治、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D.美国与苏联之间发生矛盾
10.学者张文木指出:苏联的改革从大手术入手,直切政治“心脏”,将本来只是一个“病人”的苏联,硬放在“手术台”上被肢解成了“死人”。这里的“改革”指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卡达尔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12.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经济增长情况简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工业利润总额 1965年 225亿卢布
1970年 560亿卢布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1—1965年 6.1%
1966—1970年 7.8%
A.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
13.学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课,某同学做如下简要笔记,其中不正确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4.1970年苏联科学家萨哈洛夫等人发表了一封呼吁书,要求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和企业自主权,遭到勃列日湿夫的拒绝,而且被苏共公开批评。事件表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A.旨在加强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B.抑制了苏联自然科学发展和言论自由
C.促进了苏联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D.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5.请仔细观察如图,导致1980-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B.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
16.1970年,世界上每4个科技人员中,就有一个在苏联。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的1/3。但因为科研经费由国家无偿调拨,科研成果也不属于企业自有。结果新科技成果只有1/4在国内得到应用,且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12年。这说明( )
A.苏联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B.科研体制制约科技发展
C.国际环境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D.苏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17.1991年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18.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承认各民族有权决定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机构,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脱离苏联。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
A.国家自身建设上存在巨大缺陷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C.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失败
1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深陷在旧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依然极端个人崇拜
C.没有进行经济改革 D.没能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
20.《国家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三重镜像——“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其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新中国建立 B.欧盟成立 C.两极对峙 D.苏联解体
二、综合题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在斯大林模式的推动下,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力量日益壮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导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苏联及东欧各国纷纷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
【强行纳入模式】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尝试突破模式】
材料二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材料三
材料四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模式导致挫折】
材料五 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于严重困境。……波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后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材料六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东欧一些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受到苏联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旧时代”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3)材料三中漫画寓意是什么?该漫画反映的史实与苏联谁的改革有直接关系?
(4)材料四中的“他”指谁?“他”是如何“摆弄这个国家”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实质是什么?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中获得的认识是什么?
2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20世纪俄、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什么事件?革命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办法”“列宁的思路”“苏联的模式”分别指苏俄(联)哪三种经济政策或者模式?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其国情,有什么成效?
(3)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中改革不同结果。并说说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苏联模式,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东欧国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欧国家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东欧国家无关,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趋势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解析】
【详解】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轻率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位政治家”是戈尔巴乔夫。C项与戈尔巴乔夫有关,符合题意。ABD项戈尔巴乔夫无关,排除,故选C项。
3.C
【解析】
【详解】
北约在1949年成立时是应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政治集团,而1999年、2004年和2009年三次东扩,可知新加入的国家主要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北约三次东扩的出现,是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C项正确;欧洲走向一体化,与欧盟相关,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冷战结束后,世界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苏联解体,直接后果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如,我国已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这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D项观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此,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因此,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因此,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B项正确;其他时间均不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D项正确;匈牙利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不是苏联解题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爱沙尼亚是后来才加入的。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脱离前苏联成为独立共和国。C项正确;1922年,苏联成立,排除A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排除B项;1999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
【详解】
1991年,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几个重要的力量中心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图片中的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排除A项,B项正确;目前尚未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排除C项;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等国际会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
【详解】
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政党政治、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项正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性质改变,AB项不是实质,排除;东欧剧变不能反映美国与苏联之间发生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苏联的改革从大手术入手,直切政治“心脏”,将本来只是一个“病人”的苏联,硬放在“手术台”上被肢解成了“死人”,评述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卡达尔改革,都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D项正确;A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A项;B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B项;C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了改革,工业利润总额上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上升,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A项正确;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上升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斯大林时期实现工业化,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中心放在了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故“勃列日涅夫改革: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发展垦荒运动;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排除A项;1983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改革方面总体效果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体制在经济上的根本弊端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要从根本上改革就是必须给企业自主权,勃列日湿夫的拒绝,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是说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不是说加强斯大林体制、抑制了苏联自然科学发展和言论自由、 促进了苏联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8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导致1980-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造成粮食产量大增,苏联虽然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粮食产量变化不明显,故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D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取消,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3---1956年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但因为科研经费由国家无偿调拨,科研成果也不属于企业自有。”显示僵化的科研体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体现苏联科技在世界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国际环境,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苏联对科技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优越性,B项错误,排除B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排除C项;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可知,这体现的是苏联国家结构形式上的缺陷,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苏联的国家结构形式上的缺陷在它解体中的作用,不是说“和平演变”、经济困难、改革失败,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9.D
【解析】
【详解】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他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是指他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体制,没有完全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项正确;当时的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没有浓厚的封建性,排除A项;赫鲁晓夫意欲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因此没有进行极端的个人崇拜,实行了经济改革,排除BC项。故选D项。
20.D
【解析】
【详解】
根据关键信息“界线分明”和“世界变平”等,解读题干,题干反映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界线分明是指两极格局,世界变平是指两极格局瓦解,而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1.(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并利用这一组织将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旧时代”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3)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勃列日涅夫。
(4)戈尔巴乔夫。
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化”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原因: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经济出现严重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苏军向德国发起反击时,所经之处扶持亲苏政权,建立苏式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带动下,各国同苏联步调保持高度一致,如1949年成立经互会,将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完全按照苏联要求进行改造;等等。
(2)根据材料二“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对旧有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政治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终归失败。所以“旧时代”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三漫画可知,这里“巨人”苏联双腿畸形,讽刺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畸形状况。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三大改革”之一。
(4)根据材料四内容“摆弄这个国家……摆弄卷心菜一样”“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里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他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化”和“政治多元化”。他提出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之前苏联政治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最终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根据材料无“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后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材料留“克里姆林宫红旗的降落”反映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原因有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经济出现严重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对东欧剧变及材料六中的苏联解体的认识,可从深化改革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22.(1)俄国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
(2)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的思路: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俄发展的相关史实。
(1)此问考查的是俄国的二月革命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中的意思,“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说明这次战争引发了反对了资产阶级革命,根据课本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的灾难,引发了俄国发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
(2)此问考查苏俄领导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列宁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共产主义原则”提示学生这个“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指的是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现实生活了,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的新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农业、工业和政治方面的措施,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模式僵化。故实行新经济政策更符合国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此问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中苏两个改革的识记。根据课本所学,中国八九十年代指的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八十年代的改革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8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根据各国国情,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