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31 09: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沈志华教授指出:“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材料能够反映出“这种经济”( )
A.开启俄国近代化,壮大了其军事实力 B.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
C.完善了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经济刺激 D.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的成立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新宪法的公布
4.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欧洲所占位次 2 1
在世界所占位次 5 3 2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1921年3月,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粮食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材料反映了苏俄施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自由放任政策
6.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右侧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斯大林体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1929—1940年,苏联高等和中等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干部达426万人,工厂技工学校培养的熟练工人达235万人。此外,苏联还开设了大量不脱产的技术学习班。苏联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普及文化和技术教育 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C.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 D.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8.苏联的对外战争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战胜国苏联。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苏联模式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
9.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这标志着苏联( )
A.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形成斯大林模式
C.倡导“政治多元化” D.引发了东欧剧变
10.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众多不同的名字,如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 )
A.苏俄 B.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11.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苏联模式
12.“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美国的历程相比,苏俄一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就散发着史诗般的光辉,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俄那样,一开始就以人类和世界的名义,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新纪元”是指苏俄( )
A.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3.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加强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此,苏维埃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是( )
A.苏联模式 B.国家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
14.列宁说:“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是( )
A.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C.重点发展重工业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5.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莫斯科居民与中国友人联系时信封的封面。其中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收信人地址 B.收信人姓名 C.寄信人地址 D.寄信人姓名
16.如图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图1和图2所体现的经济政策特点分别是
A.允许部分私人企业存在、单一的公有制
B.国家收集一切余粮、单一的公有制
C.国家收集一切余粮、轻重工业比例均衡
D.允许部分私人企业存在、公私合营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苏联经济发展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面貌,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打击下,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B.经济危机中,德国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摆脱危机,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渡过危机
C.苏联经济风景独好的原因是苏联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几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D.苏联风景这边独好的表现是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18.1932年的一份会议记录中写道:“乌克兰有粮,而这两位‘钦差大臣’一定能把这些粮食征购上来”;“是的,斯大林同志。庄稼不坏,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收割和采购”。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俄乌矛盾导致粮食短缺
C.苏联工业化步入高潮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
19.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
A.促进了经济恢复 B.实现了共产主义
C.繁荣了文学艺术 D.改变了国际格局
20.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21.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苏联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苏联模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④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921年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该材料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23.1929-1932年间,苏联引进西方国家数以百计的技术项目;西方多达6800人的失业技术人员前往苏联,参加苏联的工业建设。这说明( )
A.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B.苏联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C.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D.苏联融入西方经济体系
二、综合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跟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一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办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什么?
(2)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有何作用?
(3)“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办法是指苏俄何时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列宁提及的“新经济政策”有何效果?他这一做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迪?
(3)材料二中所说僵化了的“模式”具体指什么模式?它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4)材料一、二提到的三种经济建设的政策或模式,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苏联的国情?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7.史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沈志华教授指出的内容能够反映出“这种经济”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开始工业现代化,排除A项;“这种经济”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实行的是指令性经济体制,而不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斯大林执政时期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农业集体化,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与斯大林无关。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的公布,标志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指,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排除A项;苏联的成立,是指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排除B项;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 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933- 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项正确;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排除A项;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苏联模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粮食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这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农业集体化是在1929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民主化实际上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只有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在斯大林上台以后实行的,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实行的,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正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因此这一时期对专业技术干部及工人的培训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与普及文化和技术教育无关,排除A项;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2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 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而材料中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斯大林模式弊端已经暴露出来,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在苏联建立之前,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苏联的国民经济,B表述错误,排除B项;苏联模式在早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后期由于僵化,逐渐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倡导“政治多元化”,排除C项;东欧剧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年代尺表上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是1922年到1991年这段时期的名字。结合课本所学,1922年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领导人控制全局。“苏联”从1991年后改称“俄罗斯”。C项正确;排除D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成立,简称“苏俄”。排除A项;16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进行改革,自称沙皇。从此后称为俄国又称“沙俄”。排除B项。故选C项。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能够拄着拐杖走路”可知,这反映了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生产积极性得到发展,促使苏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苏联的五年计划时期,当时苏联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居于前列,已经不是在“拄着拐杖走路”,排除C项;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形成时苏联已经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前列,已经不是在“拄着拐杖走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俄那样,一开始就以人类和世界的名义,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可知这是强调苏俄的社会性质,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加强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故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项正确;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排除A项;1924年联共十四大做出工业化的决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中列宁肯定了商业和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战后的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它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重点发展重工业”是在斯大林时期及以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战后的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写信应填写的国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所以寄信人地址出现错误,C项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的时间是1955年,所以收信人地址正确,排除A项;收信人名字与寄信人名字正确,排除BD项。故选C项。
16.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图1是列宁,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允许部分私人企业存在;图2工业化之路,是指斯大林进行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1928-1936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特点是单一的公有制,A项正确;国家收集一切余粮,是列宁制定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排除BC项;公私合营是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解析】
【详解】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几乎没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C项正确;1922 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之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排除A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是实行罗斯福新政,排除B项;1928—937 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苏联工业化服务。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1928年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工业化步入高潮,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已经被取消,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俄乌矛盾导致粮食短缺”,排除B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与文学艺术的繁荣无关,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改变国际格局,排除B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
【详解】
据“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可知,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排除A项;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苏联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苏联模式”,它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这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C项正确;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的作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2.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21年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影响,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实施,规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农业方面以农业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的经过,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废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没有体现其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参加苏联的工业建设,同时苏联引进西方国家数以百计的技术项目,说明苏联抓住机遇加速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苏联完成工业化,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苏联融入西方经济体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1921年;作用: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5.(1)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启迪: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把马列主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3)斯大林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新经济政策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可知,材料一中提及的“办法”是指1918-1920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把马列主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3)据材料“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可知,材料二中所说僵化了的“模式”具体指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模式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材料二中提到的“办法”“列宁的思路”“苏联的模式”分别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为战胜敌人,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为恢复经济,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弊端。新经济政策更适合其国情,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6.(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联)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苏联模式。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的时间“1921年3月”及会议内容可知,苏俄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依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 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斯大林模式。
(3)由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