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植树的牧羊人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帐篷(zhàng péng)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慷慨(kāng kǎi)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慷慨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琢磨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张扬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帐蓬 溜达 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去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现在被誉为“能源和矿产的宝库”。
B.人生的路上有时会遇到山高难攀,我们只要刨根问底,就能登上理想之巅。
C.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心地善良,为家、为孩子的幸福他愿付出一切。
D.校园的早晨,是那么生机勃勃,有亲切的问候声,也有响亮的读书声。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灿烂文明并非尘封的过往,也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B.位于沙市江汉路的江渎宫,据说是屈原的寓居之地,也是《橘颂》《天问》的作者。
C.李白、杜甫都曾在荆州居留,青莲巷、杜工部巷至今仍是荆州人流连驻足的地方。
D.由于“公安三袁”引领了一代文风,得到了历代文人推崇并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
7.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文学爱好者李筠在电话里对编辑说:“我的拙作已经发到您的邮箱里,请您指正。”
B.厂长热情地说:“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支持。”
C.班上组织毕业晚会,班长出示通知:“请各位科任老师,准时参加。”
D.王骁一进李老师的家门,就高兴地说:“我初次登门拜访,您家真是蓬荜生辉啊!”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字词书写
9.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______
干涸______
坍塌______
戳______
酬劳______
流淌______
帐篷______
水渠______。
10.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
(1)如果他慷概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 )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
三、填空题
11.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1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1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语言表达
14.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能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 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 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 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 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⑨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7.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18.选文第③段写到:“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请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9.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20.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21.选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植树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③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见能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伴随着这份欢喜的还有一份想念,一份挥不去的想念,越来越浓的想念。此刻杨茂林抬头看看阴沉的天,又开始不安起来。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⑥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⑦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A.做梦去吧!
⑧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⑨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⑩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B.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
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链接】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22.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 段中,杨茂林梦到了李教授的音容笑貌,与第①段中“杨茂林做梦了”形成照应。
B.选文第④段描写了核桃花可爱的样子及良好的长势,为后文它们即将受低温损害让杨茂林非常焦急做了铺垫。
C.选文第 段“再让农民变成我”是指李教授希望农民成为像他一样的农林专家,而从第 段来看,杨茂林做到了。
D.选文多处暗示了李教授此时仍然奔波在扶贫的道路上,他已经在太行山区其他地方帮助农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了。
23.结合原文,分析下面关于“梦”的词语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A.做梦去吧!
B.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24.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从修辞手法角度)
(2)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从描写方法角度)
25.选文《太行山魂》第⑤段和链接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属于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作用的相似之处。
26.结尾是一篇小说的灵魂,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试分析《太行山魂》和《植树的牧羊人》的结尾分别有何妙处?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六、作文
27.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见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150字左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字音。
A.干涸(gù)——hé;
B.缝隙(féng)——fènɡ;
C.微薄(báo)——bó;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字形。
A.废嘘——废墟;
B.干躁——干燥;
D.帐蓬——帐篷;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理解。
C.错误。“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而不是“不长毛的地方”;
故选C。
4.B
【详解】A.“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不合语境,此处可用“坚持到底”;
C.“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使用正确;
D.“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使用正确;
故选B。
5.D
【详解】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与“即”意思重复,应改为逗号,或将“即”字删掉;
故选D。
6.C
【详解】A.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是……也是”换成“不仅是……更是”;
B.缺主语;将“也”改为“屈原”;
D.缺主语;删掉“由于”;
故选C。
7.A
【详解】B.“鼎力”一般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C.“准时参加”带有命令语气,这里不能用于老师;
D.“蓬荜生辉”是敬辞,形容贵客来访令自己感到增光不少。不能用于对方的家;
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9. 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g; zhànɡ; qú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涸”不能拼成kū,“戳”不能拼成zhuō。
10. 慨 篷 燥 戳
【详解】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比喻布施财富和布施智慧。注意“慨”与“概(gài)”的区别。
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注意“篷”与“蓬”的区别。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注意“燥”与“躁”的区别。
戳:本意是指用锐器的尖端刺击,也指用物体尖端触击,还指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注意“戳”与“戮(lù)”的区别。
11. 让·乔诺 法
【解析】略
12. (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身体健壮。 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需注意积累。
干涸(gān hé):(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硬朗(yìng lang):身体健壮。
造就(zào jiù):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注意“毛”不要写成“茅”。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注意“刨”字不要写错。
13. 描写 记叙 抒情 议论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叙述了牧羊人种橡子这件事。
(3)“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抒发了对模样人的赞美之情。
(4)是表达一种看法,议论。
14.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
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
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
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详解】此题考查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其好处有: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4、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5.①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牧羊人种
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
一个人种着树。②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
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详解】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牧羊人种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知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6. (1)示例:守株待“伐” 示例: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能力。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一个手举斧头的人,在一棵幼苗的旁边守候着,等待幼苗长成大树后砍伐掉。据此可以用“耐心等待”“ 守株待‘伐’”等来命题。然后在了解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寓意。等待一颗小树长大成才,以便砍伐,这说明大树已经被砍完了,这就归结到人类滥砍滥伐,无情破坏大自然的主题上来了,由此就可分析出漫画寓意。这个寓意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揭露了什么,一是提倡什么。
17.“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的所见所感。 18.①“毁灭”原指破坏和消灭,文中指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②“创造”原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文中指牧羊人用勤劳、智慧和毅力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行为。(意近即可) 19.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勃勃生机。 20.①总结全文②揭示主题(或点明中心);③赞美了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1.①在本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②“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令 “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根据第①段“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第②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第③段“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第④段“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分析,记叙了战争结束了,“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第⑦段“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第⑧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第⑨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分析,叙述了“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荒原的变化以及感受,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综上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8.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本题的思路:本义+语境义+情感。
毁灭:毁坏消灭; 结合第①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可知,在本文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破坏;
创造: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结合第③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分析,“创造”在文中指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种的这片树林已经有11公里宽,把荒漠变绿地,通过植树,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钦佩之情。
1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将“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棵棵鲜嫩、挺拔”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挺拔与勃勃生机,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结合第④段“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分析,这些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体现了牧羊人坚强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上,结合尾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高度赞扬了牧羊人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篇。
21.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好处:①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②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③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
本文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叙事,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也是见证植树前后变化的见证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直接表达对牧羊人植树的看法,直抒胸臆,同时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对于种树人的生活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种树人凭一己之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毅力令我震撼,而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激发读者好奇心。
22.D 23.A.杂毛不长的石头山种上核桃树。
B.核桃减产,又回到以前贫穷的境况。 24.(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核桃花受灾严重的景象,表现他难过、郁闷的心情。
(2)细节或动作描写,表现出他挑选橡子时细致认真(一丝不苟/耐心)。 25.都是描写种树之前山上荒芜的景象,和种树后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对比,都突出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之大,都有助于表现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26.《太行山魂》篇末点题,以师母的一声长叹作结,运用反复,重复“太深”这一词语,强化了师母的情感表达,饱含着对李教授无尽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植树的牧羊人》结尾直接议论和抒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高度赞扬了这位老人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22.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
D. 结全 段的“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段的“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 段的“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和 段“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可以看出,李教授已经去世,因此“暗示了李教授此时仍然奔波在扶贫的道路上,他已经在太行山区其他地方帮助农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了”是错误的;
故选D。
2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根据文中第⑦段“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可以看出“梦”的含义是石头山上种核桃树,是不可能的事;
B.结合 段的“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和 段的“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可知,核桃如果减产,托梦沟的人还是依然受穷。
2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用“愁眉苦脸”和“瑟瑟在叶子间”来描写核桃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核桃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在寒冷之下的受灾情况,结合“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可以看出,表达了他难过、郁闷的心情。
(2)“挑出”“分开”“数”“拣了出去”等都是动词,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他挑选橡子时细致认真,表现了他一丝不苟的品质。
2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分析。
结合⑤段的“山有万亩,都是荒岗……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和“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钟楼也已经坍塌了”可以看出,所写景物都很荒芜,几乎不长什么植物,给主人公创设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劳动环境;
再结合 段的“……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和链接中的“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可以看出,与种核桃树与橡树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改造环境的人所做出的巨大努力,突出了他们坚持、奉献的精神品质。
26.本题考查结尾写法分析。
结合 段的“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可以看出,《太行山魂》在篇末点出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是太行山的魂,是篇末点题的写法;师母重复用词“太深”,一方面表明李老师深深地关爱太行山民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表明她对李老师的思念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感动。
结合“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可知,这是作者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评价与赞美,因此《植树的牧羊人》结尾采用直接议论和抒情的方式,高度赞扬了这位老人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旨。
27.示例:早晨,天还没亮,公路上就传来了“唰……唰……唰”的声音,是谁这么早就起来了呢?是环卫工人在清扫路面。晚上,已是半夜,街面上又响起了“唰……唰……唰”的声音。又是环卫工人在清扫路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环卫工人默默地打扫着街道,默默地带走了垃圾,奉献给城市洁净的环境。可谁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苦呢?
【详解】本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首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介绍一位“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的人,所以题干要求是介绍一位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如我们的老师、身边的环卫工人、快递员等。选择好人物后要确定行文思路,既然是介绍人物,就要重点写人物默默奉献的事迹,突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可以在文中适当加入描写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以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形象生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