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文二: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使天下之人
C. ①族秦者秦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D. ①秦爱纷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2.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戌卒叫,函谷举
C.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 不吾知也
3. 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B. 两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六国论》是横式对比,感情激切;《阿房宫赋》是纵向对比、虚实相生。
C.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
D.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外交政策,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4.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B. 太尉,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自己的谦称。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①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②。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③。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赴壑蛇:以蛇喻岁,指年终岁尾,所剩时光不多。③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描写年华似水、时光一去不复返,守岁只是徒劳,谁也留不住似箭的光阴。
B. 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C. 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
D. 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表达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7. 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谦虚地表示自己对“礼乐教化”的能力是不够的。
(3)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辨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儿。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对成岗侧重叙述其革命经历,对成瑶则侧重体现其心路历程。
B. 选文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成瑶,第四段中有关她眼神的描写,体现出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C. 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这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 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焦虑与困惑,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富饱满。
10. 成瑶“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书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本文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体格风骚”,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她对家族的腐朽和衰败看得比谁都 ① ,但她绝不肯牺牲自己来维护家族的命运;不但她不相信鬼神报应,连传统的伦理信条也不当一回事。作为一个智者和强者,她在支撑贾府勉强运转的同时,尽量地为个人攫取利益,放纵而又 ② 地享受人生。
薛宝钗具有封建“妇道”伦理所要求的 ③ ,所以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作为一个典型的“淑女”,她并没有获得幸福。而林黛玉的现实性格表现为聪慧伶俐,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诗化的她,聪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现在文艺方面。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特色的还有许多,可以排列成一条很长的 ④ 的人物画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透彻 不露声色 温柔敦厚 五颜六色
B. 通透 无动于衷 温良贤淑 五光十色
C 通透 无动于衷 温柔敦厚 五颜六色
D. 透彻 不露声色 温良贤淑 五光十色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14.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5.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曾用贾宝玉的名字开玩笑地诘问他:“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请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与“坚”的理解。
四、写作(4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做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文二: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使天下之人
C. ①族秦者秦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D. ①秦爱纷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2.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戌卒叫,函谷举
C.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 不吾知也
3. 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B. 两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六国论》是横式对比,感情激切;《阿房宫赋》是纵向对比、虚实相生。
C.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
D.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4.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B. 太尉,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自己的谦称。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1)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2)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地。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B.降低身份;方位名词。句意: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使天下的人民。
C.族灭;一类人。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D.喜欢;爱护。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B.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阿房宫赋》是纵向对比”错。《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如将阿房宫建成时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对比,属于纵向对比;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是横向对比。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也用于对自己的谦称”错,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弱于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秦弱”;“而”,表转折,却;“不赂”,不贿赂。
(2)“哀”,哀悼;“鉴”,以……借鉴;“复”,又。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六国论(节选)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选文二:
阿房宫赋(节选)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岁①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②。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③。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赴壑蛇:以蛇喻岁,指年终岁尾,所剩时光不多。③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描写年华似水、时光一去不复返,守岁只是徒劳,谁也留不住似箭光阴。
B. 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C. 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
D. 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表达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7. 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真景: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真情:①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②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借此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错。“且”“畏”应是写大人守岁的心理,而非儿童。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真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
真情:“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借此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谦虚地表示自己对“礼乐教化”的能力是不够的。
(3)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取之于蓝 ②. 而青于蓝 ③. 如其礼乐 ④. 以俟君子 ⑤. 世间行乐亦如此 ⑥. 古来万事东流水(示例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蓝”“俟”“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辨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儿。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对成岗侧重叙述其革命经历,对成瑶则侧重体现其心路历程。
B. 选文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成瑶,第四段中有关她眼神的描写,体现出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C. 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这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 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焦虑与困惑,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富饱满。
10. 成瑶“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书包”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本文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9. D 10. 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11. 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全知视角内容概括)②其间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限知视角内容概括)③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交替使用作用概括)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D.“旨在展现成瑶……困惑”错误,选项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成瑶有焦虑紧张和不安,但没有“困惑”。从梦境的内容来看都是与特务作斗争,后文也有她的领悟: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说明她对参加的革命工作并不困惑。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书包”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首先“书包”是物象,作为物象可以串联故事情节,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从文中来看,小说写成瑶兄妹俩之间的争执,而引发争执的正是书包里的《挺进报》;因为对待《挺进报》的态度让成瑶误解了二哥,而成瑶在梦中梦到书包,她意识到自己的冒失,理解了二哥的做法,所以“书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然后分析“书包”在人物形象方面起到的作用。文章第⑥段写“找书包”,第 段写“梦书包”,第 段写“按书包”,这些情节都与“书包”有关,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成瑶年轻、单纯,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引发了兄妹俩的语言交锋,也正是由于哥哥批评她冒失,不懂斗争策略,所以才有她晚上梦中“护书包”的情景。而通过对她的刻画,从侧面反映了哥哥在革命工作中的成熟、冷静、干练的形象,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回答全知视角、限知视角以及两种视角交替使用的效果。首先要了解两种视角各自的特点。“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而“有限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是当事人本身叙述。然后要找出文章使用全知视角的语段和有限视角的语段。
全知视角主要集中在第五、六两个自然段,兄妹俩为《挺进报》一事发生冲突,语段以全知视角,详细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刻画。比如,“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全知视角的存在,使人物的呈现更有镜头感、立体感。
而限知视角比如具体刻画成瑶的心理活动,对二哥批评她的不解到后面的反思、领悟,“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 “我没有碰到危险!”“危险?我是冒失鬼?”“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等等,有限视角比如具体刻画成瑶的心理活动,对二哥批评她的不解到后面的反思、领悟,充分地塑造了她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成长、成熟。
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既使得叙述方式灵活多样,又丰富了文中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体格风骚”,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她对家族的腐朽和衰败看得比谁都 ① ,但她绝不肯牺牲自己来维护家族的命运;不但她不相信鬼神报应,连传统的伦理信条也不当一回事。作为一个智者和强者,她在支撑贾府勉强运转的同时,尽量地为个人攫取利益,放纵而又 ② 地享受人生。
薛宝钗具有封建“妇道”伦理所要求的 ③ ,所以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作为一个典型的“淑女”,她并没有获得幸福。而林黛玉的现实性格表现为聪慧伶俐,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诗化的她,聪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现在文艺方面。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特色的还有许多,可以排列成一条很长的 ④ 的人物画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透彻 不露声色 温柔敦厚 五颜六色
B 通透 无动于衷 温良贤淑 五光十色
C. 通透 无动于衷 温柔敦厚 五颜六色
D. 透彻 不露声色 温良贤淑 五光十色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14.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2. D 13. 她不但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连鬼神报应都不当一回事。
14. 构成:把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薛宝钗的现实与林黛玉的诗化,薛宝钗、贾宝玉的婚姻空洞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效果:写出薛宝钗和林黛玉截然相反的特点,更突显出《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特点。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详尽而深入。“通透”,通达、透彻。语境强调王熙凤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尤其是坏的本质;而“通透”多用于获得真理或真相之后的欣悦,或用来形容人性格直爽明净。所以选“透彻”。
第二处,“不露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显露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语境并非说王熙凤内心是否受感动,而是强调她有心机有打算,所以选“不露声色”。
第三处,“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良贤淑”,形容女子温柔贤惠。“温柔敦厚”适用对象更广泛,“温良贤淑”专用来形容女子;且“温柔敦厚”是形容性格,“温良贤淑”更符合原文中“妇道”特点,所以选“温良贤淑”。
第四处,“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文中是用来修饰“人物画廊”,强调人物多样性,所以选“五光十色”。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对于王熙凤这个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女子来说,首先对她形成束缚的应该是约束她及周围人的传统的伦理信条,更深层的才应该是鬼神报应,因此应先说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再说“连鬼神报应也不当一回事”;
“连……也……”,句间关系为并列,不符合语境,应把“也”改成“都”。
修改为:她不但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连鬼神报应都不当一回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把薛宝钗和林黛玉进行对比。
结合材料“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分析,把两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也就是把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进行对比。
结合“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诗化的她”分析,把两人处世原则进行对比,把薛宝钗的现实与林黛玉的诗化进行对比。
结合“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分析,把两人的婚姻进行对比,把薛宝钗、贾宝玉的婚姻空洞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进行对比。
主要从两人的性格、处世原则、婚姻等方面进行对比,写出了两人不同的特点,凸显《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特点。
15.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曾用贾宝玉的名字开玩笑地诘问他:“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请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与“坚”的理解。
【答案】宝玉的“贵”是指“天地间,人为贵”。宝玉对于女性的爱护,怜惜,都是他的可贵之处。宝玉的“坚”是指“情比金坚”,是黛玉所期望的情之坚贞与厚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与“坚”的理解。《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你又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天地间,人为贵。”宝玉对于女性的爱护,怜惜,都是他的可贵之处。此时的宝玉尚年少,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可贵之处,他只是凭着本性的善良与公平来处世而已,但是聪慧过人的黛玉却看懂他的珍贵之处。所以,在她眼里宝玉至贵。这是黛玉眼里你有何贵的深意。是问宝玉,也是肯定宝玉。可惜,宝玉不能解。再来,尔有何坚?古人言道“情比金坚”,黛玉要的爱情是什么?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当时的社会,只有一个宝玉对待女性是平等的,他对黛玉,并非只是一般的男女情爱,更是将黛玉引为知己,他对黛玉的爱是超越了世俗的精神之爱,因而能“情比金坚”。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
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4、作品的大致主旨。
四、写作(4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做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借用这次课前演讲,和大家聊聊有关“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的话题。
《人性的弱点》一书曾提到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是的,盲从的人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会是一株墙头草,而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钉子,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坚持真理。而盲从必会像错误的指向标,引导我们坠入错误的深渊。
丁肇中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测电子的半径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物理学家所推导出的结论并不相符,他得出不同结果后反复思考,重做实验后证明之前的科学家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得出了一个启示:做物理实验,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丁肇中敢于坚持己见,反对专家的结论的行为是大胆的,又是令人钦佩的,与盲目随从的人比较,便可看出盲从随大流的人是如何的愚昧了。
春秋时期的东施,是个丑女,她看到美女西施因心口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便向西施学习,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驼背,又捂住了胸口,弄得更加丑陋不堪,令人耻笑。
东施效顰的故事足以证明盲从的可笑。这不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丁肇中会令人钦佩,而东施会令人耻笑呢?原因很简单,丁肇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而东施却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效仿表面形式。所以说,我们应当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当今我们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冠之以专家、教授和大师的“权威人物”有许多。如有许多人打着养生专家的旗号,出书、做报告、给人治病,敛了许多财,也坑害了许多人。我想不是他们骗术高明,也不是他们的骗语华丽,而是他们头上的光环太耀眼。当然,很多权威非一日炼成,自有其高于凡人之处常常能振聋发聩,一语惊醒梦中人。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值得效仿,不是所有的权威都能信奉,奉劝朋友们,面对那些所谓的头衔、称号,请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因为独立思考,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改革;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入新的血液。而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铸成错误人生。
只有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才可使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获得更多的收获,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影响人们判断的因素,如古人、权威、书本、大多数人的看法等,以上列举的因素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自古以来”,代表古人之言、传统观点。“著名专家表示”,代表权威言论、名家观点。“书上说”,代表书本、课堂、学校教育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从众、趋俗、随大流,认为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不少古人说、专家说、书本说、主流观点,确实有合理之处,也不乏精华。每个人的学识和认知能力又都是有限的,难免会被他人看法或外部观点所影响。因而,保持谦卑心态,具有学习精神,适当地借鉴古人、回归传统、尊重权威、推崇名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当然是好的、对的、应该的。
但是,以上的这些不能取代个人的个性思考、自主判断、独立意识、执着精神、创新思维。我们要学会敢于审视、拷问、质疑、否认、批判甚至颠覆,而不能陷入为迷信古人、固守传统、盲从权威、唯书本论、随波逐流、从众趋俗的认知误区。避免独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当然也要合理肯定或辩证评价“古人说”“书本说”等,避免批判过头、矫枉过正。
考生在写作时,可选材料很多,行文思路也相对灵活,可以选择名人事例来论证质疑权威的可贵,可以谈质疑权威的意义和盲从权威的危害,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如何面对权威等。也可以写不能随波逐流,盲从别人,要坚持自我,有自己的主见。特别注意“课前演讲”的文体要求,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要有一定的现场交流感。
立意:
1.拒绝盲从,坚守自我认知。
2.敢于质疑,方能进步。
3.要具有批判精神。
4.自将秋水洗,不为他言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