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8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生活
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
据;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
两种性质的依据。
科学思维: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分类的方法;在观察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中,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科学描述的习惯。
探究实践: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中体验变化的过程,学会
观察、描述、归纳和总结,培养动手、动脑和思维能力。
态度责任:分析身边物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过程中,体
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新知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樟脑丸升华变小或消失;放在空气中的铁生锈;
你知道这两个变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樟脑球变小了
樟脑升华了,若冷却又会变回樟脑固体;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樟脑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铁生锈了,变成了锈,新的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活动:
探究: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检验假设:
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
假设1:铁与铁锈是同种物质
假设2:铁与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利用磁铁吸引:铁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活动:
(4)实验步骤:
①取一些铁粉,用磁铁靠近铁粉,发现 ;
②从生铁的铁制品上小心地刮下一些铁锈,并用磁铁去接触这些铁锈,发现 ;
结论: 。
铁粉能被磁铁吸引
铁锈并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注:
铁生锈的实质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三氧化二铁。
物质的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而用磁铁吸引铁粉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新知讲解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冰雪熔化、矿石粉碎 、 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铁生锈、生物呼吸作用、木炭燃烧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注: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新知讲解
3、化学变化中常伴有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注意:
虽然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有时物理变化也会出现这些现象。例如,灯发光是物理变化,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放热是物理变化,灯丝发光时变色是物理变化,水沸腾放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有些溶解性很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在水中会出现沉淀现象,是物理变化……。所以这些现象不能化学变化的依据。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必须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讨论交流
1)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可知,这两种变化的最本质区别是什么?
2)请你再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最本质区别就是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生物生成。
物理变化的例子:
木棒折断、纸破了、铅笔断了、水蒸发、水结冰……
化学变化的例子:
米饭变馊、石灰水变浑浊、天然气燃烧、火药爆炸……
讨论交流:
3)如图 4-84 所示,灯泡点亮后:
①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产生?
③灯泡发光属于 变化。
灯泡通电后,灯丝温度变了,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通电后灯丝仍然是钨金属,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物理
活动:
如图 4-86 所示,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质:
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混合后,会发生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现象:
结论:
出现红褐色的固体(沉淀)
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发生了化学变化。
新知讲解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
例如,
①铁生锈过程中,除了生成铁锈外,内部的铁制品的形态等也会随之有些变化,还伴有放热等现象,所以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后,除了产生新的物质外,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了变化。
③蜡烛燃烧时,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化学变化,但是随着温度升高,蜡会熔化成蜡油会流下来,这又是物理变化。
④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煮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料的汽化属于物理变化。
活动:
现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 根据是什么?
方法1、闻气味:酒精有特殊气味,水无气味。
方法2、比蒸发快慢:等量的酒精和水涂在相同面积的黑板上,
酒精比水蒸发得快。
方法3、比吸热快慢:等量的酒精和水涂在相同面积的手臂上,
因蒸发吸热,涂酒精的地方比涂水的地方更凉些。
方法4、燃烧法:酒精能燃烧,而水不能燃烧。
方法5、比质量:用相同的烧杯装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放在调平的天平上,重的一侧是水(水的密度大,等体积时质量大)。
……
利用物理性质:气味
利用物理性质:会蒸发吸热
利用物理性质:会蒸发
利用化学性质:可燃性
利用物理性质:密度
新知讲解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溶解性、挥发性、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分解性、毒性、酸碱性、腐蚀性、助燃性、稳定性、脱水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讨论交流
1)有人说:“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是化学性质”,这种说法对吗?
不正确。
物质的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可以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讨论交流:
2)木炭未燃烧时呈黑色,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呈红色甚至白色。木炭燃烧只是物理变化吗?你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什么证据?
(点击图片播放)
通过观察木炭的燃烧过程,我们发现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物理变化,如发光、发热、放出气体等现象。
课堂练习
1、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洗糯米 B.刀切肉块 C.粽叶包粽 D.烧火煮粽
D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
B.氢气的可燃性,氧气的氧化性
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能够燃烧
D.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
C
课堂练习
3、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B
课堂练习
4、网络、报纸等媒体爆料的下列造假事件中,肯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B.用硫黄燃烧来熏蒸粉丝使其变白
C.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奶粉”
D.用铜粉和锌粉熔合成“黄金”
B
课堂练习
5、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D
课堂练习
6、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
C
课堂练习
7、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 。
化学变化
易升华
课堂总结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变化则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化。
板书设计
物质变化
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性质
是否需要化学
变化体现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4.8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复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全部内容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8节,是本章《物质的特性》的最后一节。通过1课时完成全部内容。主要内容:先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旨在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进而反过来又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加以区分。更重要的是本节内容是化学学习的入门基础,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为后续八、九年级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根底。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生活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科学思维: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在观察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科学描述的习惯。探究实践: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中体验变化的过程,学会观察、描述、归纳和总结,培养动手、动脑和思维能力。态度责任:分析身边物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难点 理解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能有物理变化;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樟脑丸升华变小或消失;放在空气中的铁生锈。 你知道这两个变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樟脑升华了,若冷却又会变回樟脑固体;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樟脑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铁生锈了,变成了锈,新的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指出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探究: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1、提出问题: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2、作出假设:假设①、铁与铁锈可能是属于同种物质;假设②、铁与铁锈不是同种物质3、检验假设:利用磁铁吸引来区分4、实验操作步骤:①取一些铁粉,用磁铁靠近铁粉,发现 ; [铁粉能被磁铁吸引] ②从生铁的铁制品上小心地刮下一些铁锈,并用磁铁去接触这些铁锈,发现 ; [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结论: 。 [铁和铁锈是不同物质]物质的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其中用磁铁吸引铁粉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归纳: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 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冰雪熔化、矿石粉碎 、 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铁生锈、生物呼吸作用、木炭燃烧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注: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中常伴有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讨论交流:1)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可知,这两种变化的最本质区别是什么? 2)请你再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3)如图 4-84 所示,灯泡点亮后: ①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产生? ③灯泡发光属于 物理 变化。 活动: 如图 4-86 所示,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现象: 结论: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 例如, ①铁生锈过程中,除了生成铁锈外,内部的铁制品的形态等也会随之有些变化,还伴有放热等现象,所以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后,除了产生新的物质外,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了变化。 ③蜡烛燃烧时,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化学变化,但是随着温度升高,蜡会熔化成蜡油会流下来,这又是物理变化。 ④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煮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料的汽化属于物理变化。 现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 根据是什么?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溶解性、挥发性、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分解性、毒性、酸碱性、腐蚀性、助燃性、稳定性、脱水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讨论交流: 1)有人说:“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是化学性质”,这种说法对吗? 2)木炭未燃烧时呈黑色,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呈红色甚至白色。木炭燃烧只是物理变化吗?你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什么证据?视附频:木炭燃烧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铁粉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此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之处理解事物间的联系通过方法讨论、实验观察与分析,明白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不同
课堂练习 1、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D ) A.水洗糯米 B.刀切肉块 C.粽叶包粽 D.烧火煮粽2、下列各项,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 B.氢气的可燃性,氧气的氧化性 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能够燃烧 D.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 3、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B )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4、网络、报纸等媒体爆料的下列造假事件中,肯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B.用硫黄燃烧来熏蒸粉丝使其变白 C.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奶粉” D.用铜粉和锌粉熔合成“黄金” 5、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D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6、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C ) 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7、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 。 [参考:(1)化学变化 (2)易升华]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变化则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化。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 §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生活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
3、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是指只发生 等变化,而没有 。
如, 、 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 。
如, 、 的反应、呼吸作用、生米煮成熟饭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3、 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 变化。
知识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 、 、气味、 、 、硬度、延展性、 、 等性质,是物质 就能表现出来的, 这些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只能在物质的 中才能表现出来,叫做化学性质。如, 、 等;
3、性质是物质本身_______,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变化则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________过程,是正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_______。
二、例题讲解
例题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 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例题2、浙江大学制造出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物质,其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故名“碳海绵”.碳海绵可用于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亊件,处理时,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过挤压,将碳海绵内的原油进行回收.此过程没有应用到下列“碳海绵”性质中的( )
A. 保温性能好 B. 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 C. 能吸油但不吸水 D. 易被压缩
例题3、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题4、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 ②蜡烛燃烧; 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④冰块熔化
例题5、在实验室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将煤油吸干,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面为银白色,将切下的小块钠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钠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快速地游动,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查阅资料得知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OH)。
(1)由此推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
① ;② ;③ 。
(2)钠的密度比水________,比煤油________。(填“大”或“小”)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受热融化、蜡燃烧 C. 镁燃烧、钢铁生锈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下列变化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冰熔化成水后汽化 B.玻璃熔化后做成器皿 C.蜡烛先熔化后燃烧 D.布匹裁剪后制成衣服
3、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白玉为床,金做马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最新型客机波音787的“电子窗帘”用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按钮随意改变透明状态的调光玻璃。使用“电子窗帘”时,发生变化的是( )
A. 质量 B. 硬度 C. 比热容 D. 透光度
5、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现象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 削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色
B. 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C. 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食醋和酱油
D. 向生锈铁锁的钥匙孔中加入铅笔芯粉末,使铁锁更容易打开
6、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以下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法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看油是否透明 B.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C.闻油是否有异味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
7、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能结成冰,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有一位同学把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又有一位同学将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请从中找出:
(1)水的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一个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的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________生成。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菜刀生锈 ②苹果腐烂 ③炸药爆炸 ④食物消化
⑤玻璃烧制成花瓶 ⑥干冰升华 ⑦雾气消散 ⑧蔗糖在水中溶解
(2)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①物质的状态 ②气味 ③熔点 ④毒性 ⑤沸点
⑥腐蚀性 ⑦可燃性 ⑧密度 ⑨溶解性 ⑩比热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变化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B. 苹果制成果汁 C. 用液化石油气煮饭 D. 冰雪熔化
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 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 矿石粉碎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 变化时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B. 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 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 变化时物体的状态是否变化
4、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可用作助燃剂 B. 食盐溶液可用于杀菌
C.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 熟石灰改良碱性土壤
5、石墨烯由一层碳原子组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的熔点超过3 000 ℃,它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属性。可以预见,石墨烯未来的应用将相当广阔。根据石墨烯的属性,你认为石墨烯不能用来制成( )
A. 熔断器中的保险丝 B. 汤锅 C. 高压输电线 D. 隧道掘进机的钻头
6、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 )
A. 发出耀眼的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卷缩变短 D. 生成白色粉末
7、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银白色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固体
(第7题图) (第8题图)
8、某同学点燃蜡烛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如图,下列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证据的现象是( )
A.出现蜡油 B.蜡烛变软 C.杯壁出现水珠 D.蜡烛体积减小
9、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0、第29届北京奥运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开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为保证开幕式的完美效果,气象部门曾在开幕式前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消雨,把本来可能下到北京的雨下在了周边地区。人工消雨的一种措施是在云层中播洒干冰,通过干冰升华吸热,降低云层温度,促进水汽________为小冰粒(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___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上。
(2)开幕式上燃放焰火《历史足迹》,这29个“大脚印”一步步走向主会场,其中“烟花燃放”属于________变化,“声音远扬”属于________变化。
11、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的说明:
配料 含碘量 保质期
氯化钠、碘酸钾 20mg~40mg/kg 18个月
储藏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无常时间炖炒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
(2)由使用方法和储藏指南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_____(“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______性质。
12、小雪在家用小刀削苹果后没有及时把小刀洗干净,过了几天她发现小刀上出现锈迹。以下是她和妈妈的部分对话。小雪:“妈妈,小刀生锈了”。妈妈:“你削了苹果,小刀没有清洗,它当然会生锈。如果你当时用水洗一下,及时擦干,就没有那么容易生锈了”。
(1)上述对话中,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填“小雪”或“妈妈”)说的话。
(2)妈妈的回答主要描述了小刀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13、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 变化。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形状、温度、颜色、状态 新的物质产生 物质的物态变化 纸张撕碎等(合理均可)
2、新的物质产生 铁生锈 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合理均可)
3、化学 物理
知识点2、
1、颜色 状态 熔点 沸点 导热性 导电性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铁会生锈 木炭会燃烧 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铁反应 氧气供给能呼吸(合理均可)
3、固有的属性 运动 变化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A
解析: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例题2、A
解析:根据碳海绵“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可知其易被压缩;根据碳海绵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物质,其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等,可知其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根据碳海绵可用于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亊件,处理时,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过挤压,将碳海绵内的原油进行回收;可知其能吸油但不吸水;综上分析可知,此过程没有应用到“碳海绵”保温性能好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A.物理性质不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比如颜色和气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属于化学变化,但是蜡烛的状态也同时发生变化,这是物理变化,因此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例题4、④;②;③;①
解析:①汽油是易燃物品,即容易燃烧属于化学性质;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即颜色和气味属于物理性质;④冰块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
例题5、(1)硬度小;银白色;常温下为固体(或熔点低、密度小,合理即可) (2)小;大
解析:(1)钠可用小刀切下,说明其物理性质硬度小,钠为银白色固体,放在水中迅速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物理性质熔点低、密度小等;(2)由题中信息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的大。
三、随堂练习:
1、C 2、C 3、B 4、D 5、A 6、B
7、(1)通电条件下等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2)冰块投入水中,冰块就逐渐变小了;(3)金属钠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
8、(1)有无新物质 ⑤⑥⑦⑧ ①②③④ (2)④⑥⑦ ①②③⑤⑧⑨⑩
四、课后巩固:
1、C 2、B 3、B 4、D 5、A 6、D
7、D 8、C 9、D
10、(1)凝华 熔化 (2)化学 物理
11、白色;固态;易;化学性质。
12、(1)小雪 (2)化学
13、(1)水;化学 (2)物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