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3 20:3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47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或第II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者,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崇重“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73.6%)、“信”(71.7%)、“义”(65.50%);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
(摘编自沈栖《做人要讲“君子人格”》)
1. 下列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年龄长幼,只有具备君子人格,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B. 君子人格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 君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会被赋予新的内容。
D. 君子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智慧,是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昭示出“君子人格”是当下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B. 当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是“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的根本原因。
D. “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是使和谐社会不至于沦为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使中国日臻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奉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能自立。
B. 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C .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5.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表文。
B.所选文段的第一自然段分别陈述了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和家庭所遭受的不幸。
C.第二自然段写朝廷对作者优礼有加而作者却因供养祖母而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D.本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让人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乱 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滕王阁序》)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小题。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
徐光启是中国明末最重要的科学家,他博学多识,是个奇才。他精通的学术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历法、数学、军事。
在他之前数百年,中国的历法是《大统历》,这一历法到明朝已是误差累累。徐光启吸取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报各种天象,因而名声大振。崇祯年间,他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启出身农家,毕生关注农业,他认为农事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他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当时中国农业方面集大成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重视水利建设,重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创立的实验农庄,仍在如今的徐家汇这片土地上。他成功地把生命力强、产量高的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中有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中国人是徐光启,那个西洋老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面中所描绘的,是十七世纪初的景象了。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开端。利玛窦结识徐光启后,向他推荐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对于一个不识拉丁文的中国人来说,读这样深奥的数学著作无异于看天书,但徐光启却在利玛窦的帮助下顺利通读,并深为书中严密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本书“无一人不当学”,应该把它翻译给中国人。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然而徐光启迎难而进,没有退却,他将书名译为《几何原本》,“几何”这个特定名词,便源于此,“平行线”、“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这些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学术语,第一次通过徐光启之手,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中译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对中国的近代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后归葬上海。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世代繁衍。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而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教堂、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博物院、印书馆纷纷在这里出现。
徐家汇的巨变,正是中国由弱而强的沧桑缩影。徐光启当年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呕心沥血,图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看到这些变化,他应该欣慰含笑。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标题中的“足音”不仅是徐光启个人成长的足音,也是历史发展的足音,徐家汇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由弱而强的变化轨迹。
B.中国的历法《大统历》到了明朝已经误差累累,为此,徐光启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
C.徐光启虽然不懂拉丁文,但他不仅通读了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而且以“无一人不当学”的远见卓识翻译了这本极深奥的数学著作。
D.徐家汇历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切磋探讨,今有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等的并肩矗立。
E.徐家汇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在北京病逝后又归葬于此,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并世代繁衍。
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光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
答:
13、从全文看,徐光启的“奇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4、文中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5分)
答:
第Ⅱ卷(共53分)
五、语文文字运用(1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晚上8点,随着一曲高亢的迪斯科舞曲响起,现场音乐声响振聋发聩,但舞池里依然“人满为患”。
B.良好的口碑来自产品的品质,更来自对品牌的信赖,这是国内外许多厂商趋之若鹜却不可多得的。
C.如果读者想迅速了解这位先生的生平履历,斯图尔特的这篇短小精悍的传记就足以满足这个要求。
D.在法国或英国,一堂课常常需要持续两三个小时,而这期间,学生们几乎是一直笔耕不辍地记笔记。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针对美军考本斯号巡洋舰与中国辽宁舰编队在南海相遇,美国国防部长哈尔格表示,只有双方克制才能避免冲突。
B.出手相助反遭诬陷虽然令人寒心,但是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我们的出租车司机肩负着传递这份能量的职责。
C.中国“雪龙”号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终因天气条件恶劣,冰层太厚,俄罗斯南极科考船仍然未能脱险。
D.曼德拉几乎赢得了所有国家的掌声,即使是利益相对的国家——“美国”和“朝鲜”,也对其成就同时给予了赞誉。
17、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③②④
C.⑤①②④③ D.①②④③⑤
18、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议论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句不超过10个字。(3分)
??雾霾天气来来回回,深受其害的人不禁要问,?????____?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的答复是:“欧美发达国家耗费了30至50年时间才基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雾霾治理工作确有艰巨性、复杂性,????_______?? ,得出三五十年的结论,未免要让两代人感到绝望。据钟南山透露,PM2.5的危害甚至超过了非典。北京近十年来肺癌增加了六成,如果雾霾天气再肆虐三五十年,中国人的健康又将受到怎样的伤害?欧美发达国家用了三五十年,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必须重走这条道路。毕竟世异时移,中国应该回避欧美发达国家当初的弯道和误区。与其空谈三五十年后会怎样,不如??????__ ???,这才能让人民看到希望。
19、会意法是汉字造字法之一。现在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来对某些汉字重新“会意”。请仿照例句方式,在“劣”“舒”“优”中任选两个进行“会意”。(4分)
例:“诗”:“诗”是寺庙里的语言,自然是超出平常的。
“挣”:“挣”就是伸出双手,勇于竞争。
         :                   
         :                   
六、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是一座直插云霄的大山。两只山羊跳过深不可测的“亡命峡”,穿过使人失魂落魄的“一线天“,翻过凶险的“阎王鼻子”,眼看顶峰已近在咫尺,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它俩想尽一切办法,用完浑身的力气,还是无法征服这个障碍。
白山羊打算退回去,另寻新路;黑山羊却执意不肯:“走回头路,我决不干!要走你走吧!”
白山羊无法说服黑山羊,只好独自退回去了。一个月后,白山羊出现在高高的山顶上,而黑山羊依然在巨石前徘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II卷)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第Ⅰ卷答案区
第Ⅰ卷答案务必填写在此处,填写在第一卷无效。用机读卡时就删除本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8分)
二、非选择题
(一)文言文阅读
7、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阅读(共17分)
11、_________(4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五)语言运用(7分)
18、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议论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句不超过1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会意法是汉字造字法之一。现在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来对某些汉字重新“会意”。请仿照例句方式,在“劣”“舒”“优”中任选两个进行“会意”。(4分)
       :                   
       :                   
(六)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是一座直插云霄的大山。两只山羊跳过深不可测的“亡命峡”,穿过使人失魂落魄的“一线天“,翻过凶险的“阎王鼻子”,眼看顶峰已近在咫尺,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它俩想尽一切办法,用完浑身的力气,还是无法征服这个障碍。
白山羊打算退回去,另寻新路;黑山羊却执意不肯:“走回头路,我决不干!要走你走吧!”
白山羊无法说服黑山羊,只好独自退回去了。一个月后,白山羊出现在高高的山顶上,而黑山羊依然在巨石前徘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



8008





1、C(2分)(A项改为“只要、、、、、、就”B项“君子”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非“君子人格”。D项“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6、B.(2分)第一自然段应是分别陈述了“家庭所遭受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7、(6分)参考答案:译文(1)外面没有勉强可算作的近亲,家里没有照看门户的童仆。
译文(2)任命(授予)我郎中官职,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的侍从官。
8、(3分)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9.(4分)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10、(5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眄庭柯以怡颜 审容膝之易安
落霞与孤鹜齐飞
11、(4分)AC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崇祯历书》是在崇祯年间编写的历书,不是崇祯下旨编写的历书;“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于文无据。D项,根据原文“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可知,“历来”一词有误。E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可知,徐家汇得名应有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原因,故此项中的“完全”一词有误。
12、(4分)①胸怀让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理想;②呕心沥血,具有迎难而进的科学精神;③善于吸收西方科学成就;④注重实践和实用;⑤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全面”“深刻”。对于“全面”,考生要学会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对于“深刻”,考生要学会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分析问题。
13、(4分)①在天文学上,他准确预报各种天象,主持参与并编撰成《崇祯历书 》;②在农学上,著有《农政全书》,把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③在数学上,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缘“事”及“奇才”。考生要在对“事”的梳理、归类、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奇才”的结论。“事”是“奇才”的基础,“奇才”是“事”的总结。
14、(5分)示例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科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它应该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示例二:(从科学的功用的角度)科学只有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缘“事”及“理”,要从徐光启的行事方式(科学研究)中探究其行事方式的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据(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符合科学规律)即可。
15、C(2分)(A“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应使用“震耳欲聋”。B“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褒贬不当。C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D“笔耕不辍”指坚持写作,从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而停止,常作谓语。把“笔耕不辍”换成“不停地”即可。)
20、(40分)【写作指向】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从感悟中寻找到正确立意是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中说“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那么,怎样才能明确立意呢?我们认为,从材料“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确定的立意才属于“立意明确”,否则,就应视为偏离题意。具体到本题,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寓言,寓言中,白山羊遇到巨石,退了回去,另寻他路,最终登上了山顶;而黑山羊却坚持一条路走到黑,最终“依然在巨石前徘徊”。这就是“中心角度”,从这个中心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通向成功的路并不是笔直的;如果拒绝必要的退却,就无法到达胜利的顶峰。
同课章节目录